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发现——让学生拥有敏捷的眼睛和敏锐的思维

2009-03-30 09:46张玉华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2期
关键词:白杨诸葛亮课文

张玉华

在教学中让学生拥有会发现的眼睛和敏锐的思维,去探索思考,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增强独立性和自信心,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

问题的发现来自学生的独立思考,来自学生的读书感悟,来自学生间的讨论、质疑、启发。例如探究《珍珠鸟》的主题时,让学生通过细读课文,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发现了以下问题:①课文说“信赖,往往可以创造美好的境界”,其中“美好的境界”美在哪?②为什么小鸟先怕人而后来竟能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③大鸟为何再三呼唤小鸟回巢?④小鸟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说明了什么?……通过诵读,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讨论,让学生理解了信赖就能创造美好境界的道理。因此,诵读是语文发现中的最有效的方法。

二、让学生在联想中发现

围绕文本,不断发散思维,延展联想的空间,从课本知识到课外阅读,在丰富联想的基础上容易找到知识中的空白,思维中的矛盾,从而发现问题。如学习《白杨》时,可联想到歌曲《小白杨》,可联想到沙漠枯而不倒的胡杨,可联想到小说《人到中年》中有关白杨的描绘,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利于学生开放思维;从而发现问题:“写白杨为何写家乡站岗的哨兵”,“白杨哪里象农民”。

三、让学生在质疑中发现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善于质疑。教师要善于假设矛盾冲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我出示课题后便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纷纷提了问:课文写了哪些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于是我引导针对课题的关键词“借”字质疑。此时,他们又提了新的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诸葛亮是怎样借箭的?为什么诸葛亮能借到箭?从这个借字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围绕课题的关键词也能提更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一个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研究文本成了一种心理渴望,也为下文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的活动有:课堂表演、课堂操作、朗诵诗歌、演讲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就采用了演课本剧的形式,让小朋友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配上,并道具和喜欢的动作说一说、演一演,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合作交流、学会表现自己。因为要表演,学生得主动地仔细揣摩小动物们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必须自己查阅资料或访问亲友,搞清松鼠、啄木鸟、袋鼠、狗等其他动物尾巴的作用;从而更深一层理解了课文内容,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

“有比较才有鉴别”。鉴别本身就是一种认识和发现,在对同类事物或同类属性的认识活动中,比较是一种直观、快捷的方法,。如一次,我上完《琥珀》后,课间休息,几个同学跟我聊天,张阳同学对我说:“老师,我发现《黄河象》和《琥珀》都是写过去的化石,都讲了样子、特点,都有假想,但叙述的顺序不同。”我追问:“怎么个不同?”“《黄河象》先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再讲假想.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能让探究性学习活动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六、让学生在互动中发现

在深入理解课文时,要注意学生间协调、互补,通过学生的共同活动,如讨论、辨论、质疑等,对知识进行筛选、组合,达到除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发现问题。语文教学中,互动发现促进了语文知识的信息交流,使整体学力得到同步提高。如《赤壁之战》一课,讲到黄盖火攻曹营这一计策时,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创设情境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我当“黄盖”(学生)手下的一员大将,让“黄盖”在火攻曹营的路上回答我的提问。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许多问题向“黄盖”请教。由于学生当“黄盖”,自然不愿意被“手下”问住。于是他们互相补充、争先回答问题,从而弄懂了这个计策的周密之处。

猜你喜欢
白杨诸葛亮课文
诸葛亮喂鸡求学
废园
一个追拍马拉松的人(小小说)
白杨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亮隆中决策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快乐劳动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