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09-04-13 04:02卢厚德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期
关键词:读诗意境意象

卢厚德

[摘要]本文从自己的阅读经历和阅读体会出发,探讨了如何解读诗歌的方法问题,并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性的阅读方法,从而指导学生如何去进入诗歌的文本解读。

[关键词]阅读经验阅读方法诗歌解读语文教学

一、梦入芙蓉浦

北宋词人周帮彦的名篇《苏幕遮-燎沉香》中有这么一句诗:“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词人从家乡朋友的角度,虚构梦境尽道自己思乡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我借用来形容自己读古诗词的历程,古典诗词这个意蕴无限,美艳异常的芙蓉浦,我是何时驾轻舟,划小楫进入,至今已模糊。但进入的契机却不得不从读贺知章的《咏柳》说起。

小时候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的内容少,而政治说教的多。自己是在小学还是初中学到这首诗已经记不得了,也不知当年的老师怎样教读这首诗的,只记得自己读后的奇妙感受。二月的春风真神啊,她象剪刀一样,剪出柳叶的形状来,剪出春天来!诗歌竟然有这等妙处,我一下子喜欢上了她。

从那时起,我被她吸引着读些唐诗。自己先买了一本《唐朝律诗解读》,而后买了《唐诗三百首》。随着阅读的增加,自己也掌握了一些古诗的知识,知道了古代诗歌有古体近体的区别,近体诗有律诗与绝句的区别;懂得了诗的押韵对仗,懂得了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懂得了读诗要联想补充,但怎样真正地读诗和鉴赏却不甚了了。所以那时读诗多停留在一些朦胧的体味上。

二、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有寻处

真正懂得读诗是上大学之后。有了小时候的那一点爱好和积累,到了大学后,自己便有了一份读诗的感情基础。大学教师居高临下的解读,使自己一下子有了一种拔云见日的感觉,比如我小时读得那首《咏柳》诗,自己才有了真正的体味。此诗的妙处在于诗人一反以前人们常用柳的迷人姿态比美人的写法,而用美人碧玉的形象写柳,杨柳此时便化身成为了美人,而千条万缕的柳条成了美人的裙带,诗人用碧玉、丝绦的形象写柳,赋予柳树人的情态,再用“高”、“垂”两词写柳的姿态,把柳树写活了。与此同时诗人用“似剪刀”把原本无形的春风,形象地描绘出来。

以后读诗我便有了自觉。每读一首诗,我都会从诗中找意象,体味诗的境界。并且弄懂了诗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就是客观之象,借景抒情之“情”,咏物言志的“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的载体。诗人的过人之处,往往就在于能创造出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受。

大学毕业后,我走上了从教之路。现时的课文与我们那时的相比,课文的文学成分多了许多,特别是高中,古诗词教学内容大量增加,我真为现在的同学欣喜,欣喜他们有了真正的属于语文的东西。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时引用一些自己熟知的古典诗词,点染一下,能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也能为课堂增添色彩。但是在整体的教读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却又深感教学生读诗并非易事。特别是近几年,高考古诗词鉴赏内容的主观题明显增多,难度也增加,而学生解题有时又不得要领。单凭课堂中几例诗歌的意象、意境的讲解,并不能解决问题。我得找一些诗歌鉴赏的规律才是。于是自己便试着寻找一些鉴赏的方法。

三、伊人在灯火阑珊处

从教以后再读那些古典诗词,感受体会同以前比有了许多不同。这一次阅读是想在异中找出一点共同的东西来,然后归纳整理以便在上课的时候能给学生一点方法性的指导。在归纳整理性的阅读中,我发现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有些意象有共同的指向,往往会有一种固定的意义且历久不衰;有些意象有几种意思,诗人不断地使用它表达各自的含义。掌握一些古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明确它们的指向意义,对于读者读诗,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是非常有帮助的。教读诗歌,解读诗歌的意象是实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实破口。是学生快速掌握诗歌内容的门径,这样一来,掌握意象,读诗也可以变得简单。

古典诗词中以下一些常见的意象与中学诗歌教学关系密切,教学生掌握这些常见意象的寓意至关重要。

如燕子这一意象,古诗词中经常出现,或借它惜春伤时,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等诗文借燕子的形象歌颂春光的美好;“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借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已《蝶恋花》),”则道悲情之苦,思情之切。

同样,杜鹃、猿猴、蝉、鸳鸯、鹧鸪等意象,这一类动物在古诗人的笔下多用来表达哀亡、凄楚、哀婉、多愁、孤寂的情思。

动物类意象如此,行为类的意象同样富有深刻的内涵。古诗中常出现的如登楼、凭栏、吹笛、饮酒、折柳、捣衣等。登楼、凭栏。往往用来表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如李煜的《浪淘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吹笛、吹箫、吹笙等,则多传达诗人的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饮酒的意象。多表达诗人的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李白《宣州谢眺楼钱别提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三杯二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其它还有一些常见的事物类意象如月、柳、松、竹、梅、菊等都具有特定的含义。读的时候要注意积累,解题时灵活运用。

四、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与词的连辍,而在诗的构思上看是意象的组合,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要用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掌握意象。是掌握读诗的一把钥匙。然而我们读诗不能停留在这一层面上。我们还得进入诗歌的意境,意境是衡量诗歌艺术高低的标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所以读诗、教诗我们还得了解诗的这一特征。

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意境熔铸着诗人成熟的思想、独特的个性等多方面的内容,诗人的感情就蕴含在诗的形象之中。这样诗歌有了意境往往情深意远,耐人寻味。如唐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此诗本来的意思是写郊游所见。春将归去,草树得知此消息,就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争奇斗妍,挽留春天,连那原本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都不甘寂寞。但诗人的意象为读者了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特别是“杨花榆荚无才思”向来人们说法不一,解读不一,对它玩味不已。诗的意境也就情深意远,给人们多方面的情感思想启迪。

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是我们悟诗读诗的钥匙。这是我多年读诗的感悟,也是自己教诗的体会。回首自己的诗路历程。有过欣喜。有过迷惘、痛苦,但更多的则是领悟的快乐。王维说得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猜你喜欢
读诗意境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春色满园
读诗的窗口
一朵花的意境
看花的人回过头来读诗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