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有郁结述往事 心思来者通其道

2009-04-22 06:40王惠民
山花 2009年20期
关键词:史书汉武帝司马迁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私人撰述历史的史家之绝口昌的一部划时代的伟大历史著作。它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又开辟了我国传记文学的新领域。这是司马迁留给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一宗极其丰富宝贵的历史财富和璀璨夺目的文学艺术珍宝。

生活在两千年前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为撰写《史记》能就极刑而无愠色,决心隐忍苟活下来,子承父志,发愤著书,实现了撰写一部记载明君盛德和功臣世家贤大夫业绩的史书的誓愿。其精神光照后世,其品质感召子孙。

司马迁何以虽九死犹未悔地执著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创作《史记》的思想根源和精神动力是什么?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深入认识《史记》不可估量的史学价值和绚丽多彩的文学价值。

伟大的时代,必将产生伟大的人物。朝气蓬勃、宏图大展的汉武帝盛世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建功立业,开创丰功伟绩的辉煌时代,它为司马迁撰写历史著作《史记》营造了一个激励向上,奋发有为,发愤著书的社会环境。

首先,汉武帝时期造就了司马迁。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才。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于公元前140年。司马迁生活的时期正是汉武帝执政时期。汉武帝时期是中国成就霸业的辉煌时代。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登上皇帝宝座后,决心弘扬汉高祖刘邦的遗威,重振雄风,把汉高祖开创的基业推向一个新高峰。他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征服四夷,扩大疆域,实现了大一统的汉王朝盛世时期。这个时期形成了一种人人力争上进,个个建功立业,不论出身门第,只重才能和功绩的人才辈出的充满激情的社会环境。每一个有志向有抱负有作为的七尺男儿都想奋发有为,轰轰烈烈地大干一番事业,成就一番功绩,挂帅封侯,荫妻庇子。这样一个奋发有为充满竞争激情燃烧的社会氛围,极大地感染了司马迁。司马迁心潮澎湃,激情昂扬,决心像其他文臣武将那样胸怀远大抱负,树立宏伟政治理想,实现他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追求,立志发奋图强,成就一番伟业,创作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书,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其次,汉武帝成就了司马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打击朝庭内皇亲国戚贵族势力,实现宏伟的霸业,汉武帝打破封建世袭等级制度,制定了一系列激励人才脱颖而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机制。这种不分等级、不论门第、不徇私情、惟才是举、论功行赏、奖惩分明的用人机制,使天下有识之士、有能之才云集在汉武帝麾下。而且汉武帝慧眼识人才,善于发现人才,善于使用人才,善于激励人才建功立业。汉武帝时期,一大批文臣武将,如抗击匈奴英雄卫青将军,他们都是出身社会底层,但个个都有超群的才干,被汉武帝发现后,委以重任,成就一番伟业,建立了卓著的功勋。汉武帝也十分赏识司马迁卓越的文才和非凡的能力,并给予重任。二十三岁的风华正茂的司马迁被汉武帝任命为郎中,奉命西征巴蜀。三十八岁的司马迁又被汉武帝任命继任父职做了太史令。特别是,司马迁遭受宫刑后,汉武帝并没有把他打入冷宫,永不任用。他仍然爱惜司马迁超群的文才,赏识司马迁耿介刚正的秉直品性和勤奋努力的工作精神,不计前嫌,力排众议,任命司马迁担任中书令一职。这是一个贴近皇帝地位显赫的职位,为司马迁日后继续撰写《史记》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利的机会和实现自己抱负的社会环境。试想,如果汉武帝不爱惜人才,盛怒之下,立即处死了司马迁,那么,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司马迁以刀锯刑余之人满含辛酸之泪浸透自己心血和深厚感情撰写的《史记》巨著吗?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和培养教育,一个人的成才需要经受磨难锤炼考验。“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司马迁正是在浓郁的史学家风的熏陶中,在父亲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下,积累了深厚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渊博的先秦历史知识,铺垫了他写作《史记》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扩充了他写作《史记》的深厚广博的先秦历史资料,养成了他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历史的刚正不阿的品性。

其一,浓郁的史学家风激发了司马迁对历史知识独特的爱好。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长期在西汉王朝担任太史令。父亲学识渊博,熟悉古代历史,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有着独特见解,特别是对黄老学说深谙其中奥妙。这些学说都深深影响了司马迁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司马迁接受了父亲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和大无畏的批判精神的熏陶,吸收了黄老学说的“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的思想,特别是道家在无力扭转社会的动乱局面,采取了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逃避祸患,明哲保身,追求幻想世界的处世思想,成为他日后遭受宫刑隐忍苟活顽强写作《史记》的思想根源。

其二,刻苦读书,使司马迁掌握了扎实深厚的古文基础和先秦历史知识,为从事《史记》写作奠定了基础。司马迁十岁的时候,他父亲就教育他要刻苦诵读深奥难懂的古文典籍,并邀请了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讲授古文《尚书》,邀请了儒学大师董仲舒讲授公羊《春秋》。在这种文化氛围里,司马迁不仅掌握了深奥难懂的古文知识,而且接受了先秦儒家的“德政”思想,又吸纳了汉代新儒学大师董仲舒的“大一统”的思想,树立了人生有为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和建立一个在明君贤臣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强盛富足和谐统一欣欣向荣的封建强国的社会理想。

其三,漫游天下名胜古迹,探究历史事件真伪。为撰写《史记》,辨析历史真相,司马迁一生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旅游考察活动。第一次旅游考察是司马迁二十岁左右。他从京都长安出发,“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中原大地历史古迹。第二次考察是司马迁二十三岁左右,奉旨出使西南边陲。他以郎中之职,“奉旨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西昌)、笮(汉源)、昆明(云南保山、腾冲),”游历了祖国广阔的大西南名山圣水和历史遗迹,考察了西南地区独特的民族民俗和复杂曲折的历史演变进程。第三次是司马迁三十六岁那年,伴君游览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的齐鲁大地和辽阔浩瀚战火纷飞的西北疆域。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东巡天下封禅泰山。封建统治阶级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盛典,要求司马谈伴君东巡,但是司马谈病重不能伴君东巡,于是司马迁秉承父职,伴随汉武帝登上巍峨雄壮的泰山,参加了隆重的封禅典礼,瞻仰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处,拜谒了孔庙,又随君巡视燕赵旧址,探寻项羽攻打邯郸之战役遗迹,出游长城,视察西北边陲防地,了解广漠草原游猎匈奴民族的生活习性,横跨九原(今内蒙古五原县一带),折回甘泉,回到京都长安。

其四,秉承父志,撰写史书,开创伟业,实现父子两代的夙愿。汉武帝时期,司马谈面对海内一统的鼎盛局面,图谋有所建树,打算学习孔子修《春秋》之业绩,采善贬恶,撰写一部记载明君盛德功臣世家贤大夫死义之士业绩的史书。但夙愿未竟,元封元年(公元前110

年),司马谈身患重病,生命垂危,写史书的理想不能遂愿,临终前,他只好将编撰史书的遗愿嘱托给其子司马迁。司马迁深感编撰史书责任的重大,使命的艰巨,决心秉承父志,不辜负父亲临终时的嘱托,痛哭流涕发誓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司马迁把父亲临终嘱托铭刻在心,矢志实现父亲记载天下变故之奇文的遗愿,勇敢地承担起继承父志撰写史书的社会重任。嘱托大于天的使命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郁积在他的心头,重压在他的肩上,使他时时不敢懈怠。这一社会责任是司马迁创作《史记》永不衰败的精神动力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干枯的力量源泉。

天降大祸于斯人也。汉武帝时期,著名的李陵之祸是司马迁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标志着司马迁人生两种迥然不同的生活境遇。直接影响着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思想情感。

首先,李陵之祸,从天而降,彻底地改变了司马迁的生活环境和仕途道路。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后,“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壮,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当司马迁着手秉承父志踌躇满志专心致志撰写《史记》之时,朝庭发生了重大的李陵投降匈奴事件。李陵之祸始料不及地降临到司马迁头上。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奉汉武帝之命,带兵进攻匈奴,孤军深入匈奴腹地,浴血奋战,死伤惨重,援军不到,无奈兵败投降匈奴。朝野震惊,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从李陵平时忠于皇帝体恤士卒的言行中,认为李陵投降不过是权宣之计,或可寻找机会报效汉庭。于是上书为李陵辩护。他的奏疏触怒了汉武帝,被捕入狱。因“家贫,贿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司马迁无奈忍受辱没祖先之羞辱被迫接受了宫刑。司马迁本想为皇帝尽忠,抚慰汉武帝的怒气,没有料到祸从天降。从此以后,司马迁从朝庭重臣降为刀锯余生之人。昔日门庭若市,今朝门庭冷落。他虽然以刑余之人担任朝庭要职中书令,但他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遭受宫刑使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思想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从汉武帝对自己不讲人道的残酷处罚,看到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惨无人道和蛮横残暴:他从家贫贿赂不足以自赎,看到了封建官僚机构的冷酷阴森恐怖和自私贪婪腐败;他从自己身陷囹圄遭受非人的折磨和种种酷刑,亲身体验到了封建官吏的残忍毒辣阴险和为谄媚邀功争宠而对自己施以心狠手辣的残害:他从自己大祸降临急需朋友帮忙之时,亲戚朋友却为躲避祸患各自明哲保身,交游莫救,不为一言,体会到了封建社会人情淡薄,世态炎凉。

其次,隐忍苟活,忍辱负重,实现父志,完成《史记》,名垂青史。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心情非常痛苦,情绪波动思想斗争异常激烈。司马迁首先想到死,以死来告白天下,表彰自己的清白,维护自己人格尊严。其次他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实现父亲遗愿,践行死重于泰山的人生价值,司马迁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悲惨遭遇,苟活人世,顽强屈辱地生活下来。再次他想到古代圣贤英才遭难后,发愤著书,寄托自己的忧愤,成就一番伟业的事迹,“西伯拘而演《周易》;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他从古代圣贤英才发愤著书之事迹中,找到了自己遭受残酷迫害后的精神寄托,寻找到了自己人生理想的归宿,不再追求仕途的显达和高贵,抛弃了功名利禄,不再渴求荣华富贵和光宗耀祖,而是以古代圣贤英才在逆境中矢志不移发愤著书立说的感人事迹为榜样,吸取了古代圣贤英才不畏强权秉笔直书毫不气馁顽强拼搏的精神。从左丘失明、孙子膑脚身上,寻找到了克服身体残疾忍受非人的折磨和常人难以忍受的羞辱的榜样力量,发愤图强,谢却宾客,独居密室,彻夜秉烛写作,完成父亲临终嘱托,宣泄自己遭受迫害后悲愤难抑之情。

正是因为汉武帝的盛世时期,为司马迁提供了创作《史记》的社会环境,父亲临终时的嘱托犹如大山一般压在司马迁心头,不可推卸的使命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鞭策着司马迁面对人生的悲惨遭遇,忍辱苟活,顽强地生存下来。司马迁融化儒道两家于一身,超越生死,实现个人生命价值,用自己残躯之身肩扛起撰写一部记载明君盛德功臣世家贤大夫死义之士业绩的史书的使命和责任,力行儒家经世致用思想,追求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之人生境界,发愤著书,用自己满腔的心血和不朽的生命饱蘸着人生悲惨遭遇的辛酸泪水,完成了空前绝后的伟大史书《史记》的写作,铸就了一部高耸入云的不可逾越的令后人仰视的里程碑式的历史巨著。他也把自己光彩夺目的形象镌刻在传之千古流芳百世的辉煌的人民英雄史书上。

作者简介:

王惠民(1952-),男,陕西洛南人,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东区),汉语言文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史书汉武帝司马迁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东方朔智答汉武帝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树为何名
陪你一起读历史(6) 汉武帝竟是“玄幻控”
古老的皮影戏
“善史书”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