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 请多关注非技术层面的因素

2009-03-16 04:00李培军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动画信息技术老师

李培军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信息技术课,课题是《认识Photoshop》,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课题选材并非教材规定的内容,而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选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Photoshop有个初步了解,知道一些图片处理的方法,能利用Pho—toshop中的几个常用命令对图片进行简单处理。

老师先以一个Flash制作的相册导入新课,相册内容是老师自己拍摄的一些学校风光的图片,但故意在一些图片上留下了像曝光不足、倾斜等瑕疵,引导学生观察后发表看法。然后围绕这个电子相册的图片素材进行评价,得出结论:制作电子相册的图片素材必须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使用。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使用什么软件,如何对图片进行加工处理,进而引出《认识Photoshop》这个课题。而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Photoshop软件的界面,并与以前学过的画图软件的界面进行对比。初步认识了Photoshop的软件界面后,便由教师分别指定几幅图片引导学生进行了诸如打开、保存、图像调整、旋转、裁剪等基本的操作,最后对本堂课做了小结。

从教学目标的达成角度上来看,应该说,这一堂课上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基本上都了解了一些有关Photoshop的情况,也确实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操作,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但是,笔者听下来后,总觉得有些不太到位,课后便找了几个同学询问了以下几个问题:

1、通过这堂课,是否初步了解了Photoshop这个软件是干什么用的?

2、一些基本的操作,如调整、旋转、剪切等是否能够独立完成?

3、是否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做这些操作?

对于前两个问题,这些学生大多信心十足地回答了,但对于第三个问题,大部分学生的反应却有些迟疑,思考片刻后只是回答说图片需要做这些处理的时候就会用到。但当追问什么时候才是“需要”的时候,或者说什么情形才需要做这些调整,能否准确判断一幅图片需要使用何种方式进行处理?这些学生却大多答不出来。再进一步追问是否明白今天这堂课上老师提到的诸如对比度、饱和度等名词的含义时,所有被问到的学生一致摇头。至此,我明白了问题之所在:老师在课堂上只是强调了操作的技术,但对技术以外的一些与本操作有所关联的东西却被轻轻带过了、忽略了。

那么,究竟是哪些东西被轻轻略过了呢?笔者认为,被略过的恰恰是我们课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技术选择的出发点及技术运用的时机。换句更通俗点的话来说,就是:什么时候可以使用这些技术,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哪些技术手段来处理问题。譬如本堂课上,学生对老师指定的图片进行了一些技术操作训练,什么样的情形选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来处理都是老师指定的。学生并没有经历过技术选择和技术运用时机判断的训练,只是机械地接受老师的指令进行操作,至于为什么这张图片要做这样的操作学生们并不是很了解。倾斜的图片要修正还好理解,至于像对比度或饱和度有问题的图片要进行怎样的调整学生就不太清楚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好像并非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呀,难道我们信息技术课还应该承担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吗?

确实,从传统的计算机教学的角度看,这些好像都不是分内的事;但如果我们扩展些视野,站在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那就非常清楚,这就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学的份内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是“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须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的意义,区别与一般社会机构开展的信息技术职业培训”。可见,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应该是“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而这个“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绝非是学会了一些基本技能就能涵括的。简单地说,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是信息素养的提升,技术操作手段只是“信息素养”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具体的软件是在不断发展升级中,具体的软件操作技能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中,我们也不能保证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后所接触到的还是这些具体的“操作技巧”。况且,如果一味强调技术操作手段,那与一般社会机构开展的信息技术职业培训又有何异呢?

笔者又想到曾听到的另一堂课。那是一节常态下的信息技术课,同样是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后选定的内容。课题是《Flash动画制作——综合运用》,是在以前Flash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运用训练课。老师先以两幅自己制作的落叶动画(《春天的故事》、《秋天不回来》)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由此引出本课主题:制作作品,要考虑别人的感受。通过和学生的讨论,使学生了解了何为客户需求,如何分析客户需求及如何通过细节来体现这种需求。随后布置了本课的任务,通过引导层动画制作落叶效果,让不同的落叶效果反映不同的心情,最后通过展示、点评学生作品,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蕴含感情因素的重要及实现方法。

这堂课着眼点不在于教给学生哪些操作技巧,而在于让学生在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后进行作品创作时领会、学会关注他人的情感,希望能在现行的教材中“挖掘出金子来”(上课老师的原话)。按一般认识来看,这似乎也并非我们信息技术课堂的范畴。然而,正如这位老师在课堂上所说“没有体现情感的动画我们最多只能称它们为作业或者产品,而不能称之为作品”。如何让学生能做出的不再是单纯的作业或产品,这实在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思考的事。“会做”是一回事,“做好”却是另外一回事,或者说是另一种境界。经过一定的训练,我们的学生大多能达到“会做”的境界,譬如前一堂课《认识Photoshop》,学生确实也达到了“会做”的境界,而我们不少信息技术老师也满足于这一境界。姑且把它看作是目前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吧。其实,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我们都知道我们要教会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知识技能、操作技巧,教会学生如何去“运用”、何时去“运用”技术才是更重要的。真正地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工具,并利用这个工具创作出“作品”来。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关注“技术”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一些非技术层面的因素。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来说,便是要更关注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信息技术课是要技术、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的。如果说技术和方法是骨架的话,那后者便是血肉,只要血肉和只有骨架都是不完整的。教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技术操作的手段是不断在改进中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形成什么样的技能,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像后面这节课最主要的知识点是引导层动画的运用,如果按照前面那堂课的做法,只要让学生知道动画元件能沿着引导线做各种运动就算完成目标任务了,但我们还不能说已达到了教学目的。老师将这样一个普通的技术问题放在非技术的学生“情感体验”的背景下去实现,使学生不仅了解了引导层的功能,更使学生体验了包含在技术层面后面的、动画运动轨迹中体现的作品的主题及人物的情感,这样一个普通的任务就产生了一种不普通的效果,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技术范畴,更是从人文的角度阐释,充分体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实现,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求知欲和成就感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信息技术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信息、表达信息、交流信息的技术,从定义的角度上看,信息技术概念的外延是非常之大的,远超出了计算机科学的范畴;从广义上来说,所有的学科都离不了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我们当然不可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穷尽一切学科的知识,但我们也不能狭义地理解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的操作,不能一味把眼光盯在具体的操作技术上,这样只能培养一些没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IN人”,我们要多关注些技术以外的、非技术性的因素,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艺术家”、“发明家”。

猜你喜欢
动画信息技术老师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揭秘油画动画 逐帧堆砌的精致艺术
动画迷,变身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动画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