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视角研究我国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

2009-03-16 04:00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信息化

薛 艳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教师尤其是职前教师(我国称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成为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综合的现代教学素质,文章从国际职前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角度入手,探讨了我国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和若干问题并进行了归因分析。

【关键词】教育技术能力;师范生;教育信息化

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信息技术时代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前教师教育是教师培养的重要工作范畴,其根本目的是为教育系统提供和培养合格的教师队伍。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职前教师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部门的普遍重视。在我国,通常将职前教师称为师范生,并由师范院校来承担其培养工作。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我国积极开展职前教师的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训,本文通过分析英、美等国家在教师教育信息化走在世界前列的这些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有助于探讨我国师范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积极探寻适合我国职前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道路。

国外职前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1、美国

对于职前教师教育的信息化,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不能很好地培养职前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美国也在设定目标、调整课程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1)美国教育部在1999年启动了PT3,即“培训未来的教师使用技术”的简称,旨在鼓励和扶持对职前教师进行技术教育的创新实践、改善教师培训项目,以使未来的教育者精通技术。

(2)北科罗拉多大学PT3项目对教育技术课程进行革新,变革后的课程分为四部分:软件评价、整合技术的基本原理、教学策略和技术、教学设计和管理。

(3)范得比尔大学在现有的职前教育课程中,比如学科教学法课程增加相关的教学活动,通过录像带典型案例和网上讨论,为职前教师提供多种机会做好在未来的教室环境下应对的准备。

(4)衣阿华州立大学在学生实习期间,让实习教师在实习学校进行技术整合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提供实战经验。

2、英国

在英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中,教师信息与通讯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培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英国整个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1)英国政府从1998年起启动了新机遇基金(New Opportunity Fund:NOF)计划,对教师进行信息与通讯技术培训,培训目标在于保证每个教师都能自如地使用ICT。

(2)英国职前教师叫做新资格教师,他们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叫信息通信技术教育。当前英国的新资格教师教育已经将信息通信技术课程作为必须课程,学生必须接受相应的信息通信技术教育。具体课程设置如下:部分A:有效的教学与评价方法。包括如何审视一般和具体学科软件、选用最适合的ICT技能、如何规划使用ICT课程,以使课堂效果最优化。

部分B:ICT的知识、理解和能力。包括对ICT做出恰当评价理解、使用ICT学科术语、能在普通水平上使用各种ICT资源。

3、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诸州也制定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如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等。在新南威尔士州,州教育部指出教师职前教育中必须将电脑技能纳入教学计划,同时也对新教师提出期望——从2000年开始,要求所有新教师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软件评价、教育学方法、价值和道德规范,并能够利用电脑组织教材、制定课程计划、评估教学质量以及利用计算机开展教学活动等。此外,麦考里大学教育学院专门成立了针对职前教师教育项目的教育技术中心(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Instructional Technology:TEPIT),主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教学专业资源并促进理解课堂上各种教学技术的角色。

我国职前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职前教师教育信息化的任务主要由高等师范院校来承担,教师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大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教师已刻不容缓,主要表现如下:

(1)教育部2003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研制”项目。

(2)2004年11月完成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制定,2004年12月颁布。

(3)2005年4月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

然而,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偏重于在职教师,忽视了未来教师的生力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而美、英、新加坡等国早在上世纪末就认识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进行了有效的探索。目前我国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主要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来完成,那么作为明天的教师——在校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如何呢?通过文献调研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呈现不足状态。主要表现如下:

(1)师范生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强烈、态度积极。

(2)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有待提高,尤其是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更是不能达到标准的要求。

(3)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其中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是最为薄弱的环节,该部分的内容将是今后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点之一。

(4)与《标准》中关于教育技术运用的社会责任要求相比,师范生具有一定的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心,但仍需提高。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呈现不足状态原因分析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普遍偏低,教育技术理论欠缺,缺乏创新,对比国外职前教师教育信息化,我们认为,我国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不足的原因可以归纳如下:(1)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陈旧的课程体系不能满足信息化社会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需要,调整课程体系,重新设置课程势在必行。

(3)培养非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过程中,教学方式单一、模式陈旧。

(4)采用的评价手段不科学,造成评价结果不客观、不真实。

建议与思考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努力探索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国际化的视角出发,借鉴在这一领域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探寻一条适合中国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道路来。

1、重新设置课程

如果仅靠有限的公共课一门课程,

很难保证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相关的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改革以公共课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传统教学方法,重新设置课程,构建新的课程模块。

(1)理论必修。主要包括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管理和评价等。

(2)技术必修。主要包括教学音频和视频技术、多媒体开发和创作工具、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和组网技术等。

(3)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教育应用、电视节目制作、教育技术前沿等。

2、营造培养环境,开放学习资源

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有利于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师范院校应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硬件投资力度,同时注重软件建设,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构建开放型的实验条件来提高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

(1)建设和有效应用校园网,建立共享的教育资源库和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基地。

(2)将师范学院的专业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并在校园网上建立非线性网络编辑平台,为学生开展实验、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强有力的硬件和软件支持。

(3)建立教育技术学习网站,制作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

3、采用表现性评定来考核

改革评价方式,通过评价来促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不仅局限在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上,还强调实践性和参与性,针对这一点,表现性评定更有助于更直接、更真实地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特别是高级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操作演示技能等。

4、革新实习方式

纵观国外的教育实习,比国内的实习时间要长要深入,有专门的老师为学生辅导尤其是技术方面。当然我们不能照搬这种实习模式,因为各国有各国的国情,但这一点值得国内的师范院校借鉴,以此来改造我们的实习模式以解决师范生锻炼教育技术能力的问题。

5,强化教育技术培训理念

一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问卷调查显示,虽然大多数学生认为教育技术能力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还有25.1%的师范生被动地接受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或相关培训,一般不会主动地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发师范生的学习动机,强化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念,使教师尤其是师范生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师范生教育信息化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教育部:公费师范生离校前全部落实任教学校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建立公费师范生转入与退出制度正当其时
如何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学校发展提速平台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