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闲暇教育研究综述

2009-04-23 08:12邓三英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3期
关键词:闲暇生活课程

邓三英

闲暇及闲暇教育是一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说过,人“唯独在闲暇时才有幸福可言,恰当地利用闲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础”。爱因斯坦指出,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使闲暇教育成为全世界关注焦点的,则是1965年关于成人经验和闲暇问题的布拉格国际会议。我国从1995年起,经过两次工时制度改革,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将近有1/3的时间处于闲暇状态。因此,闲暇及闲暇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闲暇教育研究概述

我国理论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闲暇教育问题,经过20年的发展,已有大量理论成果出现。文献资料显示,我国有关闲暇教育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闲暇的含义及分类

关于闲暇的含义,早期人们普遍把闲暇理解为闲暇时间,并且根据马克思关于“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分类方法,把闲暇时间理解为一个人可以获得的自由时间。后来,人们对闲暇的理解出现了分歧。目前国内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

1空闲时间论。

闲暇,就是“空闲”、“没有事的时间”,即闲暇时间。但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闲暇时间”与以前不同,它应该是除工作、家务生活、个人生理需要之外剩下的那部分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

2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论。

闲暇,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一般是指个体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支配自己的生活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

3生活状态论。

闲暇是人们在生活中所享有的自由时间及其在该时间里自主、自由的生活状态。

人们一般习惯从时间角度来描述闲暇,因为从实践的角度看,在时间的意义上理解和追求某种闲暇生活最恰当、最合乎逻辑。然而,也有人开始从活动或从内部心理状态来描述闲暇,说明我们对闲暇的理解开始从外部时间的评判标准转向对闲暇主体内心体验的关注。其实。这几种观点看起来有歧义,但也有共同之处,即它们都认为闲暇的本质和核心是自由:时间自由、活动自由、心理自由。

关于闲暇的分类,我国大部分论者引用美国学者纳希的六层次分类方法,也有学者尝试着对闲暇的类别作了精细的划分:按闲暇的主体,分为个人闲暇和集体闲暇;按闲暇活动中人的投入精力,分为低耗型闲暇、体力型闲暇和脑力型闲暇;按闲暇活动的定向,分为背景型闲暇和交叉型闲暇;按闲暇的意义,分为反社会型、空耗型、娱乐型、发展型、奉献型。

关于闲暇类别的划分,反映出我国对闲暇的研究已经在逐步走向深入,并且更加切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二)闲暇教育的含义

1闲暇充实生活教育论。

闲暇教育是指教会人们具有利用闲暇时间充实本人生活、发展个人兴趣的本领,以及如何“有价值地”、“明智地”利用闲暇时间发展个性的教育。

2闲暇促进个性发展教育论。

闲暇教育是关于向人们传授利用闲暇时间获取知识、技能、技巧,确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念,提高人的人文和科学素养的活动,这一过程将使人们的个性得以充分自由的发展。

3闲暇促进多方面发展教育论。

闲暇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培养学生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习惯、技能和技巧,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闲暇活动丰富精神生活、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使自己的个性、道德品质、社会技能、创造才能等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目

对于现代意义的闲暇教育,国际上已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识:闲暇教育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并且它通常发生在儿童、青年和成人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环境和娱乐环境之中。

因为闲暇的本质是自由,所以现在更多的人倾向于主张,闲暇教育不仅仅是娱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要通过提高人们在闲暇中的自我决断意识和自我决断能力,形成负责的、有价值的闲暇活动,从而引起闲暇主体自身的某种变化。这才是闲暇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三)闲暇教育的对象、任务和目标

1闲暇教育的对象。有论者认为,当代闲暇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将面对所有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包括老年人),甚至残疾人。因为有某种残疾的人往往比正常人有更多自由或可任意支配的时间,但他们常因患有残疾而缺乏利用闲暇的能力,所以对他们进行闲暇教育显得尤为必要。现代闲暇教育对象的大众化、全民化,使它区别于历史上仅仅为少数人服务的闲暇教育。

2闲暇教育的任务。有关闲暇教育任务的论述,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培养学生的闲暇价值观和正确的闲暇道德观。培养学生积极而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能力。提高人的闲暇素质,包括闲暇认知、闲暇态度、闲暇技能和闲暇习惯。

3闲暇教育的目标。闲暇教育总目标是提高人们的闲暇生活质量。但有论者认为闲暇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分层次的。对于广大未成年人(包括儿童、青少年)来说,闲暇教育的目标重在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念和态度,培养从事闲暇活动的技能和社会能力,以及自信、自主性、自我创造,养成健康的体魄。∞对于已经占有部分闲暇时间的成年人和把全部时间转为闲暇时间的退休者而言,闲暇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意味。它的目的是,培养人们积极运用闲暇时间的意识和能力,并运用从工作和闲暇中获得的技能参与旨在自我充实、自我完善的闲暇活动。使他们更加充分、更有价值地享受闲暇时光带来的乐趣。

(四)闲暇教育课程

有学者根据课程的分类方法,把闲暇教育课程也分为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闲暇教育正式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闲暇学科课程主要是教给学生一些有关的闲暇知识、正确的闲暇态度和闲暇价值观。闲暇活动课程则是在活动中,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闲暇能力的培养和闲暇技能的训练,并使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去亲身体验闲暇活动的乐趣和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使他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闲暇教育的非正式课程是通过学校物质环境的设计、闲暇氛围的营造等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闲暇教育。

闲暇教育需整合教育资源,系统、有序地实施。就教育内部来说,要尽快将闲暇教育列入国家和学校教育规划和议程。具体措施包括:确立合乎我国国情的闲暇教育目标和相应的内容体系;开设闲暇教育课程;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闲暇教育;通过娱乐活动进行闲暇教育;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进行闲暇教育。就教育外部来说,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发闲暇教育资源,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闲暇教育机制。具体措施:要发挥成人教育在闲暇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将大众传播媒介和休闲服务部门建设成闲暇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社区的领导,并为闲暇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

(五)高等学校的闲暇教育问题

这类研究最近几年来比较多,大多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实证研究。有关大学生闲暇生活状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闲暇时间充裕,但缺乏管理。大学生闲暇生活质量不够高。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层次偏低。而高等学校闲暇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对闲暇教育认识不足。高等院校闲暇教育落后。

二、我国闲暇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闲暇教育的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国闲暇教育方面的研究相对西方来说,起步稍晚。在早期的研究中,对国外的闲暇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引进、介绍、描绘的比较多,有自己特色的理论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仅有的一些研究,也多限于闲暇教育的重要性、闲暇教育的意义等方面的探索。对闲暇、闲暇教育等一些基本概念的探讨虽然在逐步深入,并且在逐渐接近本质,但这些基本范畴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关于闲暇教育的价值取向、闲暇教育课程、闲暇教育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闲暇教育的实证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在加强纯理论研究的同时,我国闲暇教育的实证研究也开始逐渐受到重视。据资料显示,最近几年来,我国有关中小学、大学、社区居民的闲暇生活和社会闲暇教育资源等方面的问卷调查、访谈形式的实证研究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但有关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的闲暇教育实验却没有开展起来。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实证性研究将继续加强。

(三)闲暇教育研究的主体和领域将进一步扩大

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闲暇生活的重要性将日益突显,闲暇教育将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闲暇生活的主体包括学生、工人、农民,甚至残疾人。或者说只要是社会中的成员都会与闲暇生活发生联系,因此,以后闲暇教育研究的主体将不仅限于学校教育领域的研究者,还包括社会各部门、各行业的研究人员,闲暇教育研究的主体将扩大。随着研究主体的增多,他们的研究领域也将扩大,不再仅限于学校,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等。

(四)闲暇教育研究的民族化、地域化特点逐步交显。闲暇不仅表现为一种时间形态,还表现为一种活动和心理形态。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由于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不同,闲暇的方式和教育的方式也会各有特色,因而决定了我们的闲暇教育研究应该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猜你喜欢
闲暇生活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人在何时最清醒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闲暇拾笔寄娱情
生活感悟
莫让闲暇“抹杀”青春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