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之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闪烁光芒

2009-03-16 04:00吴加钟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课文信息技术语文

吴加钟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从计算机与教学联姻开始,广大教育工作者就一直在探索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佳途径,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本质的区别,它是基本理念的飞跃,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在于向变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方向发展。在整合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让学生从小树立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强大的认知工具的意识,同时也更加关注信息技术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影响。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相机提出要学习的新课题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例如在教学《长征》一课时,因为同学们对那个时代没有形象的了解,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只是停留在文字表明意义。在教学中,我开篇就运用了录像播放有关电影片段:水流湍急的大渡河,白雪皑皑的大雪山,荒无人烟的草地,高耸入云的五岭……所以只用了极少的时间,就把同学带入到课文情境中去,并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语言的渲染,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得以激发,到课文讲解有关语段时,用电脑课件回顾影片中的片段,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使同学完全融入到情境之中,深刻地体悟到红军战士“万水千山若等闲”的英雄气概,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又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利用多媒体首先出示圆明园的图片,让学生从大量的图片信息中感受圆明园的美,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找出文章中对应建筑的描写,再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让他清晰准确地了解圆明园的举世闻名,而在讲解到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焚烧时让学生观看视频短片,历史情景的再现,比文字更有感染力。在这些综合信息帮助下,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读懂课文。这样,阅读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兴趣盎然,理解得更深刻。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文、情、景等审美因素。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利用信息技术CAI课件科学地、艺术地进行审美教育,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美、欣赏美和自我展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荷花》第二自然段时,用课件展示荷花池的全景、近景及动听的韵律,把学生“带入”公园的荷花池边,使他们“置身”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那全开的、半开的、含苞欲放的荷花,再说一段赞美荷花的话。这时学生早已步入作品的意境,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似乎与作者一起在荷花池边散步赏花。这样,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使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如教学《索溪峪的“野”》时,我们可运用三幅没有人工雕琢的自然美景(第一幅:索溪峪的山或高或低,或直插云霄,或蜿蜒盘旋;第二幅:索溪峪的水或激荡或舒缓,或穿石缝或漫小桥;第三幅:索溪峪的动物或嘻闹于山间枝头,或追逐于游客前后,撒尿的、争食的……)。让学生直观感受索溪峪的野性美,进而感悟在都市生活的人们回归到野性的、优美的大自然中,情感得以释放时的舒畅与洒脱,感受信息技术所呈现的语文学科的人文美。

利用信息技术落实语文训练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着学生语文知识的丰富、语文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只有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整理和储存必需的语言信息,才能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这就需要通过字词的识记、语段的积累、经典篇目的背诵等来完成。所以,在语文教学时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出的声、形、色等效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强化学生的感知过程。从而将抽象的知识和语言材料通过正迁移牢固地留在学生脑海中,使学生在需要时能根据实际语境灵活提取出来为己所用,达到学习、积累、内化和运用的协调统一。如在学习《桂林山水》时,利用CAI课件展现桂林山的奇、秀、险和桂林水的静、清、绿。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谈桂林山水的特色和跟着配乐朗读课文。在与内容课文有关的音乐和图像比较中分析和研读课文,然后再次呈现逼真音响和画面效果。调动学生识记、背诵等语言效果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和理解。学习过程也因信息技术的参与,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声像与视听完美结合,把语言文字的记忆积累和理解内化等学习任务落到了实处。

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CAI课件有动画效果好、交互性强的优势,可使抽象的论述和详细的描写实现具体直观化和形象化,帮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从直接感受和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自主内化。教师也应在学生情感的大门因现代信息的吸引而开启时要因势利导,让学生的情感在激励中不断得到升华和陶冶,突破教学难点,实现学文与悟道的统一。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詹天佑》,在这片课文中,学生对于青龙桥铁路的设计难以理解,如果仅靠老师一张嘴、一支笔,就算讲到口干舌燥,学生也仍是一头雾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活化这些学习信息,将火车攀爬青龙桥的过程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青龙桥铁路的设计方法,从而获得深刻的印象,同时对詹天佑的创新思维产生由衷的感叹与赞美。又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由于学生对理解课文第二节所描绘的西沙群岛海域的独特风光更有一定的难度,许多同学对“同一海面的海水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那种黄绿交错的海面究竟是怎样的”提出了质疑。这些问题如果单靠语言解释,可能是事倍而功半。我们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海底有

高山,也有大峡谷,鼠标点击,学生一目了然。峡谷处离水面距离大,水深,因而水的颜色深;高山顶离水面近,水浅,水色自然就浅;海面上一块块黄色和一块块绿色相间,鼠标又一点,它们就互相交织融合在一起。媒体演示短短一两分钟的时间,就帮学生补上了这一方面的知识缺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准确地理解了课文,增长了知识。

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学习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语文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有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以纳入语文学习的范围。而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操作平台,教学活动基于网络环境下,在交流、讨论、启发等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如教完《毛主席在花山》这个单元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对毛主席有更深的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毛主席的生平事迹,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伟人毛主席”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课本中许多课文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故事,远离生活实际,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有着较大的困难。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分析,学生无条件地、被动统一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课前,教师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地备课;课中,面对求知的学生种种“始料不及”的问题,老师常常“无言以对”、“无的放矢”。教与学常常事倍功半。而利用网络信息这个利器,指导学生主动地去搜索、查找,充分获取与文本相关的信息,丰富学生的已有认知。网络中有海量的语文资料,包罗万象,形式多样。利用这些丰富的网络资源,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利用网络信息,了解文中的时代背景、生活实际乃至包括作者的心理历程等等,拉近文字与学生心理的距离,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平台。以《梅花魂》为例,课文是以梅花为线索,讲述了一位老华侨对梅花的深深喜爱,表达了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对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没有什么大的困难,但进一步深入体会作者的创作感情、领悟文章通过梅花所表达的意思,仅仅只是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所以课前我给孩子们布置任务:每个人搜集一到两首赞美梅花的诗词,了解文中诗句的意思及出处,查阅华侨在海外生活经历的相关资料及有骨气的中国人的故事。课前,有些同学将自己收集的资料打印出来,贴在教室的信息墙上,与同学共享。有了课前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课堂中加上老师的不断引导,在较短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们对文本的了解在课堂互动中不断累加深入,单薄的课文也丰满了起来,学生与文本有了共鸣,教学活动的实施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其次,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搞闭门造车,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如片段写作能力的训练,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或人、或景、或活动的视频,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后,即兴写作。对于写得好的,通过实物平台马上投在大屏幕上,便于点评,真实直观:又如让学生将自认为写得好的作文在网上发布,学生想到自己的成果将在网上发布,他们是非常认真及慎重的,对自己的作品要作反复的修改及校对,这使其修改作文的能力无形中得到很大的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更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加以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营造美丽的语文课堂,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最终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课文信息技术语文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