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季羡林散文的意蕴美

2009-04-22 06:40兰鲜凤
山花 2009年20期
关键词:季老季羡林散文

季羡林往往写自己最熟悉、最有兴趣、最带感情的事件、人物和生活画面,并且能透过事物的表象,寻幽索微,洞烛底蕴;能在看似平凡的地方,捕捉到有特色的形象。他的散文确实是超越了那些平庸、柔弱散文的积弊。在散文中,我们可以看见他有着痛彻的个人经历,也有细致的情感经历,更有深刻的人生感悟。于是,散文在他的笔下变得丰富多彩,深蕴厚实而又潇洒灵动。他以开阔的视野、凝重的思想厚度、深刻的人生体悟和不拘一格的行文气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个性。梁衡在《只求新去处》一文中,认为散文的美有三个层次,“描写的美”、“意境的美”、“哲理的美”。我认为季老的散文中确实具备了这三美,他在散文中不仅对客观事物进行生动的描述,抒发自己浓烈的感情,在感染读者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显示其散文的意蕴美。

一、自成其趣的自然观、人生观

季羡林往往喜欢在散文中通过描写自己身边熟悉的小动物、小植物,在描写与叙述中或有意或无意地表达自己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看法,这些看法或多或少都对读者有着影响。《老猫》、《二月兰》、《幽径悲剧》、《清塘荷韵》、《神奇的丝瓜》等散文清幽、质朴、自然、宁静、和谐静默,表现了他自成其趣的自然观、人生观。这些散文赞颂了人们容易漠视的小生命执著而顽强的生命力,作者把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命运的勇敢承担结合起来,使其作品中的生命意识显得格外温情和安详。如作者在《老猫》一文中细致地描述了两只猫——虎子和咪咪的生活,也描述了我和两只猫之间的感情。虎子给没有血缘关系的咪咪喂自己的奶,当咪咪生下小猫不喂奶时,虎子也叼着小猫追赶咪咪,要咪咪给小猫喂奶。冬天两只猫抢着到“我”的床上睡,而我即使双腿因僵卧太久又酸又痛,也绝不动一动,以免惊了两只猫的清梦。咪眯跳到我稿子上撒尿,我也绝不打它。咪咪死了,却不留一点痕迹。作者感叹:“人们何不学一学猫们呢?它们这样处理好生死大事,干得何等干净利索呀,一点痕迹也不留,走了走了,永远地走了,让这花花世界的人们不见猫尸,用不着落泪。照旧做着花花世界的梦。”作者在这里既细腻地表达了自己与两只猫自然和谐亲如一家的亲情,又对猫选择死后不留痕迹、不麻烦他人、干脆利落终结自我生命的行为大加赞赏;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自然观,又显示了作者文字简洁而有张力,观察细致而又感情真挚,且因为主题情绪的隐退收敛而格外启悟读者的深致思索。《清塘荷韵》表现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神奇的丝瓜》也赞扬了丝瓜神奇的生命力,同时也是借荷花与丝瓜表达了作者自己在绝境中永远自强不息的精神。“他是每到一个生命的节口都要写一篇文章,他似乎总是向他的生命打招呼,他说他不在乎死亡,他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命,让人看出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坦荡心胸和乐观向上的人生姿态。”季老的这些散文,使我们想到:自然界一切生命和有机物,都有自己的情感和信息。一棵小草或是其他的植物,它们生在石头缝中,或者甚至压在石头块下,缺水少光,但是它们却以令人目瞪口呆的毅力,冲破了身上的重压,弯弯曲曲地,忍辱负重地长了出来,从细弱变为了强硬,由一根细苗甚至变成一棵大树,再作为一个独立体,继续顽强地发芽、开花、结果。季老告诉我们要尊重万物和生命,爱惜万物和生命。这些文章追求语感的畅达和感受的新鲜、真实及表达情思的动人效果,新颖的自然观、人生观以及独特的主体感受方式,使散文显得干净、精练而意蕴深致。

二、慈悲真淳之情及感人心怀的人格精神

季羡林散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回忆自己人生中遇到的难以忘怀的人与事,在叙写这些人与事时,他总是表达自己的慈悲真淳之情,凸显自己与他人那些让人感动的,让人崇敬的人格精神。《两个乞丐》写小时候的我与两个乞丐的事,《我在延吉吃的第一顿饭》则写吃生鱼片时关于鱼的畅想;《幽径悲剧》、《兔子》、《老人》、《母与子》等散文表现其慈悲真淳之情,凸显感人心怀的人格力量。季老想要告诉我们:佛教珍惜生命,不仅仅是珍惜人类的生命,而且珍惜一切众生的生命,这是佛教的慈悲精神。这些散文有着圣洁宁静的宗教光辉和理想主义色彩,对崇高、神圣、尊严的追求使作品洋溢着独特的古典主义气息。《爽朗的笑声》、《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悼念朱光潜先生》、《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重返哥廷根》、《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哭冯至先生》等篇章,描述自己及师友在艰难的处境中,对人生遭遇的种种磨难永不言败,那种身处逆境心益坚的人格精神从字里行间自然流出,平凡的文字中凸显出发人深思的深刻意蕴。在这些连续闪现的平凡人生景象的背后,隐伏着来源复杂的人生因素,诱人去咀嚼其中全部的人生悲欢。《爽朗的笑声》写一位有着爽朗笑声的老革命曾经在“文化大革命”中失去了笑,打倒“四人帮”后,这位老革命又把失去的笑找回来了。作者这样写道:“把笑失掉,是不容易的,把笑重新找回来,就更困难,我相信,一个在沧海中失掉了笑的人,绝不能做任何事情。我也相信,一个曾经沧海有把笑找回来的人能胜任任何的艰巨。一个很多人失掉了笑而只有一小撮人笑的民族,绝不能长久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一个人的笑反映一个人的命运,以一个人的命运联系到一个民族的命运,把个人与民族联系起来,把笑与人的命运、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反思我们民族的灾难,展望民族的未来。对往事和故人的回忆,字里行间不时跃动着作者自己的身影:他的人格身影描绘在这里面,他的人格光辉闪烁在这里面,他的人格色彩浸染在这里面。细节和片段,都来自他独特的体察和感受方式,完全是自己心灵的产物。作者用散文来努力开掘深层人性,展现心灵的丰富、美丽、纯洁,真挚地抒发个人的情感,故不无感人的力量,而且作者进一步联系民族的命运、历史的变化,于是显得更为深重。

这些忆旧怀人的散文虽然描写的人与事或有不同,但博大而又深远的人文情怀则一以贯之。若单单描写动物的可爱,确实可以表现出自然之美;作者往往将之与人的命运、人的心理与自然的关系联系起来,使内涵变得更为丰富深刻。

三、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与精辟见解

散文不可能把广阔的生活排除在外,在书写时,作者往往把经验的复杂和丰富人生感受的细微变化,人生境遇中随处可见的疑难进行更为广泛的探索,于是散文表现了作者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与精辟见解。从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见到其广泛的题材,深邃的寓意、优美的意境,真情实感的品格,形象生动又文情并茂的语言,以及通过这些所体现出来的深刻而富于哲理的思想境界和真实坦诚的艺术品格。可以说他的散文追慕纯真平淡,力斥虚浮夸饰;他的散文记述思想,描写人情,描景状物,绝无矫饰,显得朴素率真;但是在平淡和朴素的文字底下,你会发现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的巧妙,在他曲折的层次和起伏的波澜中,蕴涵着浓郁的情致和深刻的意蕴。如《清塘荷韵》,他以生命的诗兴意识感受着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因而以平常的目光关注周围事物,以爱怜的情怀思索世间万象,同

时澎湃起对世上生命的浪漫,表现了诗性的生命的个性特征。

在作者笔下,所有的事物都具有了生命丰富深刻的内涵,它们和人融为一体,难解难分,共同阐释着世间的哲理和人生的奥秘。他能从我们日常生活现象中发现人生的种种问题和种种困境,从而去探索我们人生的深层内蕴,寻求更人性而智性的人生。《幽径悲剧》叙写一棵与世无争,与邻为善的生存了二三百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劫难的美丽的古藤,在一个没有半点预兆与警示的早晨被砍掉了。“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他深表同情的,然而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作者借助古藤的哭泣,批判人类的自私自利,控诉人类对自然界的无端破坏,呼吁人类与自然和平、和谐共处,思考如何才能让人类停止对大自然的野蛮破坏。《二月兰》写乱世中的二月兰的坚强:“我在迷离恍惚中,忽然发现二月兰爬上了树,有的已经爬上了树,有的已经爬上了树顶,有的努力攀登,连喘气的声音似乎都能听到。这一切都告诉我,二月兰是不会变的,世事沧桑,于它如浮云。”在这里,季老告诉我们,无论世事怎样沧桑变幻,二月兰都会一如既往地生长,显示了生命的执著和生命力的旺盛。以此表明人也应像二月兰那样坚强地面对人生遭遇的各种灾难与磨难,展示顽强的生命力。在《清塘荷韵》里,作者说:“已经历了整个严冬的荷花盛开了,但夏天还会转入秋冬,看来转入残荷之日不会太远了。再过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天地萌生万物,荷花有盛开也有衰败的时候,经历了严冬的荷花,在明年的夏天一定会开得更旺盛。这里作者暗示我们,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繁花盛开的;人生也是花开花落,潮起潮落,只有坚贞不屈地面对人生的起落,才能体验人生的丰富多彩。在《槐花》里,作者又有这样的人生感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由司空见惯了槐花而不觉得槐花的美,而用新的眼光去看时,却发现槐花的美。从而提醒人们应该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这样才能感知到事物的美与不凡。以此说明世界上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一棵再也平凡不过的槐花引申出让人深思的警句,充分显示了季老散文的哲理美。

时代与人生,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结论的研究课题。不仅平常人可以对此大发感慨,而且大学者们似乎也特别偏爱谈时代人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长寿之道、伦理道德……季羡林先生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表达自己对时代及人生的深刻感悟。读了季羡林的散文,你的心灵一定会得到一次升华。艺术的任务是什么?不同的作家有自己的理解,有的喜欢在作品中表现丑,有的喜欢表现美。高尔基在给一位作家的信中这样说:“艺术的任务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艺术的精神就是力求用词句、色彩、声音把您的心灵中所有自豪的,优美的东西都体现出来。”季羡林用散文阐述了高尔基所说的这一艺术任务,用自己手中的笔,把自己心灵中美的东西,高尚的东西奉献给读者。所以,他的散文给予读者的美感享受比某些散文家的更高级一些,它能净化人的感情,陶冶性灵,洗涤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作者简介:

兰鲜凤(1967-),女,广西柳城人,讲师,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影视艺术。

猜你喜欢
季老季羡林散文
我的书斋
听雨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季羡林:天意高难问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不平静,就不会幸福
咪咪(节选)
看望季羡林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