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常设市场对学校工作的整合分析

2009-03-12 09:00周晓平
科技经济市场 2009年12期
关键词:常设就业指导校园

周晓平

每年的十月过后,各大高校就会上演如火如荼的校园招聘会。每年春节的人才市场也是摩肩檫踵,人满为患。相对而言,校园招聘会的成本低,针对性强,人才市场覆盖面广,需求量大。这两方面的优势使之到目前为止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是相对于招聘场面的火暴和学生们东奔西走的辛劳,在以学校为主导的校园招聘会上,或以政府为主导的人才市场招聘会上,毕业生的一次性签约率总是令人难以振奋。是占据主动的用人单位的挑剔,还是学校培养的失败,学生求职的盲目,这些问题都可能构成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成因。因此,突破就业瓶颈,取得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成为各个高校关注的焦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也从传统的计划分配转变为市场选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工作理念正逐步渗透,推动了学院教学和毕业生就业工作。过去学院着重抓了三个建设:一是抓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配备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二是指导方案建设,学校制定每一届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包括毕业生就业分流方案和就业市场拓展策略,做好人才需求市场的调查、预测等;三是信息化建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利用教师和人才市场建立的资源优势,向社会各界宣传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和学生特长,实现学校与社会的信息互动、信息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信息;此外,还积极巩固已建和拓展新的实习与就业基地,录用了大量毕业生。但这些做法还仅仅只是学院自己围绕就业做文章,既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上面所提及的就业中存在信息、成本、技能、适应性等问题。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用市场的需求指导学院的教学工作的愿望。怎样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在更高层次富有创新的指导办学实践,参照经济领域的营销理论只有最贴近市场的领域才能找到最有效的答案。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第三产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急需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所有这些都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机遇,要抓住这样的机遇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必须采取开放式发展战略。尤其是向用人企业开放。某种意义上企业就是职业学校的市场。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向企业开放,才能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包括素质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要求,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只有向企业开放.才能有效地构建一支校企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向企业开放,才能创造实践环节的真实教学情景;只有向企业开放,才能开辟广阔的就业渠道。所以,高职教育的早期就提出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根据企业的需求,与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合格标准,再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和制定教学计划,学校与企业利用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实用人才。除此之外,教育部在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通知中还强调了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但这些模式是否适合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企业和院校之间必须要有一个互相了解的平台,谋定而后动。否则为了模式而办学,为了合作而合作的办学,必然在空间上存在距离,在信息反馈上滞后,覆盖的领域也比较狭窄,双方的合作难以顺畅。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和市场接轨的新渠道、新方法。拉近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距离,引领教育教学和市场需求的实质性结合。

从实践上看,校园里引进常设人才市场是指教育主导者主动向受教育主体的趋向和诱导,体现出一种积极努力的姿态,贯彻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理念。常设市场进校园指学校主动地把渠道引进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及时了解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这是一种关爱、负责的信念和态度,同时也是学院讲求工作效率的一种表现。

这种工作模式的精神实质是以人本主义精神的体现。常设市场进校园包含了两层意义:一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尽早发现学生和社会切合的最佳位置。在学校和社会两者之间实行无缝对接。二是拉近学生和市场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及时接受市场的洗礼,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明确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通过促进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实现自我的理想。

因此,“常设市场校园化” 是在经济市场化、发展全球化时期,真正坚持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探索对办学机制、办学模式变革的创新举措。其中不断对市场和教育之间联系进行创新研究是动力,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沟通,把就业的导向性渗透在教育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是关键。

作为一种就业工作模式,“常设市场校园化”显著强化了就业指导的物化环境,加强了就业工作的场应力,使得全院上下能够以市场为平台,让学生在全真的环境中模拟演练,求得职业生涯规划与社会需求的统一,能力提升与岗位要求相统一,通过市场反馈的企业需求信息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取得知识传授与素质拓展相统一的成效。从管理、教育、服务三个方面精心建设延伸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工作体系。

(1)设立“常设市场校园化”研究、管理组织。

深入贯彻就业工作会议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校园市场的工作模式,抓住人才市场和校园招聘会之间的新的契合点,集中学院就业队伍的力量,开展常设市场校园化课题的研究。同时邀请地方人事部门共同参与研讨。对人才市场校园化的建设、管理、服务等七个方面作出深入的理论研究。

(2)建立规范化的常设人才市场。

结合校园招聘会的经验,为了更好地搭建毕业生与企业的交流平台,同时促进本地生源毕业生充分就业,在专题调研得出的理论指导下,学校和人事门一起共同投资设立常设分市场。根据市场的需要设置市场办公室兼就业门诊室、信息查询室、远程面试室。制作了现场电子屏幕:不间断滚动播出市场企业招聘信息。成为校园就业指导的四大创新点。

(3)定期召开就业研讨会,做到市场指导工作全程化、全员化。

在常设市场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反馈信息定期召开就业工作例会,听取就业专门机构对就业市场情况的汇报,分析就业形势,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协调解决就业重大问题,动员各方力量,提高就业工作效率,努力实现毕业生实习就业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全员化、系统化目标。让市场意识全程化贯穿于教育过程之中。

(4)通过市场加强校企合作,做到教学指导工作科学化、专业化。

利用市场的需求信息,借助市场的职业倾向测试软件,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尽早介入,提供优质就业指导调整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建设,提高就业指导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搜集企业信息,结合市场实践,邀请校外企事业单位技术专家,举办专业业建设研讨集思广益,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设置适应社会需求新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了解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做好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力常设市场的建立,设立了就业风向标。这促使教学、管理积极顺应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强调了教育、管理、服务的前瞻性、针对性。

常设市场的设立,搭建了沟通交流的新平台。市场的建成,架起了企业和学校之间及时沟通的桥梁,密切了学院与企业的联系。为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推进就业指导工作,体现出良好的互动性。

校园常设市场的成立,建成了学生学习成长的新空间。市场强烈的就业意识冲击,多样的指导,全程、持久地对学生学习、生活产生影响,充分体现了市场作用的全程性、实效型。校园常设市场的整合利用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就业帮助,搭建了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个站台。

猜你喜欢
常设就业指导校园
本刊常设栏目“职业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欧盟TTIP建议中的常设投资法院制度评析
论禁止反言在国际争端解决中的适用——基于对常设国际法院与国际法院判例的考察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求圆的方程与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