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新论

2009-03-30 09:46吴桂林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2期
关键词:功利教者基础知识

吴桂林

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大家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更新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增强小组学习后劲

首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融于情境。如采用多媒体课件或录音、录像、师生共同表演等方式,让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为合作打下基础。其次,示之以明确的学习目标, 目标清晰,便于操作。第三,讨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挑战性。问题简单,学生一看便知,学生就不会去认真思考,所以给学生提供的“苹果”必须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如果伸手就得,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二、学习方式要根据内容而定

1. 互助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在接受型学习中运用较多。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于自己完成的情况并不了解,所以需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帮助完成。由于基础知识是以接受为主,所以互助式的小组学习正好发挥其长处,使双基训练更加扎实。这种学习方式是小组学习中的低级阶段,是由个体学习向群体合作学习转化的重要方面,尤其适合中低年级。如检查预习课文情况,互查学习目标完成情况等,同时在互查中互相取长补短,也得到了提高。

2. 研究探讨型学习。语文学习不仅为了学习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还要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这就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完成。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受的教育是不同的,他们面对相同的文本材料,所反映的世界观也是不同的,教者就要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对不同的观点、看法进行碰撞融合,以达成共识。如采用问题分析、情景再现、社会调查等方式,让学生对已有的材料,进行加工整理,重新整合,形成新的观点看法,在小组学习中进行补充交流。这种学习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高级阶段,但使用这种学习方式应慎重,切忌过分拔高学生,或蜻蜓点水华而不实,要让学生真正在探究中得到益处。

教学中,教者常常偏重探究性而轻视互助检查性学习,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学习的文本材料理解不深刻,缺少感悟的基础条件。当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就变成了无源之水,这样的合作学习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课桌一般都是拼到一块的,学生围成U字形或二字形,这样虽然便于学生讨论交流。但小组内部成员由于在集体交流时要侧身面对教师,这样长期下去,就会造成学生眼睛的斜视和脊椎骨的变形,对学生的身体发育将产生不良影响,这应该引起我们教者的高度重视,并应切实地加以解决。

另外,由于采用小组学习,学生主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这样成绩好的学生、活泼外向的学生将得到更好的发展,而那些内向的、成绩差的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可能会更少,这势必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应把目光多投向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给他们有表现的机会,这样才不会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 崇尚求真务实的精神。小组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我们应该避免华而不实的工作作风,从创设情境到合作学习的开展,直至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去完成;那种“满堂跑”、“一片赞扬声”是要不得的,所以,首先要精心准备。教学设计要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要认真准备教学所用的学习材料。其次,要有明确分工,小组内每一个成员都要互相协作,共同、有序地完成任务。第三,学习目标要清晰,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并且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充分体现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

3. 慎用奖励方式,淡化功利倾向。有的教师在进行小组学习时,对表现好的学生或小组,用奖励小红花或赠物品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偶尔用一两次也无可厚非,若长期使用,则会造成学生的功利倾向,模糊了学习的目的,同时也会造成学生得到奖励时心花怒放、没有得到奖励时唉声叹气的现象,这样不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应慎用奖励方式,淡化学生的功利倾向,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作为教者应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上下功夫,而那种靠奖励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做法是肤浅的,不值得提倡。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及学习方式等,都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这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总结。

猜你喜欢
功利教者基础知识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通过变式训练,夯实基础知识
假期数学竞赛指导(二)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功利社会话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