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创作中传统文化资源的激活与演绎

2009-04-21 07:38
艺术百家 2009年8期
关键词:文化创新文化资源本土化

金 晖

摘 要:本文从传统艺术的激活、传统建筑元素的演绎以及挟当代科技之力的传统文化新形态三个方面,探讨当代艺术创作的本土化,从而揭示艺术家生活在当代社会所创作的作品,既体现出鲜明的当代性,又对民族传统文化所抱有的自觉意识,使作品同时具有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烙印,形成当代艺术创作具有本土化倾向的新的艺术形态。

关键词:当代艺术创作;本土化;激活与演绎;文化资源;文化创新;审美

中图分类号:J202文献标识码:A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Resources' Activation and Deducts

In the Contemporary Art Creation

JIN Hui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艺术家走出自囿于的象牙之塔,以各种形式与手段摄取信息,丰富作品的创作语言;在创作理念上,不仅仅局限于对传统艺术的继承,而是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引入当代的新思维、新理念,把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艺术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本土文化现象,不仅促成传统艺术语言的转型,而且还构成了当代艺术创作新的话语权。

本文从传统艺术的激活、传统建筑元素的演绎以及挟当代科技之力的传统文化新形态三个方面,探讨当代艺术创作的本土化,从而揭示艺术家生活在当代社会所创作的作品,既体现出鲜明的当代性,又对民族传统文化所抱有的自觉意识,使作品同时具有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烙印,呈现出本土化的倾向。

一、传统艺术的激活

十九世纪,光学理论的建立,为绘画艺术提供了新的发展道路,印象派的出现为艺术史的重新改写划了重重的一笔。印象派大师马奈的作品《左拉肖像》(图1)、《奥林匹亚》(图2),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光与色交融的昡丽色彩,而且还可以看到日本民间传统艺术装饰屏风画的影响;在当时的环境下,体现出科技发展给艺术带来的愉悦呈现,也表现出艺术家对东方艺术中传统文化的追求与热爱。

十九世纪艺术大师高更,受东方、古典以及原始艺术的影响,抛弃西方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从史前人类和土著民族中寻找灵感;他远涉重洋,两次登上塔西提岛,最后客死异乡,用生命谱写了艺术生涯的悲壮。作品中淳朴、浓郁原始的土著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完美的体现,在创作中所激发的情感与同时代艺术家迥然不同,他不受现代文明的束缚而追求原始的生活方式,为构成具有独特的现代气息的艺术作品提供了详实的素材,从而成为二十世纪现代绘画艺术奠基者之一。

二十世纪初期,马蒂斯从非洲黑人雕刻作品和东方艺术中得到启迪,不断地从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中吸收营养作为创作的源泉。在《红色和谐》(图3)的作品中,东方式的地毯在画中作为背景呈现,不是一种偶然,是艺术家对艺术的挚着追求和对东方艺术的喜爱;晚年,他甚至借鉴中国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进行创作,把中国民间艺术带入现代艺术中来,构成具有现代气息的作品。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的发展变革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艺术史家阿琴•丹托宣称绘画已经死亡!显然是对艺术发展濒于绝境的当头棒喝!艺术家面对新的观念、新的题材、新的材料、新的技术不得不重新思考,探索科技革命的影响引发艺术新的表现形式所带来的后果进行反思。

一方面是科技文明给艺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是传统的艺术给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养料;传统艺术在科技文明的条件下,正不断地被激活而成为艺术家们所利用的创作元素。

活跃在国际当代艺术舞台的蔡国强先生的作品《龙》,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与传统的社火联系起来,以火药为创作元素,采用吊装、捆绑、依附建筑物的外形,火药燃烧爆炸像似中国传统中所描绘 “龙”的造型,构思别致新奇,场面宏大蔚蔚壮观,是当代很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徐冰先生的作品《天书》(图4)、《析世鉴》(图5)等系列,以中国的汉字偏旁部首为基本元素,创造出一种似汉字又不是汉字的伪文字,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技术,把伪文字进行复制印刷,一方面是将作品的外部形态装订成具有中国古典意味的线装书;另一方面是采用卷轴的形式将作品组织成很大的画面;在文字的样式上使用了“宋体字”,使其作品具有很浓厚的传统典雅趣味,又具有鲜明的现代艺术形态。聚集在一起的伪文字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强烈碰撞,“‘不能释读的经典和‘可释读的非经典的循环悖论。他自己‘认认真真的制作去换取‘认认真真的阅读,而真正核心的东西却是‘虚无,是‘空。”〔1〕P131 ‘空即是中国禅宗等思想的具体表现,似曾相识却又不相识,复杂矛盾的情感油然而生。

2004年岁末,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瑞士陶艺家三人展览,作品所具有的当代性无不让人感叹,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在瑞士艺术家手中,变成了具有现代气息的作品。如雅克•考夫曼与菲利普•巴尔德二人创作的《工业时代的记忆》(图6)系列,用传统的陶艺技术,通过扭曲、变形、夸张的形状,表现出工业时代在人们心灵深处所留下的记忆。雅克•考夫曼的另一件作品《唐墙》(图7),借鉴中国古代传统中的唐三彩、宋三彩的工艺技术,把作品做成既雅致又不失大气的艺术作品,传统的“中国感觉”在他们手中被激活,新的形式隐喻元素聚积的力量和新的美感。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传统艺术激活的有关案例,尽管在此只是苍海一粟,然而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价值所在,怎样继承和拓展传统民间艺术,不断激活而发挥其作用,是艺术家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二、传统建筑元素的演绎

有人评论说:“建筑是表现为空间的时代意志,它是活的,变化的,不断更新的。”〔2〕P217

建筑是时代的象征,充分体现时代的意志,无论古希腊神庙、欧洲中世纪教堂,还是中国的宫殿建筑以及园林建筑,都是与时代分不开的,建筑与时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建筑艺术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以中国北京香山饭店为例,建筑的设计者贝聿铭先生,运用江南水乡的青砖灰瓦白墙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人文情怀,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产生共鸣。

当然,建筑艺术与艺术创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避开建筑艺术单纯来看艺术创作,艺术家为了表现某一主题,借鉴建筑中的某些元素,应用到艺术创作中,达到自己所要表现的目的。

艺术家王澍先生的《拆筑间》,利用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灰砖材料,修建成中国传统建筑的走廊,光线通过漏墙所产生的投影形成一种反差,展现出传统建筑样式与当代建筑场馆形成鲜明的对比,利用拆与筑互为对立的命题,把二者之间的矛盾推向极致,在充分利用传统建筑元素过程中,演绎出当代艺术创作的结果。

艺术家展望先生的《都市山水》,借用传统园林的假山假水,采用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器皿与园林山水的金属造型进行重构与再现,搭建了一个传统与当代、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对话场。

瑞士陶艺家雅克•考夫曼的作品《坚固的根部》(图8),作品的下端是一个中国传统建筑中常用的立柱柱础,上方堆积着成千上万呈圆饼状的烧窑的泥垫,借用传统建筑中的柱础,寓意深刻明晰,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诠释。

雕塑家傅中望先生的《榫卯结构》(图9),系列,借助中国传统建筑的木质结构,榫卯的建筑工艺技术,以装置艺术的呈现方式,展示了中国建筑中榫卯契合的文化意蕴。

雕塑家隋建国先生的作品《地罡》(图10),从所采用的材质和表现语言,其传统和古典哲学的影响无处不在,金属从石头里提炼出来,然后又与石头发生作用,大理石材料与金属钢筋材料的反衬,产生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联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联想;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庄子哲学思想的追问,同时又暗含返璞归真的希望;现代观念通过材料的特性传达出来。

在当代,不断地从人类的现代文明“回朔”自己的传统,从传统、民间和地域文化中,寻找蕴涵着的丰富的艺术语言,以开拓想象和创造新的艺术空间,发掘传统的样式,使之演绎为具有当代语境的艺术作品,使之承载本土艺术的文化特征以及价值观和历史观。

三、挟当代科技之力的传统文化新形态

电视、电影以及电脑动画等影像传播方式,对传统的语言与文字为中心的人际交流与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冲击,图像时代正在到来,数码时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使计算机变成了万能的工具;大众传媒活动和当代艺术创作的相互渗透,科技意识形态强化了对技术手段、材料、方式的利用。

当代著名艺术家村上隆,借用众所皆知的日本卡通﹑日本动画(图11)的视觉风格,将西方文化的符号变体米老鼠的形象植入传统日本画及当代日本漫画中,以东方传统书法的笔画表达单一的图案和类似迪斯尼美国动画的痕迹,明显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显然充分利用了科技时代的成果,在资讯高度发达,消费文化成为当代主流现象的背景下,转换为特有的日本风格,使高雅艺术与通俗文化在归属与范畴上径渭不明,是根植于本土艺术﹑本土行为与科技的完美结合;轻松诙谐的作品诠释了艺术的当代性,探索和表现新时代人的本质特性,从另外一个角度引发人们思考,成为大众乐于接受的对象。

2004年9月上海美术双年展,以色列女艺术家米凯•鲁芙娜的影像作品(图12),引起观众的关注,她把动画形象做成跳着舞蹈的小人或者是原始文字的雏形,用投影机将动画投射到凹凸不平,形状大小不一的天然岩石块上,使人联想到记录在史前人类活动的岩画,所留下的历史文明的印迹。

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序曲,婉转的旋律让无数的人为之动情,然而有多少人会相信影片中的海水、烟雾、云、船乃至人物,有百分之六十是电脑合成的高科技产物呢?影片中用计算机数字信息模拟的环境,蒙骗了观众的眼睛,虚拟“真实”的场景,从中无法找到破绽。

国产电影《英雄》,是中国国产影片一个里程碑式的杰作,导演张艺谋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性手法,充分发挥高科技所带来的优势,制作的特技场面规模宏大,让人们在雄浑的气势中欣赏到艺术的魅力。

在当代,科技进步带来了媒材使用的方便与多元化,科学把艺术正引入一个新的领域,影像作为一种时代符号,它的日臻完美将对传统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时又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思维方式而呈现新的形态。

“正是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的同一性原则,激发了中国艺术家寻求一种差异性、特殊性和地域性,这些关键而重要的议题正是作为‘他者的艺术家对整体性批判的目标,他们必然在艺术实践中通过强调种族、语言、历史、文化等得以实现自身的存在和认同。”〔3〕P258当然,在此不仅仅指中国艺术家,而是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所面临同样的问题;“差异性”就其国际当代艺术的语境而言,它不限于艺术语言的存在形式,同时还包含时代的内容。

我们从上述列举有限的事例,可以看到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艺术创作中挟科技之力不断被激活和演绎,形成当代艺术创作具有本土化倾向新的艺术形态的发展脉络,是艺术的本土化在全球化潮流中的另一种觉醒。

参考文献:

[1]尹吉男. 新国粹:“传统”的当代效用[J].文艺研究,2002,(05).

[2]奚传绩. 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皮道坚,鲁虹. 艺术新视界[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4]孙振华,鲁虹. 公共艺术在中国[M].香港:香港心源美术出版社,2004.

[5]顾丞峰. 观念艺术的中国方式[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6]彭德. 中式批评[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7]易丹. 星星历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8]吕胜中.再见传统[M]. 北京:三联书店,2004.

[9][英]M•苏立文,陈瑞村译.东西方美术交流[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10]张瑜,沈珉.书法主义[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11]王秋凡.西方当代新媒体艺术[M]. 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2.

[12][德]沃纳•霍天曼著,薛华译.现代艺术的激变[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3]方增先,许江. 2004上海双年展影像生存[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14]潘力. 日本美术:从现代到当代[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5]吕澎. 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史[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16]翟睿. 重建生存空间[M].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文化创新文化资源本土化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