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以教材为本

2009-04-13 04:02何力群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期
关键词:文本教材课文

何力群

[摘要]在语文新课改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华而不实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严重脱离教材文本,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语文教学必须紧扣教材,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文教材教学规律教学效果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语文课堂教学脱离教材的倾向却较为严重。其表现为“三多三少”:课堂教学中,热热闹闹的无效讨论多,潜心阅读课文品味语言的少;无限拓展延伸的多,紧扣文本恰到好处的拓展少;滥用媒体教学的多,凭借教材有机整合的少。它严重地违背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宗旨,亟待广大教师关注、反思、澄清,尽快能回到以教材为本的正确轨道上来。

一、设计讨论要以教材为本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打破了教师独霸讲坛的格局,呈现出勃勃生机,值得倡导。但一些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浮光掠影、蜻蜒点水,热衷于游离课文之外的空泛的“自由讨论”。也有部分教师把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要组织学生讨论一番:还有个别教师。对学生质疑的问题不加筛选,让学生一一讨论。凡此种种。表现上生生互动、热热闹闹,但因教师指导思想不明,问题设计不当,造成了“合作探究”成了脱离文本特定语境的跑野马、侃大山,成了脱离书面语言训练的“人文性”表演。高耗低效,实不可取。

怎样走出高耗低效讨论的误区呢?笔者认为:必须依据教材设计讨论。坚决摒弃架空的、肤浅的、无价值的讨论。既要探讨内容。更要品味语言。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准确理解了文中精当、糖彩、精妙的语言,才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感情。学生在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同时,又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如:教学杨绛的散文《老王》,如果只关注“老王是个什么人”,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引导学生深入研讨:课文是通过哪些典型材料、语言描写老王的?教师一边引导学生潜心阅读课文,圈点批注,一边组织学生深入交流感情与启迪,就会收到理想的阅读效果。

二、拓展延伸要以教材为本

新课程课堂教学拓展延伸的形式有:开发资源、改编课文、比较阅读、读写结合……。但一些教师常常对课文的赏析浅尝辄止,学生连文本都理解不透,便生发开去,拓展延伸。或旁征博引,开发课外资源;或标新立异,改编文本原作;或另起炉灶,开展比较阅读;或立竿见影,训练读写结合。此举追求形式,不讲实效,喧宾夺主,曲解了课标。如一位教师上《羚羊木雕》,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情节仅十分钟,连主旨、写法都不大清楚,就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课本剧,并让学生当堂即兴登台表演。这种教学貌似加大了改革力度。实则哗众取宠,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欲速则不达。

拓展是对文本的拓展,延伸是在课文基础上的延伸。开发资源、改编原作的前提是整体把握原作,并紧紧围绕原作设计。延伸要得当,开发要适度,改编要合理。同理,比较阅读,读写结合,要找准可比点、结合点。既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多角度阅读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媒体使用要以教材为本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实施语文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提高效率诸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若不能优化整合,反而会降低教学效果。

一些教师备课,特别是备竞赛课、观摩课。往往把钻研教材、教学设计放在次要位置,却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渲染于资料搜集、课件制作之中。由于本末倒置,缺乏计划性、针对性,制作的课件多而杂乱。学生看得眼花缭乱,无暇深入课文。一节课下来,学生脑际留下的只是一副副画面,没有课文的痕迹。如此运用多媒体教学,偏离了教学目标,扰乱了课文系统的知识结构,干扰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情和内化积累,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教师以课文为主,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适时、适度、适量地选择组合一种或几种信息表达方式,才能有效地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须以教材为本。这是由教材和阅读教学的性质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地位决定的。文质兼美的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师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依据课程标准的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走进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和浓郁生活气息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做各个方面的启迪与熏陶,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这是任何媒体不可取代的。

教材是语文教学之“根本”。教师要在用教材教时,可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超越教材:但课文的主旨要准确把握,课文的精华要赏析吸纳,课文鲜活的语言要咀嚼积累,将其转化成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讨论、拓展延伸、运用多媒体时要以教材为本,深入开掘教材,灵活用好教材。

猜你喜欢
文本教材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