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朴园形象新解

2009-03-27 04:34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2期
关键词:周朴园雷雨形象

狄 燕

摘 要:在《雷雨》这个惊心动魄的大悲剧中,周朴园同样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悲剧人物,他的身上寄予着更为深沉的悲剧意蕴。他经历了婚姻的悲剧、人性的堕落、亲情的离失,家破人亡,最终又承担了一切的悲剧结局。

关键词:《雷雨》 周朴园 形象 新解

曹禺先生的话剧《雷雨》可是说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大悲剧,剧中的人物几乎无一例外的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悲剧陷阱里。鲁侍萍——一个无可争议的悲剧人物,她的身上承载着太多传统女子忍辱负重的屈辱;繁漪——一个渴望爱但又得不到爱的绝望的女人,在周朴园所缔造的令人窒息的周公馆里,她歇斯底里的疯狂让人又惊又怕;周萍——畸形土壤上的恶之花,他的出生或许就是一个错误;周冲、四凤——阴森森的周公馆里一丝明媚的阳光,他们的悲剧带给我们的是希望的幻灭。周朴园——一个连曹禺先生都认为坏到家了的人物,有人说这是《雷雨》里最不值得同情的一个人物,可是,我认为在这个惊天动地的大悲剧中,周朴园同样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悲剧人物,他的身上寄予着更为深沉的悲剧意蕴。

一、婚姻的悲剧

“幸福的家庭大体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周朴园的婚姻无疑是不幸的。他的婚姻被家庭、名誉、地位、社会所吞没。他年轻时也曾经有过真挚的爱情,这便是他和梅侍萍的爱情,有人曾经怀疑过周朴园对梅侍萍是否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我认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人都年轻过,憧憬过,在最好的年华里,有点朦胧的民主思想的周朴园,遇见了年轻、漂亮、纯真,未受世俗污染、颇有古典女子气质的梅侍萍,被她吸引,与之相爱,是自然而然的事,谁也不用怀疑这爱的真实性。这爱是真实的,纯洁的,不带有任何的功利色彩的,但是这爱是和周家的门第、社会地位相悬殊的,周家的家长可以允许周朴园爱梅侍萍,但绝对不会允许周朴园娶梅侍萍做太太的,这样,周朴园的爱情就和家族的利益产生了矛盾,势必要引起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周朴园的爱情显然被现实击得粉碎,周朴园屈服于家族的压力,放弃了和梅侍萍的爱情,赢得了与其社会地位相衬的婚姻。但婚姻不等于爱情,周朴园有了“美满”的婚姻,却失去了真挚的爱情,而这一失去也成为了他心上永远的伤痛。这就是周朴园和那位有钱有门第门当户对的小姐的婚姻,这一段婚姻显然是短暂而又不幸的,这位小姐甚至姓甚名谁都不知道,也没在周朴园的生活中留下任何的印记。周朴园后来和繁漪的爱情,应该演绎出新的童话,但这时的周朴园已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对这时的周朴园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爱情,而是事业上的成功,社会名流的荣耀,所以他把人生的重心放在经营事业而不是婚姻上,婚姻成为了摆设。加之繁漪是一个桀骜不驯的女人,完全没有侍萍的温柔贤淑,体贴入微,这就使得他更加怀念逝去的遥远的爱情,并使之理想化,年轻时的鲁侍萍定格在了周朴园尘封的记忆里。也有人怀疑周朴园对鲁侍萍怀念的真实性,其实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绝对的真实的,不过他怀念的是尘封在他记忆中的那个温情、善良、美丽的鲁侍萍,而不是现在那个饱经沧桑、流离失所、脸上刻满了皱纹的老妈子。

二、人性的堕落

周朴园年轻时曾是封建地主阶级中早期留洋的学生,在德国受到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甚至还可能接触过社会主义思潮,他嘲讽自己的儿子周冲说:“你知道社会是什么?你读过几本关于社会经济的书?我记得我在德国的时候,对于这方面,我自命比你这种半瓶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的多!”可见,他曾经是个追逐过时髦的社会思潮的人物,因此能够破除封建的门第观念,大胆的爱上一个丫鬟,并跟她生了两个儿子。但后来,在家庭的压力前,他屈服了,牺牲了自己的爱情,这是他的一大退步,一步退就节节退。到《雷雨》第二幕,工人阶级的代表人物鲁大海满怀着阶级仇恨,单刀直入地揭露出周朴园的罪恶:“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人!”“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到这时,周朴园的人性已一点点丧失殆尽,他的发家史带着野蛮的封建盘剥的血腥味,踏着累累的白骨,他的金钱一天天在膨胀,社会地位蒸蒸日上,终于功成名就,成了了社会上响当当的体面人物,受到一般人的尊敬。然而这时的周朴园也蜕化成了一个虚伪、阴险、狡诈、狠毒的资本家,善于盘剥工人,玩弄权术。他的灵魂中再也找不到一方圣土,所以当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第一句话问的是“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是他的本能的反应。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是由本能冲动、认知过程与良知三大部分组成的,本能冲动也叫下意识或潜意识,认知过程指人按现实原则满足本能要求的活动,良知主要体现于社会伦理道德活动,是对本能冲动的压抑。”(《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本能和良知没有在此时互相交织,本能使他马上联系到了危及自身的地位、名誉。当他知道站在他面前铁骨铮铮的谈判代表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时,他没有失而复得的惊喜,也没有丝毫的亲情,而是毫不留情地说:“你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此时的周朴园连心中最后一点温情也没有了,流露出可怕的狰狞面目。夫妻情深、骨肉亲情在金钱、名誉、地位面前荡然无存,甚至连灵与肉的挣扎都没有。可怕的人性的丧失,周朴园由一个较为民主的留学青年堕落为一个专制的封建家长、双手沾满鲜血的罪恶的资本家,他的人生经历的是由人性到狼性的嬗变。

三、亲情的离失

在家庭中,周朴园是一个冷酷,专制的封建家长,在家庭中,他是绝对的权威,妻子、儿子只有对他服从的份,他的话就是法律,容不得任何人的质疑。“喝药”一节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周朴园的威严,也不动声色的表现了这个封建家长的失败。他自以为功成名就、家庭和睦,父慈子孝,他说:“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还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对不愿叫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的。”殊不知,他这个社会上的所谓好人物早已众叛亲离,他所用心构筑的家庭没有爱的氛围,在这个家庭平静的外表下波涛汹涌,有激情,有暗礁、有罪恶、更有看不见的压抑。妻子繁漪和他貌合神离,明里尊重、服从他,暗地里背叛他。儿子周萍虽然快30岁的人了,却唯唯诺诺,一事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这是一个灵魂需要拯救却又无从拯救的可怜人物。其实周朴园是爱他这儿子的,也在他身上寄托了厚爱,但他的爱为时已晚,他已无力将他从泥淖中拔出。次子周冲是希望的花朵,它的身上有青春、有活力、有年轻时周朴园的影子,但周朴园并没有看到这一线曙光,有的只是训斥,周冲对他也只有敬而远之。

亲情是需要呵护的,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撞击,才能擦出爱的火花。周朴园未必不爱他的妻子、儿子,只是血腥的财富积累的过程已使他不懂什么是爱。“你应当到楼上去休息”、“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子女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你知道社会是什么?你读过几本关于社会经济的书?我记得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对于这方面,我自命比你这种半瓶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得多!”“我认为你这次说话说得太多了。”“十分钟后我还有一个客来,嗯,你们关于自己有什么话说么?”他的话就像他的心一样冷酷,斩钉截铁的命令架起了他与亲人之间情感的距离。没有亲情、没有爱的家庭是很容易垮塌的。一场大雷雨冲垮了一切,对周朴园来说,这无疑于是人生的一场大雷雨。

四、悲剧命运的承担者

一场大雷雨过后,繁漪疯了,侍萍痴呆了,也好,她们再也不用背负那沉重的人生枷锁了;周萍开枪自杀了,死亡好像是这个灵魂扭曲的悲剧人物唯一的选择;四凤、周冲触电身亡,残存的最后一点希望也幻灭了,落了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留下一个孤独的周朴园让他去慢慢品尝他亲手酿造的这人生苦酒吧,一切孽缘皆因他而生,一切悲剧皆由他承担。虚伪、阴险、狡诈、贪婪,这一切对他又有什么用?周朴园,会不会反思命运多桀的人生?这个昔日社会上的“名流”、“贤达”情何以堪?

《雷雨》的尾声,周朴园捐了周公馆,去看望痴了的鲁妈、疯了的蘩漪,这行为使得他的人性得到了回归,不过所付出的代价也未免太大了,三个年轻的鲜活的生命的逝去,会永远吞噬着他的心,蚕食着他的生命,他的余生将在痛苦与煎熬中度过。人难道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么?人难道永远无法超越自身命运的局限么?

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指出中国的文化就是一种酱缸文化,所谓酱缸,就是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像死鱼、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臭。”由于长期的专制封建社会制度,中国人在这个酱缸里裹得太久,我们的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酱缸的污染,跳不出酱缸的范围。周朴园就堕入了这个酱缸,并在酱缸中浸润、变质。最终他不仅没有从这个酱缸中走出来,反而在其中茁壮成长、成熟,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帮凶,也最终酿成了他自己的大起大落的人生悲剧。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2]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版。

[3]李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钱谷融:《艺术·人·真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狄燕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 271100)

猜你喜欢
周朴园雷雨形象
僧院雷雨(一)
《雷雨》中的“雨声”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可怕的雷雨天
雷雨
《雷雨》(节选)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试析周朴园认出侍萍前的心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