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点做法

2009-03-30 06:23
商情 2009年33期
关键词:单质氧化物电解质

张 慧

【摘要】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关键词】初中概念化学概念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接第96页)工助学岗位数无法完全满足需求,学校会采取岗位面试招聘、勤工助学双选会等形式根据“择优录用”的原则来确定各岗位的参与学生,这就给广大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个“竞争上岗”的机会,让他们在校园内就体会就业竞争的压力,进而培养起他们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在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以及工作关系中的压力。需要他们去处理和协调,这对锻炼学生在工作中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有利。

3.有助于培养职业道德和岗位责任感

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时不仅关注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薪水期望值,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岗位责任感也非常重视。而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大多数职业道德教育都是停留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上,学生无法获得真实的感受。勤工助学作为一种较规范的校内实践活动,不同的岗位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各岗位的负责人会根据参与学生的工作表现,对他们进行考核。同时,每一个岗位都会根据参与人数情况分成若干个小组,每月对各小组工作进行评比和考核。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真正“工作”的感觉,并在参与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岗位责任感,为学生日后适应就业岗位提供经验。本次统计数据也证明这一点,85.6%的参与学生认为勤工助学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增强做事的责任心。

理论和实践证明,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工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高校应该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完善勤工助学体系,逐步增加勤工助学工作的技术含量,努力拓宽岗位设置的范围,积极保障相关经费的落实,从而确保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工作的良好开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通知[Z].教材[2007]7号.

[2]张艳萍.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体系构建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2004.7.

[3]孙军.推进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9.72.

[4]南宫鸿.论大学生“软实力”的培养[M].北京林业大学,2009.6.

本文为“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规划课题——校企构建特困生学业——就业资助体系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ZKT09289。

猜你喜欢
单质氧化物电解质
诸单质运动的含义
《铁单质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常见考点例析及规律总结
判断强弱电解质的四种经典模式
2016年贵州高考电解质溶液试题赏析
氧化物的类型归纳
话说“氧化物”一节的教与学
硅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几种“反常”
化学问答
一道高考题对化学教学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