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探究性教学贯穿数学课堂

2009-03-30 09:46陈秀萍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2期
关键词:猴王丁丁探究

陈秀萍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究学习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掌握数学知识,而是数学方法的学习与情感体验的获得。探究学习要求数学教学要符合儿童认识活动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敢于探究、善于探究、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生活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的探究活动作铺垫。学生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学生在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如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编制“猴王分饼”的故事:六一节到了,猴山上张灯结彩,小猴们享受着节日的快乐。猴王给小猴们做了三块他们爱吃的饼。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第一只小猴贝贝一块。第二只小猴佳佳见到说:“太小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第二只小猴两块。第三只小猴丁丁急了,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第三只小猴丁丁三块。贝贝、佳佳见了,连忙说:“猴爷爷,不公平,不公平,我们要分得和丁丁的同样多。”“同学们,猴王真的分得不公平吗?”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不能,教师趁机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

二、挖掘教材因素,提供探究材料

每位学生都有探究的兴趣与激情,但没有具体的探究材料来“活化”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迁移以及技能的形成都是空谈。

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先不直接引导学生画(平均分成各小块,接近于三角形)剪、拼、量等操作来得出相应的结论。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长方形?”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探索“如何转化”的学习中,并能大胆尝试,独立操作,积极思考……结果有不少学生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长(c/2)×宽(r)=πr2。这样可使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思维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得以发展。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合理处理教材,将课本定论式的内容变为探究式的内容,封闭式内容变为开放性内容,为学生提供探究方法,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运行的状态。

三、加强实践体验,培养探究习惯

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体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下,主动地构建对客体认识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包括问题的发现、提出过程,结论的发现过程,思路方法的探究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问题演变、推广、引伸的过程,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大量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与反思等过程,进而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通过做一做、想一想等实验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思考与探索空间,从而更感性地理解概念。

四、加强课内外结合,开放探究空间

针对不同的探究目的,探究可以安排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针对问题的难度,可分为一次探索,分段或分层探索。针对不同的探索需要,突破“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学生可以到校园中学习,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在某一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可以从师生提出的若干个问题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或自认为能够解决的问题进行探索;不同的小组、个人可以采用最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索。比如:探索平均数问题,可以用“移多补少”,也可以用先合并再平均分的方法;可以个人独立钻研,也可以由研讨同一个问题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研究,或和自己喜欢的人进行研究,或可以全班交流。探索的结果可以用最能表现自己特长的形式来表达。比如:列式解答、口头说、画的形式来表达,用模型说、用表格说、几个同学合作说、边操作边说、边画边说等。

总之,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就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使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猴王丁丁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动物“叫”各不同
翘着尾巴的是猴王
一起去踏春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谈天气
神奇的三角形
猴王之争
猴王斗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