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2009-03-24 04:31张秀敏张庆永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期
关键词:党报农民农业

张秀敏 张庆永

《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以下简称《新农村周刊》)创办于2003年11月2日,每周日刊出,报道多为记者深入新农村建设一线的采访调查。根据形势的需要,于2005年12月4日由原来的5、6两个版面扩展到5、6、7三个版面,截至2008年11月30日共推出223期。

“三农”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初,曾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时隔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三农”,从2004年到2008年,中央连续五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2006年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新农村建设”,相较“三农”的提法更为准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周刊》的适时推出,记录了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并对当下涉农媒体极少的状况有所平衡,增强了党报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以党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利用自身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本文以《新农村周刊》为例对党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进行如下阐释。

新农村建设的忠实记录者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选择。党报理所应当扛起报道新农村建设这面大旗,作为主流媒体应当扭转新农村建设在传媒中的失语与缺位状态,平衡现实格局,另一方面,也是党报本身承担特殊角色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农村周刊》的固定栏目有《一周农事》、《乡村观察》、《话说新农村》、《聚焦现代农业》、《千方百计促增收》、《农化服务广场》等。我们选取2008年1月至2008年11月共37期(第186~223期)《新农村周刊》为样本对其议题设置进行了定量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农业增产与农业增收”的议题在新农村建设的报道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其内容多为新农村建设中政府通过政策帮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及不同地区的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促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通过各地区个案说明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民在这一进程中确实得到了利益。如第187期的一篇报道《河北省蕲春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围绕农民转——土地俏了 田好种了》,选取了一个角度反映了农业现代化,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

党和政府涉农政策的解读宣讲者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和人民利益和要求的体现,也是党的奋斗目标和行动计划的体现。1948年8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请示报告制度的决定》的起草过程中就明确指出,“各级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①目前我国处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党报应把党和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地进行解读与宣传,其目的在于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群众的思想和行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党报作为党的新闻事业中一条重要的思想战线,必须加强涉农政策的解读与引导,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广大人民群众。《新农村周刊》把党和政府的涉农政策融入到一个又一个的事件中,使政策事件化、人物化,从而使报道更为平易近人,也较易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充分发挥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作用。例如2008年9月21日,第213期《新农村周刊》的一篇报道,《奋力为民安——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解析》关注的是国家商品粮战略工程,报道以吉林省农业增产为例,对国家政策进行了充分的解读,树立了典型,颇具可读性。

农业技术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

相较于其他类别的信息,农业信息、技术指导对于农民来说最具实用性,而这一类信息在现阶段涉农媒体不成气候、媒介生态失衡的状况下,相对比较匮乏。《人民日报》作为综合性报纸,2007年3月18日,在《新农村周刊》中开设了固定的栏目《农化服务广场》,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指导,由于《人民日报》并非专业的涉农报纸,因此向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农业信息、技术指导是不现实的,在《新农村周刊》中出现农业技术信息服务也是党报对新农村报道的有益尝试,虽不能扭转媒介生态失衡的局面,但在现阶段有一定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中民情民意的汇集者

党报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1948年,刘少奇在同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指出,“你们不仅要宣传党的政策,还要根据群众的实际去考察政策是不是正确的,有没有缺点”。在新时期,这句话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推进新农村建设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制的历史背景下,正是矛盾凸显期。新农村建设中会涌现出多种矛盾,而农民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党报应对此多加关注,深入新农村建设一线,倾听、反映农民的意见和呼声。

温家宝在《焦点访谈》出版十周年时曾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胡锦涛在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进一步指出新闻宣传工作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②农村中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为政策的实践者,会有自己的要求与呼声,党报要反映民情,汇聚民意,做好人民群众的喉舌。

从《新农村周刊》的报道来看,记录农村改革、农民受益的报道居多,反映农民呼声与要求的少。《话说新农村》作为《新农村周刊》常设的一个评论栏目,多数是精英人物对新农村的建议与看法,而非农民切实的感言与呼声。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评论专栏,应成为多方观点、舆论的集散地,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新农村建设的舆论引导者与舆论监督者

胡锦涛视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着重突出了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的舆论引导能力,并要求“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指出“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更好地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③有学者将其概括为继“喉舌论”、“导向论”之后的“能力论”。从《新农村周刊》的报道内容和基调来看,可以说它较好地贴合了党和政府在特定时期的农村政策,弘扬了社会主旋律,在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力量方面,为新农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与舆论引导相伴随,《新农村周刊》同样也担负着舆论监督的社会使命,在中国社会面临转型,新农村建设中的新问题新情况频频发生的时期,媒体舆论监督的角色不可或缺。农村改革的过程也是不同利益群体博弈的过程,比如土地流转、农村金融、基层民主、社会保障、医疗改革等方面,农民的话语权处于弱势地位。党报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扮演好舆论监督的角色,积极维护农民的正当权益,对中央宏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与农民的种种合理诉求予以正视,在报道中,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理所应当地承担起舆论监督的责任。从长远来看,这也是《新农村周刊》能否真正获得农民信任、走入他们日常情感与生活的一个关键要义。

总体来看,《人民日报》对新农村建设的报道是全面的,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也较为明确,体现了作为党报的权威性、公信力与影响力。另外,在报道形式、报道语言的选择方面也比较注重农民的文化背景与接受习惯,尽量采用图片辅助、口语化的方式,这些使得报道更具亲和力、吸引力与感染力,从而也贴近了基层百姓的生活。胡锦涛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把“以人为本”引入新闻宣传工作中,并强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④明确了报道要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积极反映新农村建设中的民情民意。记者应以更加务实的姿态,深入新农村建设的一线,反映群众呼声,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作用。{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媒介传播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功能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05)第58号]的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359页。

②③④《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视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第4版。

(作者单位:张秀敏,北华大学文学院传播系;张庆永,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编校:施 宇

猜你喜欢
党报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