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2009-03-30 09:46孟庆庸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2期
关键词:来源资料素养

孟庆庸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基础教育阶段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培养获取、解读信息的策略和方法方面的能力,忽视培养综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导致有些学生学习中无从下手,即使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也不知道哪些有用,哪些没有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这些都在提醒我们:系统全面地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迫在眉睫。

一、培养信息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对小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即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可以获得许多有趣有用的知识,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可以扩大眼界,提高文化素养。

二、结合实际,培养信息应用能力

1. 注重训练,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确定哪些问题需要查找信息资料、确定为完成任务需要哪些信息、确定信息来源、选择最佳信息来源等的能力。

信息来源有了,需要解决技术问题,怎样查找?到哪里去查找?教师便和学生一起讨论查找方法,比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片、图书等等。尤其要让学生明确,在信息社会的今天,网络资源应成为我们重要的信息来源,我们要正确利用网络、电视等信息工具、媒体来开展学习。(包括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对比,学生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比传统获取信息的方法更方便、更快捷。

2. 适当示范,培养信息的加工表达能力

信息的加工和表达是指把来自多种信息来源的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这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方法。教学中老师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同时,利用论坛和BBS留言板的表达功能,引导学生将生成的信息在网上发表,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还有利于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惟有如此,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将虚拟时空与实体社会相连接。

三、因势利导,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信息技术的入门靠信息技术课程,但要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则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相整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了就有机会用,得到适时、适量的实践,从而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及时评价对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是学生对处理信息过程的认识;二是教师对这节课运用信息资料的过程,做一个引导性的评价,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带领学生不断重新回顾信息运用的过程,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很快。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因势利导,学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主体充分参与,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猜你喜欢
来源资料素养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图表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