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2009-03-02 02:43赵红英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年4期
关键词:公允价值新会计准则应用

赵红英

[摘 要] 我国新会计准则在较大范围内应用了公允价值,并在运用条件和具体操作方法上保持了应有的谨慎,体现了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和中国特色。现阶段我国在推广和应用公允价值过程中,仍需关注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等问题。笔者建议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系统,完善公允价值取得的技术规范,建立全面收益观等方式来促进公允价值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 公允价值;新会计准则;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9)04-0021-03

随着经济发展和会计目标的变化,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历史成本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公允价值计量已成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重要选择,其运用正呈日益广泛之势。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发布的39项企业会计准则在较大范围内应用了公允价值,这符合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环境,成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重要标志之一。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更符合会计的配比原则,更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收益,更能客观、及时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提高财务信息相关性。但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对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及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依赖性较高,现阶段我国推广和应用公允价值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 公允价值内涵

正确理解公允价值内涵是进行公允价值其他方面研究的基础和关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等准则制定机构对公允价值概念的研究经历了较长的时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结算的金额”。 2006年9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SFAS 157)》中指出:“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这是国际上关于公允价值定义的最新进展。我国在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事实上,公允价值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通常认为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是市场价格,将市场价格赋予过去、现在、未来不同时点,即得到历史成本、现行市价(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结算价值),这些都是市场价格的转化形式。只是历史成本是实际发生的,现行市价和可变现净值是假设的。因此,为了真实公允地进行计量,市场价格应是会计计量中的最基本的计量属性,在活跃市场存在相同资产和负债报价时,市场价格即为公允价值。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要求,无论是否存在活跃市场或公平交易价格,对某些资产或负债均须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显然,公允价值的实际运用已经大大超出了活跃市场或公平交易价格的范围,加入了非市场的评价,可以用特定主体对资产或负债的评价来代替市场的评价。即当没有市场报价的情况下,在当时环境中最好的信息基础之上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这样,公允价值就存在以下3个层次:

第一层次利用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报价来估计公允价值,并且不做任何调整。这一层次的估计被认为可靠性最高,是最优先的公允价值估计值。

第二层次如果无法取得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报价,则可采用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报价,并进行恰当的调整,但所进行的调整必须是可以客观确定的。

第三层次若在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或类似资产的报价,或者与类似资产或负债之间的差异无法客观确定,则可采用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等多种估值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进行第三层次的估计时,估价者应尽可能采用市场输入信息,如果市场输入信息无法在合理的成本内取得,就得采用主体自身的假设。可见,第三层次的估计是所有估计中可靠性最低的,尤其是采用主体自身的假设时。

二、 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1. 应用涉及面广,全面树立公允价值理念

我国新发布的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有30项,在这30项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准则中有21项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主要包括投资性房地产、存货、无形资产、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收入、股份支付、生物资产、或有事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金融工具、企业合并等。

一般说来,运用公允价值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若是小范围运用,不仅会使信息的相关性得不到提高,还可能使信息的可靠性也得不到保障。这是因为,企业向外界提供的会计信息虽然是分项目披露的,但总体而言,它是一种汇总的会计信息,这种汇总的信息需要建立在可靠和可比的分项目信息基础之上。如果只是在个别会计准则项目中运用公允价值,就会因各个分项目所运用的计量属性不同而导致会计信息可比性降低,进而使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其相关性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公允价值在较大范围内运用,就成为理性的选择。另外,尽管理论上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但实际中在量上迅速扩展也是国际会计和发达国家会计的普遍做法。

2. 有限制条件的谨慎应用

尽管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涉及面较广,但也是有条件的、谨慎的运用。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主导地位,是在坚持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前提下引入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的。相关具体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运用也设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条件,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明确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运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并且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也有类似的规定。再如《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可以运用公允价值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其中商业实质是指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或者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由此可见,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不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运用公允价值,不能满足公允价值运用条件的交易或事项是不允许运用的。

总体而言,无论从公允价值的定义,还是公允价值涉及的会计准则项目,我国都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实质性突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也充分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企业体制和公司治理,以及法律、文化等会计环境,在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和具体操作方法上保持了应有的谨慎,并非简单地追求相同,体现了中国特色。

三、现阶段推广及应用公允价值应关注的问题

1. 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问题

公允价值的运用较历史成本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增大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如果一项资产或负债没有活跃的交易市场作为定价基础,那么就要依赖专业人士通过可靠的模型和基于现行市场的各项要素所作出的预测和判断对某经济事项进行价格评估。因此,在无可观察的市场价格时,现值计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作出了严格的限制,尽量减少估值技术的使用,但是从长远来讲,不能忽略“现值运用问题是公允价值的核心”这一事实。而从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现实情况上看,在很多时候不过是“估估而已”,在这项技术的潜在应用范围最广的金融行业,只有少数银行有自己的定价模型。没有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从事现值计量研究,各种行业的相关统计数据的数量和质量不足,强大的信息网络尚未建立,高素质人才的缺乏等因素都是导致公允价值操作性不够的原因。

此外,现值技术应用的成本控制也是影响其推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会造成企业的信息成本较高。使用公允价值进行初始和后续计量的企业,会计人员需要在每个会计期末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做出新的认定,这个过程需要整理大量数据和信息,因此将会增大会计计量和账务管理的操作成本。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的获得无疑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在企业无法直接衡量采用公允价值的收益时,积极性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要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能切实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必定要增加一定的成本。这对于处在发展中的企业来讲是一种观念上的挑战,也会成为操作上的障碍。

2. 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取得的及时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品能够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找到其相应的价格,根据经济学中的供需理论,活跃市场中的非货币性资产的现时价格应当合理反映该商品的公允价值。如前所述,在最新颁布的SFAS157和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均将活跃市场中的公允价值列为最优先的第一层次,充分肯定了活跃市场中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但是这种相关性应该具有一个潜在的前提条件,即公允价值的及时性。目前,企业主要是通过经纪商、行业协会、定价服务机构等获得活跃市场中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这些部门所发布的公允价值信息严重滞后于市场信息。一个不具有及时性的公允价值,很难具有相关性,这为现阶段公允价值的应用带来了一定障碍。

3. 公允价值有可能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

如果说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在应用新准则时无法避免的,那么公允价值确认上的差异则是一种主观的影响,尽管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各有不同,但人为的估计总是难以避免,尤其是在企业诚信机制和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还没有达到应有水平的情况下,可能使公允价值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

如债务重组,在债务人用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债权人需将应收债权与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越高,债权人的损失也就越小;而从债务人的角度来看,用于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并不影响损益,在债务人用存货等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公允价值越高,其营业利润就越大,企业的营运能力也就越好。这使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存在一个共同利益,即提高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减少债权人的损失、美化债务人的营运能力,从而为利用债务重组调整损益提供了主观需要。从客观上看,用于清偿债务的非货币资产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较大。无论是用现金流量折现法还是用市价法,都存在大量的人为估计。债务重组双方完全有能力通过调整各个估计参数来改变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这就为利用债务重组调整损益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

4. 公允价值的使用给报表使用者带来一定挑战

公允价值对于财务报表各要素的确认原则和计量方法有别于历史成本模式,市场经济的波动会通过公允价值反映在报表内。企业的资产结构、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指标等对于报表使用者较为重要的决策信息会由于新计量模式的市场性发生波动甚至是失衡,如果由于交易信息不透明或人为操纵的原因使公允价值的确定不准确,则很可能误导公众对报表的理解,不能对企业经营业绩作出客观评价。

四、有效实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对策研究

1. 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系统,完善公允价值取得的技术规范

当存在公平市价时,合理的交易价格就是公允价值;反之,就需要通过现值模型获得数据。现值方法的使用要求较高的技术背景、专业的人才和有效的市场信息系统,其中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降低实施成本的有效途径。运用统计学、数学、金融工程学和计算机领域的成果,建立庞大的数据系统,不断搜集、整理和更新市场经济各个行业的相关信息,再由专业人员将其运用到现值计量过程中;各行业部门间也应协调内外部财务报告系统以避免冲突,并逐步建立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共同推动主要市场数据库的建设,降低公允价值实施成本,并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快速传递公允价值计量所需的公共信息,实现资产信息的及时查询和资源共享,使企业公允价值的计量快捷、有效,为其推广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考虑适时制定我国单独的《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完善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中的具体操作指引,解决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可操作性问题。

2. 尽快建立全面收益观,建立适合公允价值使用的会计理论与方法

全面收益包括已确认并实现的损益,主要反映在传统的损益表上;也包括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通过“其他全面收益”体现,即全面收益等于净收益和其他全面收益之和。全面收益概念和全面收益表是公允价值在会计中运用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是为弥补现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缺乏内在一致的逻辑关系这一缺陷的过渡性会计理论与方法。全面收益涵盖了传统会计收益,比传统会计收益更接近经济收益,它是对传统会计收益的经济学改造。在运用公允价值的初始阶段,可以考虑采用既按照历史成本的原则编制利润表,也按照公允价值的原则编制全面收益表的方式进行过渡。如果将公允价值波动和减值准备带来的损益波动放到其他收益中体现,这样不仅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因为损益尚未实现,即使账目体现巨额利润或巨额亏损都不能全面肯定或否定企业的经营业绩),也可以使报表使用者通过比较报表,并结合现金流量,获得更可靠的会计信息,综合了解企业关键经济指标和发展趋势,为投资者、债权人和监管部门提供更加全面和有用的会计信息,也可减少某些利益集团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机会。

3. 引导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和解读

公允价值的实施必将使部分上市公司的利润波动性增大,传统的财务计量指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同时,以往隐藏的或未显现的利润会因部分准则的变化而浮现于报表内,操纵利润的行为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由于公允价值的市场性过于灵敏,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尚需完善,公允价值的计量技术还不成熟,在经济波动或是人为操纵的情况下公允价值可能会降低报表的可靠性。因此,相关部门或权威性的咨询机构应该出台指导性文件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更深入地了解某一特定行业的公允价值变动特点以及提出不良市场因素下企业的修正财务状况;在公允价值下,现金流量表将成为反映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公允价值反映了潜在利得和损失,为了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收益率、负债比率、运营效率和持续经营状况,现金流量表起到了很重要的补充说明和参考作用;信息使用者应该加强甄别会计信息的能力,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国家政策以及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结合权威性机构的指导对企业财务状况作出合理的判断,尽量避免被公允价值在某些情况下带来的表面现象误导。

主要参考文献

[1] 谢诗芬. 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2] 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S]. 2006.

[3] 王乐锦. 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意义与特征[J]. 会计研究,2006(5).

[4] 李洁慧. 论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运用[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9).

[5] 王素玲. 公允价值可靠计量策略探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6] 罗胜强. 公允价值会计. 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9).

猜你喜欢
公允价值新会计准则应用
负商誉与公允价值
论大数据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影响
关于公允价值本质与特性的探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新会计准则下收入确认问题研究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