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初探

2009-04-13 04:02林泽敏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期
关键词:文言文探究课程

林泽敏

[摘要]“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实践这一理念,我认为关键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为前提的。打破传统课堂极强的预设性和规定性,变“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从而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材”走向师生“互动生成”,使自己从一个单纯的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样,课堂必将成为孕育发展性人才的沃土。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课堂教学是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阅读、写作等能力的重要途径。回顾近几年来的高中语文课改实践,我们欣喜地发现,三维目标已经成为教师们教学的指针,教学资源的开发不再是一纸空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已逐渐在课堂中成为主流,课堂评价已向多元化方向迈进。

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实践这一理念,我认为关键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为前提的。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一堂课如果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讨论,去动手练习,那么这堂课就好像演戏一样,课堂这个舞台全被教师的活动所占据,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培养起来的。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变“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教师拈的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

长期以来,虽然我们都意识到应该让课堂成为学生积极活跃、活动起来的场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总摆脱不了参考书上课文重点、难点等套子的束缚,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来学,为什么一定要把教师的“欣赏成果”强加给学生呢?为什么用我们设计好的问题去“请君入瓮”呢?因此,带着这些思考,我尝试这样去设计课堂教学。

(1)改变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解决问题。

(2)改变过去老师指定欣赏重点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就自己喜欢的任一点、任一方面进行欣赏。

(3)改变过去教师的单一评价模式,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和教师综合评的新模式。

(4)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设计问题,写欣赏性文章:搜集、整理学生设计的问题及学生写的欣赏文章,把有价值的问题提供给学生参考:引导学生如何评价自己、评价他人;补充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

(5)注重情感渗透:教师指导学生仔细体会文本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通过这种课堂模式的探索,学生既培养了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具备了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进行评价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来左右课堂,也不应以教师的提问和解答来操控课堂,而应该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置疑解疑,鉴赏交流,学生自主探求、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成为课堂的主线,这样就可以成功地打破传统课堂极强的预设性和规定性。教师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当然,教师在对提问、鉴赏的着眼点和“问题设计”、“欣赏性文章”的评价标准等的指引时则应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有效地避免了时下某些学生活动课上教师的“不作为”倾向。

此外,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难题,学生往往视为畏途,教师也苦于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有许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把古汉语语法放在不适当的位置,太强调所谓语法规律的掌握,以为这样就会取得多快好省的效果。其实,文言文教学,老师的“言传”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学生的“意会”所得更可宝贵。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我们提倡一多一少:一多,即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多读,扩大阅读量,多积累文言词汇:一少,即少做脱离了课文语境的、所谓梳理规律的、机械操练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的练习。北京大学冯钟芸教授说得好:“我教你语法规则的条条框框,一是一二是二,如果学生在学到以后并没有体会,知道的永远一是一二是二,语法教学如果不贯彻在文章中,学生就很难做到举一反三。”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功能,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滋养灵魂,提升人格。我在教读文言文《项脊轩志》一课时,抓住本文是一篇清新自然、朴实细腻、文笔简洁的抒情散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生活细节,运用生活化的口语表现人物的心情,更善于把浓浓的情感融化于生动的景物描写之中,凭借景物的形象诉诸读者。蕴藉含蓄,委婉动人的艺术特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文本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通过多重对话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地、有创意地解读文本。这样的课,是有浓郁语文味的课,学生得到的是阅读的愉悦,思维的快乐,表达的酣畅,学习的享受!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在新课程背景下确立课堂中的课程开发意识,把执行新教材看作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审视和探究的目光来对待新教材,边质疑边探究,用心收集、捕捉和筛选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建构的生动情境和鲜活的课程资源,并据此来调整教学行为,从而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材”走向师生“互动生成”,使自己从一个单纯的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样,课堂必将成为孕育发展性人才的沃土,语文教学中日渐失落的人文精神也有望在新一轮课改中获得回归。

猜你喜欢
文言文探究课程
文言文阅读专练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设问引导探究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