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辅助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2009-03-16 04:00叶晓燕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哈尼族梯田动态

叶晓燕

2008年12月15日,董加选老师等两位专家来我校调研,本周恰好也是教学活动周,社政组连同受教单位莆田中学开了两节公开课。我连续听了两节公开课,结合平常的课,感受颇多,尤其是李绍盛老师《如画的梯田》的展示课,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我就如何利用多媒体来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精心预设。准备生成

教师从欣赏元阳壮观的梯田景观开始,在动人的画面欣赏中,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教师没有发出问题的时候,学生已经发出“哇”“哇”的惊叹声,争相讨论起来,甚至有位学生叫道:“老师,这是什么地方?这么漂亮。”这时老师发现时机已经成熟,不紧不慢地说:“大家欣赏之后肯定有许多话要说。”

生:这些梯田就像一幅幅的画。

生:老师,这里的梯田真是太美了,我现在就想去看看、玩玩。

生:简直是世外桃源,我也想去玩一趟。

生:我欣赏之后,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感触: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元阳梯田的日出、日落、晴朗、雨季时不同的画面呈现给学生,激发情趣,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向往之情,为下文突出人地和谐的主题作了情感铺垫。

巧妙评价。拓展生成

师:现在再请同学们看看梯田的画面,还能看到什么?

生:树木、溪流、云雾。

生:还有茅草房、小草。

(全场开始沉默,但是我明显感觉到看似安静的教室里,却涌动着一颗颗激荡的心灵!他们的思维没有停止。)

生:就这些,没有了。

师:大家不妨给梯田画面加上有生命力的东西。

生:耕地的牛。

生:在田间玩耍光屁股的孩子。(全场哄堂大笑)生:辛勤劳动的农民。生:汪汪叫的狗。生:袅袅升起的炊烟。师:(竖起大拇指)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感触:教师此时一句有意的、轻轻的即时评价,看似无意中做了引伸,为学生在动态中生成更精彩的发言做了很好的启示。

师:那些身着鲜艳亮丽的少数民族服饰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你们知道他们是哪个少数民族吗?

生:哈尼族。

师:对了,正是哈尼族人。他们的祖先在一千多年前用手和最简单的劳动工具—短柄锄头,在崎岖、险峻的哀牢山区开始了一种浩浩荡荡、但犹如蚂蚁搬家似的劳作——修筑梯田。那大家能想象出当时的劳动场面吗?这回我们要借助集体的智慧,看看哪个小组最具有想象力!

感触:指导学生组成小组,积极参与讨论,教师深入倾听学生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为下面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即时评价做铺垫,也为下面的动态生成教学铺设了方法上的指导。

生:在族长的带领下,男女老少一起向山上出发,有的挖渠,有的垄地,一片热火朝天……

生:在酷热的夏天,哈尼族的男人们光着膀子,开垦荒地,女人们给他们送来食物和水……

师:(高兴的)哦,那时的男女分工明确,男人懂得呵护女人。

(此时发现有个小组的同学在笑,教师凑上去说,你们小组想象的劳动场面?)

生:(不语,同桌学生递过来一张纸,原来是一幅画,此时画图的同学低下头)

师:你画得不错,这也是一种表达方式,但能否请你解释一下。生:我画的是哈尼族人点着篝火,一起唱歌、跳舞。(抬起头怯怯地说)

(众生大笑)

师:你们为什么笑?

生:老师,他画的不是劳动场面。(教师再问画画的学生)

生:白天劳动累了,晚上休息,娱乐放松一下。师:劳逸结合,是个很好的主意。感触:教师的即时评价,注重了在动态生成中的价值观的培养,很好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让学生自由畅谈,没有预设好问题,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引导总结。升华生成

师: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到位,从地理位置到气候(降水和气温),再到生产方式。为什么在我们家乡出现如此美丽如画的梯田呢?

(四人小组讨论,师提出要求:一人谈,其余三人注意倾听,如果与小组意见不同,可以保留)

师:请一位代表发言。

生:我们小组认为,这里的降水条件不具备。

生:我们小组认为,平原上已经种植水稻,没必要再花大力气去山上开垦梯田,山区栽种茶叶、柑橘等经济作物更能赚钱。

生:我认为——

师:是你自己的观点吗?

生:是小组的,我们小组认为,龙港应该立足本地的优势,至于山区的人搬下来,还山区原始生态。

师:你们这组还挺注重环保的,其他小组得向你们学习。

感触:教师从学生动态的回答中,从家乡与哀牢山区的对比中,把学生的认识归纳到立足本地实际,最后得出结论:哈尼族人的梯田是人地协调的典范,是元阳地区特有的。

猜你喜欢
哈尼族梯田动态
甘肃梯田
水天一色梯田美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学校您好
龙脊梯田
本土与异域:哈尼族民俗体育活动社会化发展研究
勤劳的哈尼族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论哈尼族文学的“祖先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