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材料作文审题的有效性操作

2009-04-13 04:02张桂萍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期
关键词:伯乐对象小鸟

张桂萍

[摘要]在材料作文中,审题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只有审清题意和题目要求,才能准确表达材料所蕴涵的主题,本文结合一些实例,详细探讨了作文审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关键词]材料作文审题作文教学

近些年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一直是专家、教师们共同探讨的话题。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的施教之后,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这种进步或发展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么,在作文审题方面有没有行之有效而又简便的方法,让学生既知道应该如何审题,又能知道自己的审题角度是正确的呢?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找到了一些粗浅的做法,我认为是有效的,在这里就正于同仁。

首先,我想解决学生认为话题作文不需要审题的问题。

这个问题,源于有些地区的初中作文教学。有些地区的初中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往往要求:只要和话题有关就行。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完全不看限制而只看话题写作。或许,这样写出的文章在初中是符合要求的,但在高中就不可以,因为每一个材料有每一个材料的限制,否则提供材料就毫无意义可言。在这一点上,我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来进行审题,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能很容易、也很乐于接受教师的审题指导。例如下面两道作文题。

[例1]这一天,偏僻的小山村突然开进了一辆汽车。这可是件新鲜事,全村人都围了过来。从车上走下几个人,其中一个穿黑皮夹克的中年男子问大家“你们想不想演电影?谁想演请站出来。”一连问了几遍,村民们都不说话。这时,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站了出来,说:“我想演。”她长得并不漂亮,单眼皮儿,脸蛋红扑扑的,透出一股山里孩子特有的倔强和淳朴。“你会唱歌吗?”中年男子问。“会。”女孩子大方地回答。“那你现在就唱一个。”“行!”女孩子开口就唱,一边唱还一边扭,“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村民大笑。因为她的歌唱得实在不怎么好听,不但跑了调,而且到一半时还忘了词。没想到,那中年男子却用手一指:“好,就是你了!”她幸运地被大导演张艺谋选中,在电影《一个也不能少》中出演女主角,她的名字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这个勇敢地向前迈了一步的女孩子叫魏敏芝。

请以“跨出勇敢的一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3不少于800字。

[例2]有位驯象人从来不把大象拴在大树上,只是用细绳把它拴在小竹竿上。许多人很难理解:小小的竹竿怎能拴住力大无比的大象呢?原来,在象很小的时候,它就被拴在上面,小象虽然拼命挣扎,却无力逃脱,最后终于放弃了努力,并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竹竿是无法挣脱的。渐渐的,象虽然长大了,却再也没有想过如何挣脱竹竿。其实,它只要跨出勇敢的一步,就会迎来一个新天地。

要求:在整体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同样的,都是以“跨出勇敢的一步”为话题,如果不考虑材料的限制而只考虑与话题有关,那么,所有的“跨出勇敢的一步”都当是切题的。但我们只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是两道完全不同的题目。若究其核心,魏敏芝这跨出勇敢的一步,是在于她的勇于自我推荐:而大象这不敢跨出勇敢的一步,则在于它受到了思维定势的束缚。进而我们针对题一,就可以提出“人要自信”、“要敢于做自己的伯乐”等立意角度;而针对题二,就可以提出“要有创新意识”、“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势”等的立意角度。

这两道题是非常典型的,学生轻而易举就明白了审题的必要性。那么到底该怎样达到审题的有效性目标呢?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我觉得效果也不错。本文想仅就多角度材料作文审题进行试谈。

笔者对多角度材料作文的审题,进行了四步法练习。这四步是:1找对象;2定主次;3明态度;4定立意。

举例来说。

一位年轻的女顾客在美国一家商店里闲逛。逛着,选着,她的眼睛突然进出兴奋的火花,本来不想买东西的她却灵机一动,立刻喊来售货小姐,要买一架德国制造的正宗名牌货——斯坦威钢琴。售货小姐看了看售价牌,竟然惊讶不已,不敢卖。于是她请来了股长,股长了解缘由和真相后,认真地向顾客作了解释,婉谢不卖,而这位顾客却毫不让步。部门经理出面斡旋,女顾客仍不为所动。最后请来了总经理。总经理了解情况后当场定夺:卖!按标价卖!——原来,那架价值数千美元的钢琴,标价牌上偏偏少了个零!

这则材料涉及的对象有六个:顾客、售货小姐、股长、部门经理、总经理,还有一个隐藏在背后的制作标牌者。其中,主要人物有三个。一是顾客,她是事件的制造者;二是总经理,他是事件的决策者;三是制作标牌的人,他是事件的引发者。而售货小姐、股长和部门经理则是材料的次要人物。对三个主要人物的态度,应该是比较明显的。褒总经理,贬标牌制作者,而对顾客则可褒可贬。最后确定立意。从总经理的角度,可以写经商要讲诚信,也可以写诚信的行为是绝妙的广告:从标牌制作者的角度,可以写粗心大意造成的危害;而从顾客的角度,可褒扬她懂得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可以贬她为人不厚道,抓住别人的漏洞占便宜等等。

再来看一道传统的题目。

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他找到伯乐,要伯乐围着他的马转三圈,然后离开。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如果伯乐这样做,他付给伯乐一天的工钱。伯乐照着赵国人的话做了,马很快卖掉了,而且马价提高了十倍。

这则材料涉及四个对象:卖马人、马、伯乐和买马人。四个对象中,“马”应该属于次要对象,而另外三者则都是主要的。之所以说马是次要对象,是因为材料中没有明示“马”到底是好马还是劣马,这一点若明示了,则马也是主要的对象。那么我们对三者应持怎样的态度呢?这样从卖马人的角度,可褒扬他头脑灵活,懂得运用名人效应;也可贬他不在自己的商品上下功夫,却利用名人来促销:从伯乐的角度,可以批评他不对商品做必要的调查研究,为了个人的利益轻率地为其做广告,可能会对消费者带来伤害。从买马人的角度,可以批评他们轻信名入,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损失甚至极大的危害。

我觉得,这四步法的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步骤与步骤之间,环环相扣,没有高难度的东西,学生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体现了作文审题教学的有效性原则。学生在这样的跳一跳中,尝到了甜头,也便有了兴趣。

程红兵老师说过:语文学得好是引导出来的。学生学得好与

不好。与教师能否在方法上正确引导关系极为密切。下面我们再以2008年海南、宁夏的高考作文题为例来阐述这种做法。

小兰和妈妈都喜欢听小鸟唱歌,看小鸟飞翔。母女俩第一次养鸟,母亲忙,女儿贪玩,没几天小鸟就死了。第二次养鸟,母女相约要好好对待小鸟,这次养了一个月,小鸟长得很好。但是朋友说,你们残忍地剥夺了小鸟自由歌唱、自由飞翔的权利,母女俩依依不舍地把小鸟放飞了。第三次亲密接触小鸟,是因为收到一封参加放生活动的邀请函。信函说,放生活动又环保又慈善。母女俩买了两对小鸟,兴高采烈地去参加放生活动,爬上山头,看见参加放生的有好几百人。一声礼炮响起,千鸟齐飞,有人笑脸灿烂。有人虔诚合十。母女下山后,听见花鸟市场的老板兴奋地说,自从有了放生活动,鸟儿的需求量大增,要每天起早摸黑捉鸟才能供得上。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道作文题在审题、立意上有一定难度,既没有列出明确的话题,也没有提出具体的限制,更没有暗示性的引语。也许本意是想让学生自由命题,可从实际效果来看材料范围太广,给学生的审题造成难度。但只要运用笔者所谈的四步法来审题,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首先,材料涉及的对象有五个:小兰和妈妈、鸟、朋友、放生者,还有花鸟市场的老板。五个对象中,小兰和妈妈、鸟及花鸟市场的老板为主要对象,朋友及放生者则为次要对象。对三个主要对象的态度应该是这样的:对小兰和妈妈。在褒的同时有贬;对鸟。应该寄予同情:而对花鸟市场的老板,则予以批评。然后,就可以确定立意的角度。从小兰和妈妈的角度,可以立意为:行善,要有正确的方式。警惕善行被贪婪的人所利用: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的善意所蒙蔽。从鸟的角度,可以把小鸟作为自然的一种象征,进而谈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从花鸟市场老板的角度,可以谈不要借人们的善行来牟利:放鸟的前提是大量捕鸟,捕鸟是违法的,要强化法律意识,不要为了谋利而违背法律。

通过这样的四步分析,我觉得学生会很容易确定文章该如何立意,立什么样的意了。

近几年,高考作文中新材料作文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而有些作文审题难度偏大,比如2006年的全国卷I关于鹰、乌鸦的那道题,2008年辽宁高考作文题等就是如此。学生如果掌握了这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就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材料作文审题教学的有效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猜你喜欢
伯乐对象小鸟
伯乐一顾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车伯乐
小鸟
愤怒的小鸟
愤怒的小鸟
愤怒的小鸟
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