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教学案例

2009-03-30 09:46张聪颖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2期
关键词:汴河清明上河图资料

张聪颖

一、解读课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清明上河图》是一篇选修说明文。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能描述画面,基本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感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教学重点是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图文资料、北宋时期的经济文化历史发展资料、作者的有关资料等,制作相关资料介绍的课件。

学生准备:欣赏《清明上河图》,大致了解画卷的组成;多种手段查阅有关的作者信息资料;了解宋代当时的政治文化状况。

三、教学环境

计算机网络教室。

四、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已经做好了课前预习,现在请大家说说各自的预习情况。

生1:我先来介绍一下《清明上河图》。它是北宋年间的一幅风俗画,作者是张择端。整幅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师:讲得很概括。请问你是怎么了解这些内容的?

生1:从网上查的。在“百度”或“GOOGLE”搜索中输入“清明上河图”,或者直接输入www.qmsht.com就可以找到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边说边在学生机上广播进行演示。

师:很好,不仅讲得好,操作得也很熟练。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2:我从书本的介绍中了解了在5米多长的画卷里,共描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大小船只20余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师:哦,我估计你是从书本上看来的。有没有同学亲自在图中数过呀?(生答没有)那么,有没有同学下载了完整的《清明上河图》?

生3:我在《竹阁网》(www.qianlu.nease.net)上下载了带有音乐的《清明上河图》,我来播给大家看。(画面在激昂澎湃的音乐中徐徐展现。)

师:在这充满激情的音乐中,大家欣赏了完整的《清明上河图》。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生4:壮丽,很能够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为我们伟大而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备感自豪。

师:对,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已有所就,还应该不断地开拓进取。还有没有同学要来介绍介绍《清明上河图》?

生5:全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介绍了汴京郊野的春光,中段是繁忙的汴河码头,后段展现了市区街道的热闹场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生6: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

师:请问什么是散点透视,能不能简单地介绍一下?

生7:作品是用鸟瞰的方式画的……

生8: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作品还有……

生9:作品完成于1125年,一直到1945年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经历了……

师:大家发言者很积极,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还有好多疑问,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登录到班级的BBS论坛进行讨论吧。

五、BBS帖子介绍

师生在BBS上发帖的内容主要集中在:

1. 学生提问

⑴“清明”听上去一向是冷冷清清的,而图上画的却是很热闹的场面。这是为什么?

⑵张择端为什么选择清明节作画,为何不画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其他节日呢?

⑶书上说《清明上河图》“极其珍贵”、“不可多得”,我想知道它目前的价值。

⑷张择端为什么要作此作品?图中描写的汴河街市的繁华景象,为何不称作《汴河繁华图》呢?

2. 引导教师也在BBS中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来解答,比如“上河”是什么意思?从图中可见许多人正忙着去干什么?你发现这课生字中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宋代出了许多名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作个简单的了解。(课件出示对宋代重文轻武、科举制度、推崇文治、唐宋八大家等情况的简介)。

师:历史上的宋朝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鼎盛期。那么,当时的欧洲情况如何呢?世界上的这个时期出了哪些名人?他们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带着这些问题,希望大家继续进行深入地学习和研究。

六、教学评析

1.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课一开始,教师就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了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介绍,让学生教学生。学生通过学生机向全体学生广播,使每个同学既看清了操作,又了解了内容,这是传统的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语文学科与网络紧密结合,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式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以前听说国外的教师是通过E-mail和学生交流时感到很神奇,如今学生通过BBS、QQ、MSN等技术进行即时联系,更感慨于我们已紧紧踩上了信息时代发展的节奏。将BBS引入课堂,不能说一定是成功之举,但一定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师生交流,是本节课的又一个亮点。

3. 通常,课的结尾部分往往是“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了解了什么”,但本节课老师却向学生提了一大堆的问题。这就是以前讲的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也就是现在所提倡的课程资源具有生成性,让学生不断产生新问题,再解决新问题,实质就是学生的成长过程。

4. 从师生的课前准备到课上的交流都是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能寄希望于每节课都要实施,也不能局限于非得要利用网络、利用课件,而是要把信息技术看成一种教学工具,如同粉笔、挂图一样,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整节课时间、资源的利用率高,师生的交流自然、融洽。《清明上河图》这幅世界级名画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采用说明、鉴赏、交流的手法,将它的壮丽以及壮丽背后所代表的繁华表现的淋漓尽致,给我们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猜你喜欢
汴河清明上河图资料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基于汴河水系的北宋东京滨水商业初探
汴河故道,深埋地下的辉煌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起伏
《清明上河图》身世传奇:多次入宫曾遭劫被调包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资料哪去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