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30年的湖北文本

2009-03-19 04:37
新闻前哨 2009年2期

柏 健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是2008年新闻宣传工作的一个重点、一件大事。报纸的纪念性报道如何把握这一宏大题材和重大主题,做出的报道既在内容、形式上有与之相称的“重”和“大”,又能体现“见证历史。影响现实”的新闻特质。委实又是一件难事。

楚天都市报从《凝思》到《风流》,幕起幕落一年间,“年度巨献”成就了一部辉煌30年的湖北文本。诚可谓“一次富有时代意义的系统盘点。一次彰显媒体品质的可贵探索”。它既是今年都市报宣传报道的一个亮点,一个大手笔,也是都市报推进主流化转型战略的一项重要收获。

《凝思》:“开篇高起点,出手大制作”

2008年1月9日楚天都市报一版头条消息加8个版特刊《凝思》之大型系列报道,令人为之一振。此“年度巨献”勇于克难攻坚,不仅在报道时机上争得主动,且在内容品质和题材把握上担得起“开篇高起点,出手大制作”。其一,媒体无大动作、大手笔不能造就大影响。新年伊始即推出标示“年度巨献”之大型系列报道,可知对此纪念报道高度重视;其二,系列特刊聘请重量级顾问团队,遴选精干采编人员组成专班,从组织架构上为报道成功提供了保证:其三,首期特刊《凝思》聚焦党的三中全会前夜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地火运行和春雷萌动,披露“真理标准大讨论”前后若干观念大交锋的情景和重要史实,突出了“思想解放和观念变革改变中国命运”的主题。特刊在报道方式上突破老套的成就报道模式,力避史料、数据的堆砌,以“专家访谈”加“记者手记”和珍贵图片成版,使得特刊历史性、现实感兼具,报道既权威可信,又鲜活可读。

有道是“大事难事,看担当;群行群止,看识见;是成是败,看坚持。”从“年度巨献”的推出,能见出正作主流化转型的楚天都市报的敢担当、呈识见、求大气的精神。

《村变》:中国农村沧桑巨变的湖北印证文本

“三农”问题始终是事关中国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兴蓑走向的重要问题,乡村变革也是30年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变轨的发端。

《村变》选择了中国农村30年变迁中的若干关键性节点,若干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以访谈、解析、言论、图片等综合手段,进行立体的报道和深层的解读,较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农村30年的改革脉络和巨变图景,写照了九亿农民的历史性贡献和自身命运的根本改变,揭示出农村变革对整个中国社会全面改革开放的“开启”意义和巨大推动作用。读此中国农村沧桑巨变的湖北印证文本——《村变》,给人以历史的感怀、前行的启示和希望的鼓舞。

《攻坚》:提供国企变革经验与发展趋势的价值

《攻坚》选择我省大型国有企业在迈向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作访谈和回放,由此真实而清晰地折射出中国国企改革的艰难竭蹶、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和不断突破、推进的历史脉络。其中“放权”、“承包”两版各以一具体当事人的人生故事和企业命运变迁作贯穿全篇的结构线,读来让人感慨丛生。

《攻坚》引“放权”、“承包”、“租赁”、“改制”、“重组”为特刊内容关键词,用本报评论员文章和一版访谈式评点提纲挈领,既显示了策划者把握重大题材报道所应有的历史眼光、议程设置的精准和理性梳理的深度,又体现了记者注重文本表达的生动与具象。《攻坚》具有“新闻证史”和提供国企变革历史经验与发展趋势的价值。

《民本》:生动具体写照群众生存状态

“民本”原是一个古老的治国理念,当今言“民本”自然有全新的内涵,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让人民当家作主之谓也。如此说来,今之“民本”,既是执政党安邦治国的根本目的,是各级政府行政的核心理念,当然也是改革开放发展的“落地”追求。

以解读“民奉”的全新内涵切入,围绕就业、住房、教育、婚姻、社保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展开报道。由此清晰地勾勒出党的执政理念由斗争政治到经济政治再到民生政治的转变过程,生动具体地写照了30年人民群众在生存状态、民主权益等方面所得到的巨大改善和进步。不但让人感同身受,觉得亲切可信,也有利于加深人们对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民富》:勾勒全民创富发展脉络

“民富”既是30年改革开放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也是“国强”的显著标志和不二基础。特刊综合性地评述、写照民营经济发展的坎坷历程、其间观念的交锋和不可阻挡的蓬勃生命力,辅以成功民营企业家的样本采写,使得特刊点面结合、内容丰盈,由“部分人先富”到“全民创富”的总体“证史”之效,令人信服。本期封面评论员文章勾勒出30年民营经济和全民创富的发展脉络及其历史贡献,文章有较深刻的历史内涵,文宇精萃且满含激情,值得称道。

纪念性、成就性的报道能否讲问题?能否在主报“喜”的同时也涉“忧”?我以为这不应成为问题。因为改革开放是一个历史的渐进的且仍在不断探索不断推进的过程,巨大的成就、进步有目共睹,存在的问题、不足亦不容忽視且需继续攻坚。比如,涉及“民富”就有一个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的突出问题,回避此一现实问题绝非实事求是的态度。二版、六版对此虽有所触及,然显然存有“蜻蜒点水”式的忌讳。倘压减“民企”一个版,而代之于一强调共同富裕、化解两极分化的典型人物故事或主题访谈,或能使本期特刊品质再得提升。

《开放》:梳理湖北对外开放的历史轨迹

“开放”是30年纪念特刊分量最重的关键词之一,如此宏大的选题要做到位,有相当的难度。但阅读本期特刊,令人欣喜叫好。

首先,封面版评论员文章有统领特刊主题的气势和归纳开放意义的眼光,作者以点睛笔墨评述了30年对外开放的宏伟进程,以及开放对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强大引擎作用,提炼出“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从来就与开放的力度正相关。谁封闭,谁落后”的主题,文字精炼,激情洋溢,观点表述准确。

其次,特刊以湖北武汉为范本,以开放和改革之关系、交通流通、开发区、外资引入、文化交流、人物、现状与走向作为各版内容主打,梳理呈现出湖北对外开放的历史轨迹、重要事件与人物、成就与经验、现状与问题,体现了内容表达的筛选把握能力和选取典型视角切入的明智。读来令人鼓舞且得到理性认知的收获。

《城事》:宏观瞭望荆楚城市化演进

城市化是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必然通道,是中国30年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显著标识。本期特刊宏观暸望荆楚30年城市化演进之“要事”,各版主题词恰切拎出了诸要事中的要点——昂工潮、城镇化建设、新城市人、城市之变等,解读皆有相当的分量和深度。其中T5版通过解剖一个典型家庭的生活变迁看城市化对市民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读来有

趣而生感慨。本期新辟“影像”版,能让人更直观、快捷地感受30年来城市生活图景的沧桑巨变。

值得注意的是,特刊在报道我省城市化进程进入“黄金时代”、取得诸多成就的同时,并不回避二元结构带来的城乡差距与壁垒、农民工与城里人国民待遇不平等、城市快速发展与膨胀带来的新问题等,涉及这些或令人担忧或尚待破解的问题,并不会消减我们因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产生的自豪感,相反能让人清醒认识前路上主要障碍,增强我们克难攻坚、改革前行的信心。报成就不掩饰问题,说大势也点出困惑,这正是既合乎新闻真实性原则又遵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态度。

《知本》:高扬的“科学”大旗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宏伟进程,是由“科学的春天”开始起步,由高扬的“科学”大旗引领向前的。本期特刊以科学作为主题内容,以封面评论文章为纲,通过科技领域典型人物和典型事项的报道,来描绘我国科学技术30年眩目的发展进步和辉煌成就,写照科学技术对我国现代化进程和综合国力增长的“高能加速器”作用,读来令人鼓舞和感叹。

本期特刊主题词不采用“科学”、“科技”而冠以新词“知本”,一是提法更为时尚,二是“知本”似包容了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人才、智力、创意、管理等新的生产力因素,其涵盖面要更广阔一些。因而主题词采用“知本”更为新颖恰切,更有时代感。

《文澜》:历数湖北省文化产业累累硕果

文化实力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现代化建设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和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是30年改革开放推动中华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特刊“文澜”梳理湖北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辉煌历程和众多亮点,是为一国一省软实力倍增的令人信服、自豪的佐证。

特刊分湖北文学、电影艺术、舞台艺术、传媒产业、校园文化、文化场馆建设几大板块,历数30年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轨迹和累累硕果。就这几个板块的采访和行文本身而言,记者下了很大功夫,文字也相当考究,有的报道堪称美文。

《法治》:勾勒不可阻挡的法治化潮流

30年来,我国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和成就世所瞩目,它不仅从根本上摒弃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人治”理念。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且为全面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本期特刊以“法治”为主题词,实为纪念性“巨献”题中应有之意。

30年间,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已达200多件,特刊在选题上遴选《行政诉讼法》、《婚姻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作为报道解析对象,而这几部法律的立法、修订、执法、完善的过程,恰最具有“法治”启蒙和纪元的意义,且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息息相关。由此也可以说,本期特刊的议程设置既具有代表性,又充分考虑了普通读者对报道内容的关切度。

在报道手法上,特刊各版力避立法过程的资料性堆砌和对法律条款的一般性解读,而是以具体的人物和生动的“官司”故事作为主要构件,将立法、执法、用法、普法过程中的典型人物的重访贯穿其中,由此写照某一法律对中国社会生活和普通民众思想行为方式带来的深刻影响,进而从总体上勾勒了一个国家不可阻挡的法治化潮流,以及依法治国方略对推进社会进步与公平的历史作用。这种手法勾勒出的图景是当下的、鲜活的。也无疑是新闻纸强化可读性的好办法。

《资本》:回放百姓投资意识的觉醒历程

30年前,一提及“资本”这个词,大多数老百姓就会把它与“资本主义”、“资本家”、“资产阶级”联系起来,避之唯恐不及。这在如今的人们看来,将“资本”这个经济学、金融学的基本概念,与政治的、阶级斗争的概念混为一谈,确实令人苦笑和匪夷所思。

30年弹指一挥间。今天,资本市场、资本运作、投资意识、金融业态、证券交易、以钱生钱等等概念,早已融入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悄然挂在了寻常百姓的嘴边。本期特刊《资本》聚焦我国现代金融体系建立和资本市场成长的重要足迹,回放百姓投资意识的觉醒历程和资产证券化舞台上的悲喜剧,解析金融业高速发展、投资意识巨变和中国经济腾飞的因果联系,由此令人信服地写照了30年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进步。

特刊的《投资意识:一旦觉醒再难睡去》、《武汉重燃金融中心梦想》、《理财:粗茶淡饭到满汉全席》、《蹒珊学步股市摸着石头过河》、《上市公司:在大海中搏击成长》几个版做得很到位,议程设置紧扣主题,能见本省金融业发展和资本市场成长的历史脉络与光影变幻。采写者具有相当的金融专业知识且报道读来并不枯燥。

《影像》:文图双修,内涵宏富

图片报道是纸质媒体的基本构件之一,影像信息是现代传媒必不可少的要素产品和传播手段。在“读图时代”和“厚报时代”的当今,摄影报道在有效传递信息、捕获受众注意力、增益媒体宣传及审美功效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本次纪念改革开放30年大型系列报道将摄影报道纳入其中,用精选的“影像记忆”来见证30年的沧桑巨变,使得整个纪念性报道形式多样,文图双修,内涵宏富。

仅以两个版选发13张图片虽觉过少,但它们却是从近三百幅新老照片中遴选出来的,因而显得弥足珍贵。从邓小平当年游览东湖,到今天美丽的武汉南岸咀夜景;从当年的公社农民抬猪过河,到如今的高速公路进山;从上世纪都市巷子口的黑白电视,到今日网吧里密集的人群……一组组反差强烈、对比鲜明的图片,让人顿感历史车轮如光影变幻般跨越,社会生活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移步换景。

影像是历史进程的瞬间定格和真实记录,图片承载的时代印记和社会生活内涵,因其直观可感更易活化读者的记忆,因其光影信息的视觉冲击更能激起受众的心理情感认知,其传播效果往往为文字报道所不逮。而于纸媒选发的同时,又精心操办纪念影展将数百幅图片巡展于三镇,既增益传播效果又扩展媒体影响力,这种“跳出报纸办报纸”的手段值得称道。

《风流》:树立标杆以激励后人

由系列专题报道到影像展览再到标杆人物评选,本报纪念改革开放30年大型系列报道之“年度巨献”,至“影响湖北30人”颁奖盛典举行和本期特刊推出画上了圆满句号。

30年辉煌历史,人民群众是写手:30年破浪扬帆,人民群众是水手。采用报网联动,由读者票选出“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这一活动既是“年度巨献”的压轴之作和创新之举,也是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唯物史观的一次生动阐释。因为评选出来的标杆人物,是所有荆楚儿女的缩影,是时代的骄子和典范,是30年间无数勇者、仁者、开拓者、践行者的代表。读特刊对30个风流人物的专访、评委会颁奖词和获奖者感言,能真切地感受到正是千万个勇者、仁者、开拓者、践行者投身其中的变革实践,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推动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

评选30年30人,绝非仅仅是对少数个人荣誉的认定,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来纪念和见证一个伟大的时代,彰显由他们集中体现的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开拓进取、顽强拼搏、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而梳理历史以昭示未来,树立标杆以激励后人,提供和彰显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财富,正是媒体义不容辞的使命与责任。

本次评选活动得到社会极大关注,读者和网友投票总数逾百万人次,社会反响之强烈出人意外。其成功实践证明,举办这类报网联动、公众参与度高的活动,致力于策划媒体活动营销或城市事件营销,不仅使大型系列报道本身收取良好传播效果,更对媒体知名度和影响力带来了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