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 该出手时就出手

2009-04-14 09:43王建华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注射器高血糖胰岛

王建华

王大爷查出糖尿病有5~6年了,这些年来,一直服用优降糖等药物治疗,最初几年血糖控制得还可以,可是越到后来疗效越差。医生说像他这种情况属于“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建议王大爷改用胰岛素治疗,可无论怎么说老人家就是不同意。

原来他心里有很多顾虑:一是怕注射胰岛素会产生依赖,用上以后就再也撤不下来了;二是嫌注射胰岛素要受皮肉之苦而且太麻烦;再就是,他认为胰岛素是对付高血糖的最后招数,现在早早地用上了,将来病情严重了岂不是无计可施?

正是由于这些错误观念的误导,他对胰岛素治疗一拖再拖,致使血糖长期居高不下,几年下来,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在他身上相继出现:手脚麻木、肾衰、失明……而所有这一切无不是长期高血糖惹的祸。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像王大爷这样无视病情需要,拒不使用胰岛素的人还真不少。

事实上,胰岛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种降糖激素而非毒品,其本身根本不存在成瘾的问题,即便是有些患者注射胰岛素后撤不下来,也并不是对胰岛素产生了依赖,而是患者实际病情所需(自身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这与病人截肢后若想行走如常就必需安装假肢是一个道理。

胰岛素何时出手

1型糖尿病人由于胰岛功能完全衰竭,因此,一旦确诊就应立即给予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在下列情况下同样也应接受胰岛素治疗:

口服降糖药治疗不达标(空腹血糖超过7.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0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7.0%);

肝、肾功能异常;

合并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乳酸酸中毒等;

合并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

处于应激状态,如重度感染、大手术、严重刨伤等;

处于妊娠或哺乳期的糖尿病妇女等。

近年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2周)强化治疗后,许多患者甚至可以不用药物治疗,仅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便可获得长达数年的理想血糖控制。这些临床实例至少给我们提供两点信息:1、在糖尿病早期(当然也包括糖尿病前期)病情是可以逆转的。2、早期应用胰岛素可以使“奄奄一息”的胰岛β细胞重新“恢复生机”。因此,有些专家主张,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单纯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后血糖仍较高(空腹血糖>13毫摩尔/升),即可采取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

所以,早期应用胰岛素不仅可以纠正内源性胰岛素的相对不足,使血糖及早控制达标,更重要的是可使自身胰岛B细胞功能得到保护和修复,从而有效地减少或延缓各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近年国内外许多学者建议2型糖尿病人要尽早启用胰岛素治疗。

那么,是不是胰岛素一旦用上就再也撤不下来了呢?事实并非如此。临床发现,不少服用磺脲类药物失效的患者换用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以后,随着病人胰岛功能的改善,磺脲类药物可以重新恢复药效,此时病人完全可以停掉胰岛素,改用口服降糖药治疗。

胰岛素如何出手

胰岛素治疗的方法有补充治疗和替代治疗两种。

补充治疗即在口服降糖药物的基础上,睡前联用中、长效胰岛素。

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补充基础胰岛素可以有效地降低空腹血糖,而空腹血糖的下降对于降低餐后高血糖又有很大帮助。

另外,基础胰岛素的使用可使胰岛β细胞在夜间得到充分休息,使其对白天餐后血糖的反应得到恢复。补充治疗的优点是可以节省胰岛素用量,避免高胰岛素血症,控制体重增加,既可较好地控制空腹血糖,同时又很少在前半夜(零点到三点)发生低血糖。

该方案适用于尚存部分胰岛功能、对外源性胰岛素需要量不是太大的糖尿病人。

替代治疗即停止服用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依靠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控制全天的血糖。替代治疗方案有许多种,最常采用的是每天早晚注射两次预混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其次是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也可以早餐前和午餐前用短效胰岛素,晚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

该方案适用于1型糖尿病和胰岛功能严重衰竭的2型糖尿病。由于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者)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即使给予生理剂量(大约40U/日)的胰岛素仍不足以控制高血糖,为减少胰岛素用量,避免高胰岛素血症,往往需要联合使用胰岛素增敏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

胰岛素出手时的注意事项

胰岛素的贮存未启封的胰岛素应存放在2~8℃冰箱中,在有效期前使用。开肩后的胰岛素在2~8℃冰箱中可以存放3个月,也可在室温下阴凉处保存,但不得超过一个月。

胰岛素的抽取顺序自行混合两种剂型的胰岛素时,必须先抽短效胰岛素,再抽长效胰岛素。如果把长效胰岛素混入短效胰岛素瓶内,这瓶短效胰岛素就不能再用了。目前临床使用多为“预混胰岛素”,是生产厂家将短、中效胰岛素按一定比例事先混合好的成品,省去了白行配置的麻烦。

胰岛素的注射部位上臂外侧、腹部、大腿前侧或外侧和臀部外上1/4处。上述部位应有计划地轮换使用,每天可在身体同一部位注射,但每次的注射点应相距2厘米,以防止皮肤出现硬结,影响胰岛素的吸收。

胰岛素注射器的选用以前国内经常使用的1毫升容量的普通注射器,其上面的最小刻度标识是0.1毫升,相当于4个单位的胰岛素,每次注射前需要将胰岛素的单位换算成毫升数,比较麻烦,准确性也差。因此,最好选用胰岛素专用注射器(如“BD注射器”)或胰岛素专用注射笔(如“诺和笔”),其上面的刻度标识为“U”(单位),病人使用这类注射器抽取胰岛素时,不必再进行胰岛素单位换算,既准确又方便。

胰岛素注射的间隔时间短效胰岛素注射后半小时才发挥降糖作用,所以一般是用餐前15-30分钟注射。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发挥作用的时间较快,所以使用者可在餐时即刻注射。长效基础胰岛素——“长秀霖”,作用时间可维持24小时,只需每天注射一次,且没有峰值,可在每天的任何时间注射(只要每天的注射时间固定即可),完全不受进餐时间的影响,给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如何判断胰岛素是否失效短效胰岛素为无色、澄清溶液,一旦混浊或液体变黄就不能使用;中长效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一般呈均匀的乳白色混悬液,一旦出现团块状沉淀物,不能摇匀则不能使用。另外,过了保质期的胰岛素不得继续使用。

另外还要注意:只有短效胰岛素可以静脉注射或加入溶液中静滴,其它各类胰岛素仅能皮下或肌肉注射,不能静注或静滴。

如何识别和处理不良反应

使用胰岛素最常见、最重要的不良反应是低血糖(血糖测值低于2.8毫摩尔/升)。低血糖的原因往往是由于:

胰岛素注射剂量过大;

注射后没有及时进餐或进食量不足:

活动量大而没有及时加餐或调整胰岛素用量。

低血糖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饥饿感、头晕、心慌、手颤、出虚汗、瘫软无力,严重时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甚至死亡。一旦发生低血糖,意识清醒者,应立刻进食一些高糖食物或饮料,如方糖、饼干、果汁或可乐,10~15分钟后,若症状还未缓解可再吃一次。若症状消除但距离下一餐还有一个小时以上,则可加食一片面包或一个馒头。经以上处理仍未好转者,应迅速将患者送达医院。

除了低血糖以外,患者还应观察注射部位有无异常情况,如注射部位有无红肿、皮下硬结、脂肪组织萎缩等等。要避免这类情况,一是要经常变换注射部位,再就是改用人胰岛素制剂,由于后者纯度非常高,故出现过敏反应的几率甚低,所以病友大可不必担忧。

2型糖尿病的传统治疗模式是所谓“阶梯治疗”。即先从改变生活方式(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开始,然后采取单一口服降糖药治疗,若药量加至最大疗效还不理想,再采取药物联用,最后不得已才使用胰岛素。这种阶梯式治疗模式过于保守,不利于血糖迅速控制达标,患者在高血糖状态下暴露的时间过长,不利于阻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胰岛素应用太迟,有可能错过修复胰岛功能的最佳时机,致使β细胞功能进行性下降的趋势不可逆转,因此,胰岛素治疗宜早不宜晚。当病情需要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时,患者应当毫不犹豫地积极配合。

猜你喜欢
注射器高血糖胰岛
临床胰岛移植发展与现状
血糖超标这些都不能吃了吗
胰岛β细胞中钠通道对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按摩注射器
UCP2基因敲除小鼠在高血糖加重脑缺血损伤模型中的应用
高血糖相关偏身投掷和舞蹈症的CT及MRI表现
不同水平控制应激性高血糖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家兔胰岛分离纯化方法的改进
非编码RNA在胰岛发育和胰岛功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