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2009-04-01 02:58钟元贵
山花 2009年6期
关键词:玉米母亲

钟元贵

写一点关于母亲的文字,其实并不容易。母亲给我的太多。然而,就因她给的越多,我就越不知该怎样来写她。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人和事,但大多随着岁月的流逝,也逐渐模糊起来。而唯有母亲,在日子的颠簸和生活的辗转中,越来越清晰地定格在心里。这不仅是因我身体里流有母亲血液的缘故,母亲身上的一种力量始终在感染着我、激励着我在生活的道路上奋进的勇气。

打我记事时起,母亲就是勤俭和严厉的。还记得我小时候,约摸七、八岁的光景,那时还是人民公社大集体,公社下面管辖着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我家所在的是秦家院生产小队。为了多挣工分,母亲总是起早摸黑,坚持出工,从不耽误工时。

后来,父亲被人民公社推荐到县卫校读书,父亲把自己从十六岁便干起的生产小队会计工作交给了只读过小学二年级的母亲。当时小队上会识字的人不多,母亲为因拥有这份工作而自豪。至今,每每提到此事,母亲脸上总是洋溢着无以掩饰的一如当初的那份激动和喜悦。

于是,母亲不得不从学打算盘和记第一笔帐学起,每次父亲从县城卫校回来,母亲总要把自己的账本拿出来给父亲看,并像学生一样虚心请教。有时为了对准一笔帐,母亲经常工作到深夜,第二天又得起很早。虽然很累,母亲仍然坚持着,因为她实在不愿失去会计这份工作,这份工作能让母亲多赚工分,多为家里添些米、面。但这无形中却使母亲更加操劳。

记得有一次,队上在茶子山分玉米。那是个秋日的傍晚,夜幕虽然来得有些晚,但终于还是来了。由于母亲是会计,当分完最后一户人家的玉米时,暮色已完全降临,我和弟弟们走到村口等母亲。在茫茫的夜色中,母亲挑着满满的两筐玉米走近来了。虽是看不清母亲的脸,但我感觉得到她的倦意和疲惫。母亲把玉米倒在堂屋门口,又叫上二弟前往有夜莺啼叫的茶子山。母亲在凹凸不平的山路上来回往返挑完最后一筐玉米后,已是晚上十一点过钟。母亲还来不及擦一把脸,又叫我抱来柴火在灶上煮起饭来。那时因为粮食不够吃,总是在大米里面掺杂玉米、洋芋之类的杂粮。因我小时候身体孱弱,吃不惯洋芋,母亲就专门为我留了一碗白米饭,使得弟弟们都很羡慕。那晚吃的菜是我到村头的自留地摘回的青椒,母亲把青椒放到锅里炒熟透,再放上一点猪油,洒些盐便成了当晚的晚饭菜,虽然很简单清淡,但是我们都吃得很香。那个年代的生活很清苦,但母亲总是会用仅有的材料做出更可口的菜,让我们几兄弟吃得香香的。至今仍然记得母亲从园子土摘回的水煮天星米(蔊菜)蘸辣椒水的味道,以及母亲做的蘑玉豆腐的味道。

那个时候,要吃肉是很难的事,让我和弟弟们翘盼和高兴的,就是每月底从区食品站领回的父亲那份定量补贴猪肉,大约有两斤,母亲用刀细心地把肥肉剃下来,放在锅里煎油,等到煎得实在不可能再有油淌出来了,近乎冒出一点糊嗅味了,母亲才意犹未尽的说:“好了,剩下的做菜了。”然后,母亲用熬干油后的油渣和剔下来的瘦肉,加上自家园子土里摘的白菜,菜杆切成一丝一丝,舀一木勺糟辣椒和着炒。那做出的菜的味儿,直至今天,吃了许多所谓的“佳肴盛宴”仍觉无以与之相比。对于父亲拥有的那份定量补贴,母亲说那是吃红本本口粮的所谓国家的人才有的殊遇。这成了母亲教育、激励我和弟弟们努力读书的最有力和生动的活教材,也成了我和弟弟们勤奋向上的最直接的动力和最简单的理由。是我和弟弟们在村里同龄人面前引以骄傲的事,也是我和弟弟们在那一日子里对读书的意义最初始的理解和认识。

母亲就是这样勤俭持家,严厉要求自己,也严厉要求子女,严厉得似乎有些不通情理。记得小时候我们做错了事,母亲会严厉批评,有时还会棍棒相向。所以,在我小时的印象中,母亲始终是一个很严厉的人,有时甚至会对她敬而远之。至今想起,在那些困难的年月,如果没有母亲的严厉,我们不可能度过那些清贫的日子。以至今天,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遇到任何艰难,我都能奋勇直前,只因有母亲严厉的教导时刻提醒着我,有母亲勤劳忙碌的身影激励着我……

母亲还是一个极其善良,乐于助人的人。尽管自家不宽裕,她却常常帮助比她更困难的人。记得在我读小学五年级那年的春季的一天中午,有两个乞讨的姊妹俩,姐姐不过十二、三岁,妹妹大约有八、九岁样子,她们怯生生的站在门外,说她们的家乡河南涨大水,受灾了,父母已不知下落,她们姊妹俩是逃难过来的。母亲听后,很是关切,把姊妹俩拉到屋里吃饭,一边还询问了许多事,临走,又把剩在锅里的饭食送给了她们,并叮嘱一路上小心。其实,那时家里粮食并不够吃。

生活的路很漫长,而今,我和弟弟们已逐渐进入而立之年,母亲变得更加衰老。她的意志再没有过去的强硬,对儿女的过错更多的是无奈。有时,看到母亲的退让和妥协,我心里突生一种悲哀。母亲老了,老了的母亲越来越靠近生命的尽头,这是让我们做儿女的最揪心的事情。

但有一件事,使我感到母亲始终是个坚强的人,一个不服输的人。那是2003年的国庆节,我和妻子新婚度假,邀上母亲一起去北京游玩,母亲一直想去看看在水晶棺材里的毛主席遗容。火车上,长途的颠簸使母亲一路晕车,几乎没有吃一点东西,到北京下站时,母亲已体力不支,但她为了不影响我们的兴致,努力坚持着。当天下午四点钟,毛主席纪念堂开放了,母亲极有耐心地排在队伍里,随着长长的人流进入纪念堂,终于看到了心中崇敬已久的领袖遗容,了却了多年来的心愿。第二天,乘坐旅行客车到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游览长城,在爬往长城的陡峭处时,很多人都望城兴叹,不敢往上攀登。望着又高又陡,几乎接近垂直的石阶,在母亲提出放弃攀登的意思后,我不敢再执意劝她了。可就在我们即将登临最高点雄关时,不经意的回头中,却看见母亲已从后面艰难地爬上来了。当时,我和妻子都很意外,感动于母亲的坚韧毅力。站在至高点,一向节俭的母亲也同意用俩元钱给小商贩,在刻有“好汉”二字的石碑前,照了一张“好汉”像。她说要拿回去给大家看。母亲就是这样从不示弱、靠着顽强的意志,终于登上至高点的情景,直至今日,我眼前还不时浮现。

从那以后,每年的夏秋时节,尽管我的工作越来越忙,但总要抽出几天陪同母亲和父辈们到县内及邻县各处景点看看,母亲虽是推辞——我知道她是怕影响我们的工作,在劝说之下,她还是很乐意的。去年的国庆节假期,我们陪同母亲和父辈们去遵义。母亲因身体带病,一路上晕车,呕吐不此,不得不改乘摩托车到遵义。回来时,也依然如此,她在前面坐乘摩托车,我们开车在后,四、五百里的路程,母亲硬是凭着坚韧的毅力坚持下来了。晚上吃饭时,母亲虽很疲惫,但言语间却充溢着欢喜。

正如《常回家看看》那首歌中唱的那样,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只奔个平平安安。做儿女的对父母的最大安慰就是:常回家看看。今年春节,我和弟弟们像往常一样回到老家陪父母一起过年,四弟用摄像机把过年的热闹情境给录下来,并播放出来。当母亲看到自己在电视中的形象时,异常高兴。这是母亲第一次上镜头,她很专注的看着每一个场景,还反复嘱咐要把她说的重要话语刻录下来,以后好教育子孙后代。母亲虽然老了,但仍为子孙操劳,总是放不下心来。我曾试着劝说过母亲,含辛茹苦大半辈子就不要再费那份心了,但母亲内心中的那种根深蒂固的责任感使她终不能熟视无睹子孙们的不是之处。也许,这就是普天之下做母亲的无法走出的悲哀吧!

走过了岁月的风风雨雨,我终于悟出:“只有母亲才是那个摘果实给我们吃的人!”我感谢母亲,她是我人生的启蒙老师,教给了我许多生活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猜你喜欢
玉米母亲
母亲的债
收玉米啦!
玉米适当晚收好处多
最饱满的玉米
母亲
七穗玉米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