妒忌

2009-04-15 03:37陈德才
当代文萃 2009年12期
关键词:廉颇蔺相如刘备

陈德才

相信许多人都领教过妒忌的厉害与能量。你正在那兴致勃勃、心无旁骛地做事,突然旁边射来一道怨恨的目光,或者飘来几声冷言冷语,甚至前路被人悄悄下了绊子。我招谁惹谁了?你会觉得很无辜、很受伤。此类匪夷所思的现象,就是妒忌的“杰作”。

妒忌是一种颇为强烈的负面情感。它往往因他人的长处或优势而触发,是典型的“红眼病”,锋芒所指不是催人向上,而是拉人向下。因此,无论对于个人、团队还是社会,这种情感都深具破坏性。妒忌还富有成长性。喜怒哀乐等情感大都随缘产生,时过境迁会淡化;妒忌则属于心理病态,一旦受其光顾,便“纠缠如毒蛇,执著如怨鬼”,无时休止,愈演愈烈,令人头痛不已。妒忌的手又伸得很长,凡有竞争的地方就有它的踪影。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甚至史前动物世界,未来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恐怕也很难绝种。有鉴于此,我们尽管不喜欢妒忌这种东西,也须弄清它的来龙去脉,想想对策才是。

有些妒忌,是属于某些资深人士对后起之秀的心理不平衡。本来习惯了别人的尊重与崇拜,突然出现新人崛起,打破了原来的利益格局和关系定位,因而产生不满,发泄某种怨气,甚至采取一些不理智的手段。对此,后起者一般应当予以理解和包容,特别是对那些大节无亏的妒忌者,更应取退让、尊重的态度,不宜计较。再说妒忌大都是同一营垒内部的争执,忍让也是顾全大局,感化对方,更易赢得众人的认可。春秋时代赵国老将廉颇因对骤然位居自己之上的新丞相蔺相如不服气,故意在大街上与其争路,给他难堪,蔺相如就一再谦退忍让,终令廉颇觉悟到了自己的狭隘与过分,主动登门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

有些妒忌者是明显的嫉贤妒能,且不怀好意。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俗话说,“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能够经受住这种妒忌的洗礼与考验,是一位成功人士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一是不要怕,不能因为别人的妒忌乱了自己的阵脚,只要自认方向不错,行为端正,就应坦坦荡荡,勇敢向前。二是少接触,对于对方一些上不得台面的小手段,可不予理睬,敬而远之,不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谓的摩擦与内耗上。以最大的耐心与毅力,集中心智于增长才干,创造业绩。积以时日,当你在实践中展现出来的层级远远超出妒忌者的时候,你很可能会发现,原来那些贬斥嘲笑的声音已经化作了钦佩羡慕的赞歌。

可是,许多时候树欲静而风不止。有的妒忌者以你的示弱为可欺,变本加厉,或者散布流言,企图将你抹黑,或是指鹿为马,直接使用陷害手段。对此类行为,如再保持沉默,就成了任人宰割,令自己丧失立足之地。可选择恰当时机,进行“正当防卫”,以确凿的事实、有力的证据揭穿对方的谎言与诬陷,让上司和公众知晓事实真相。当然,这种反击也应当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见招拆招,斗而不破,令对方知难而退即可,避免防卫过当,使自己由主动变为被动。

如果妒忌者是掌握生杀大权、能够左右自己命运的人,则妒忌就会上升为疑忌,对此则须高度警觉,加十二分的小心。首选对策是韬光养晦,努力化解。可以收敛锋芒,低调行事,策略表明自己不会对对方构成威胁或妨碍;可以恍若不觉,默默忍耐,以时间的淘洗湮灭对方的妒火。倘若以上方法仍然难于奏效,就宜痛下决心,转换环境,惹不起躲得起。《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发迹之前寄居在曹操门下。曹操表面上对他很器重、很优待,但觉得刘备终非池中之物,始终有一定疑忌心理。刘备于是在自己住的地方开辟了一个菜园,每日亲自担水浇菜,用日常琐事消磨时间;曹操一次设宴请刘备赏梅饮酒,同他说:“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啊!”刘备吃了一惊,手中的筷子掉落地下,当时正值天上打雷,他一边拣筷子一边自我解嘲说:“看一声雷将我吓成这样!”刘备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力图让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的庸人,减轻其戒备之心。最后积极寻找机会,以率兵截击袁术为由逃之夭夭,脱离了曹操的控制。刘备对这一危及自己身家性命之妒忌的应对方法,很值得人们深思。

当然,遭逢妒忌,也不一定是坏事。一是说明你出色,不遭人妒是庸才嘛。二是促你警醒,逼迫你去掉身上的怠惰之气,着力磨砺自己。这些都可以说是成功的要素。尽管如此,可是不管谁一旦被妒忌盯上,往往如芒刺在背,蚊蝇缠身,令人日夜不安,还是尽早同它“拜拜”为好。

(选自《成功之路》2009年第9期)

猜你喜欢
廉颇蔺相如刘备
负荆请罪
忠诚老将廉颇晚年“背叛”赵国
将相和
负荆请罪
相面
徐庶以马试刘备
刘备的江山不是哭出来的
负荆请罪
真实廉颇:胆小懦弱并非英雄?
廉颇并非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