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一击”中的“发愤”该如何解释

2009-04-13 04:02屠洪根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期
关键词:陈胜苏洵墓碑

屠洪根

[摘要]张溥《五人墓碑记》中有“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一句,对于其中的“发愤”一词,一些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和翻译当中有不同的解释,笔者在仔细研究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关键词]古典文学古代散文词语训诂文言翻译

张溥《五人墓碑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有不少学生把其中的“发愤”解释成“决心努力”或“非常愤怒”。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对这句话的翻译比较含糊:“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抗击,使阉党不敢株连治罪。”《古文观止》“言文对照”(岳麓书社,2002年)则译为“终于因为我们苏州府城的这次奋起反抗,他们才不敢再来株连追究了。”明确是明确了,但笔者认为这个译法仍然值得商榷。

《辞海》(199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关于“发愤”词目有两个义项:①下定决心努力。《宋史·苏洵传》:“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②发泄愤懑。《史记,儒林列传序》“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简明古汉语词典》(修订本,四川人民出版社)对“发愤”的解释也大致相同:①发泄烦闷。严忌《哀时命》:“焉发愤而抒情?”②因愤激而决心努力。《论语·述而》:“发愤忘食。”

由此可见,“发愤~词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抒发愤懑。例如屈原所著的《九章·惜颂》中就有“发愤以抒情”的诗句。二是自知不足。而决心努力的意思。

那么,这两个义项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发愤一击”中的“发愤”究竟应该作何解释?

首先,古代的“发愤”有一种与今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其中“发”是动词,意思是“发泄”;“愤”是名词,《说文》中说:“愤,懑也。”意思是“愤懑”。“发愤”合成一个动宾短语,就是“发泄愤懑、抒发忧愤的心情”。类似的例子还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圣贤之人为了发泄愤懑而写作的);桓宽《盐铁论·褒贤》:“陈王赫然奋爪牙为天下首事,道虽凶而儒墨或干之者,以为无王久矣,道拥谒不得行,自孔子以至于兹。而秦重复禁之,故发愤于陈王也。”(陈胜赫然发动党羽在天下带头起义,这种做法虽然不吉祥,但儒、墨之徒依附他,就是因为天下长久没有施行仁政的帝王,仁义之道被遮蔽阻止而不能推行,一直从孔子到陈胜起义时,而秦始皇又严禁它,所以利用陈胜起义发泄愤懑)。

其次,古今的“发愤”有一种相同的用法:作为动词,有“决心努力”的意思。这是后来由动宾短语逐渐凝固而成,引申而来。心中有愤懑。就憋着一股劲,累积愈久,爆发就愈强烈。因此,“发愤”就凝固成动词,有了“决心努力”的意思。例如《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的为人,决心努力时便忘记吃饭,高兴快乐时便忘记忧愁,根本不知道老年时代快要到来)。又如“珍惜大好时光,及时发愤图强”中的“发愤”也有“决心努力”的意思。

在古代,这类“发愤”的例子非常多:

《魏书·傅禾》记载,南北朝北魏的学者傅禾,十八九岁时,文化水平还很低,别人给他来信。还得请人帮忙回信。有一次,他请洪仲帮他写信,洪仲不但没写,还奚落了他一场。傅禾非常惭愧,乃“发愤读书”,以至后来成为著名的学者。

宋朝著名的文士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长于文学,并称“三苏”。可苏洵专心钻研文学却开始得比较晚。上文所引的《宋史·苏洵传》就有这样的记载:“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了解了古今“发愤”的意义和用法,再来看看《五人墓碑记》。这是一篇夹叙夹议而以评论为主的碑记。文章围绕“激于义而死”这个总纲,从多方面展开对比,最后上升为一个观点: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充分肯定了市民斗争的作用。文中说“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确,根据资料记载,这五人中除了周文元是周顺昌的轿夫以外,其他四人(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跟周顺昌向来没有交往。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自发参加斗争的。在五位义士的带动下,吴郡的老百姓才发愤抗暴。五位义士的身后是成千上万的被激怒的群众,这样就更能表现五人的行为的正义性。

因此,本文开头的“发愤”应是“发泄愤懑”的意思。原旬“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应该译为:终于因为我们昊郡人民发泄愤懑的一次打击,(阉党)不敢再制造株连治罪的事情了。

猜你喜欢
陈胜苏洵墓碑
苏洵焚稿
苏洵,中年开始乘风破浪
曾以为( 外一首)
鸿鹄之志
跟踪导练(二)5
早已提前死去
清明
陈胜起义
苏老泉大器晚成
骄傲的陈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