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关心的重点应是人的需要还是有效需求不足?

2009-04-27 10:42杨伟民
党政干部学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市场需求

杨伟民

[摘要]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西方国家的大萧条曾经被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概括为“有效需求不足”。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和可能发生的经济危机,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拉动需求等又开始成为政府和学者近乎一致赞成并努力实施的政策主张。而本文作者认为,即使不考虑根本性的制度原因,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也是因为市场供给出现了问题。因此,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仍然应该主要靠市场,该受到市场制裁的企业就得受到制裁。作为社会代表的政府不能因此就大举进入市场,尤其是以公共资金大力帮助一些市场中的供给者。政府的责任仍然是规范市场,以非市场供给的方式关心公民的需要。政府对准了这个重点,也才能更有效地缓解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人的需要;市场需求;劳动力去商品化

[中图分类号]C30;F2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4-0056-03

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西方国家的大萧条实际上是在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发展水平之下,社会经济制度与生产力之间的尖锐矛盾的新的反映的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根本问题的表现形式被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概括为“有效需求不足”,并通过加强政府干预,包括制定和实施适当的社会福利政策,使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实际上,矛盾得以缓解的重要原因是,自那时在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社会福利政策体系对准的是人的需要,至20世纪60年代已经发展到基本上保障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水平。但必须指出的是,在凯恩斯提出的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对策中,社会福利政策只是极其边缘性的部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更加主张市场效率的经济学家取代了凯恩斯经济学的主流地位。社会福利政策的目标在主流意识中更加被边缘化了。

也就是说,无论是坚持尽可能利用市场机制提高经济效率的人还是主张通过政府的干预增加投资、增加消费、增加就业的人,谈论的都是手段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差别只是前者更强调通过市场,或者说市场自己能够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后者则论证了政府出面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必要性。目标对准的都是有效需求不足,而不是人的需要。忘记了人的根本目的,颠倒了手段与人的目的之间的关系。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问题就会重复重新。今天已经发生的严重的金融危机和可能爆发的经济危机,同样是社会经济制度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根本问题的表现形式。尽管根本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彻底解决,但缓解问题的手段却不能完全脱离对根本问题的认识。

当前面对着类似的问题,很多人似乎又回到了凯恩斯,然而,可能是由于最近几十年来国际社会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种种事件和变化,20世纪30年代应对有效需求不足的边缘化的、毕竟还是对准了人的需要的意识和政策却是更加边缘化了。当前我们听到的主要是政府增加投资、刺激企业投资、拉动有效需求等主张。

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有效需求不足的实质来思考一下社会关心的重点到底应该是人的需要还是有效需求不足。

一、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是消费需求不足

市场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20世纪出现在发达国家的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从根本上说还是消费需求不足。而消费需求不足,一方面是由于严重的贫富分化,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自工业革命以来,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推动之下,人类的创造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发、激励,新技术、新发明、新发现层出不穷。新的科学知识、生产技术持续不断地被应用于经济活动领域的结果,通过人的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迅速增多。可以说,在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在总体上已经摆脱了人类自古以来都没有能够持续摆脱的物质上的匮乏状态。20世纪中期以后,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以人类在几万年的漫长发展中积累起来的文化为基础形成的人的已经感觉到和认识到的生存的需要,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能够以比较健康、舒适的方式得到基本满足了。

20世纪以来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已经超过了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已经积累起来的人的基本需要。在这样的社会里已经“不是人与加工过的自然之间的计划,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因此出现了一种在当代以前的任何社会思想家所不能想象的匮乏。那是一种新型的匮乏,它对人类社会提出了很不相同的问题”。[1]这新的很不相同的问题中就包括市场中的有效需求的匮乏,即所谓的有效需求不足。

以新的科学技术、对资源的新的利用方式为基础创造和生产新的产品,以新的供给创造出新的需求,从而使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和改善是有价值的。人类社会在今后同样能够、也需要在新的科学发现的支持下,在物质产品的生产技术和利用自然资源方面不断地有新的突破,以便使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更大的提高。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投资者获取超额利润动机的支配下,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既有源自新发明、新发现的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也有很多浪费人力、浪费自然资源、制造大量垃圾、严重污染环境的东西。当这些供给实在没有销路时,当无论以怎样的广告攻势都不能打动消费者时,当零首付的借贷消费也不能解决问题时,投资需求自然降低。

市场不可能解决贫富分化的问题,而为了获取利润制造没有需要的产品的人自然应该受到市场的制裁。

二、就业并非是人的劳动能力实现的唯一方式

为了避免生产出来的消费品不能通过市场需求被消费,凯恩斯认为应该采取的治疗之道是,一是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或其他方法来提高消费倾向”;二是制定和实施“由社会控制投资量的政策”,“促进投资”。目的是“使消费量达到更高的程度”,以便实现充分就业。[2]凯恩斯提出的收入再分配政策主张毫无疑问是有助于劳动者的生存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的主张;提高消费倾向以保障充分就业本身也无可非议,因为就业是劳动者获得收入以满足需要的主要途径。但实际上,尽管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后西方国家的政府,包括美国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都明显增强了,可政府的作用更多地是在促进投资方面,如降息、减税、政府直接投资等;在收入再分配政策方面,虽然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以公共救助和社会保险的方式为主的各种社会政策也得到了发展,可在发生经济危机、出现严重失业的时候,各国政府对个人生存需要的直接帮助仍然很吝啬。

其实,事情很明显,当市场中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时,一方面是有人因贫穷没有购买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购买力,另一方面那些把钱储存起来的人则是不愿意购买既有的市场供给,表明市场供给存在问题。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适当地帮助生存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人,而且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的适当帮助,显然是必要的。但是否一定以“促进投资”的方式解决问题则是值得讨论的。如果通过适度的再分配政策,人们的购买力达到了能够购买适于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水平,而市场仍然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只能说市场供给与人们的实际需要不符合。此时,首先肯定不是继续增加投资的问题,而是调整人的能力的运用方向和方式的问题。所谓调整人的能力的运用方向,即根据人们用货币表达的市场需求调整市场供给,而调整人的能力的运用方式则包括为人们在市场之外实现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

然而,实际的历史进程却是在市场供给不能被完全购买时,市场与资本在解决有效需求不足方面采取的各种方式比社会和政府应对就业不足采取的方式要强劲有力得多;而政府对就业不足的重视程度又远高于直接向失业者提供生活帮助。以各国政府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和可能发生的经济危机所采取的措施为例,为了避免一些负债累累的公司裁员,政府可以向它们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却不愿意选择让这类公司破产,以更省钱的方式直接向失业者提供生活帮助。其实,如果社会在为失业者提供适当的生活保障的同时,引导失业者以非市场化的方式运用自己的能力,很可能比政府救助没必要继续存在的企业对人、对社会都更有价值。

凯恩斯提出的在失业问题严重时政府应该通过举办公共工程的方式提高就业率的建议,虽然不是以实现资本对利润的追求为目的,但他的具体建议,尤其是他的“即使其本身的效用尚成疑问的公共工程项目也值得一次又一次地加以推行”的观点也是有值得推敲的地方。[3]根据他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公共工程之所以值得推行,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并不增加市场中的供给,因此不会造成市场中的有效需求不足。他所列举的古埃及通过建造金字塔、中世纪通过“造教堂和做道场”来避免失业的方式,显然确实是不同于“在伦敦和约克之间造两条铁路”的方式。[4]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并不增加市场供给,而后者如果没有相应的市场需求,投资者不仅不能取得预期的利润,连投资也无法收回。但是,以不增加市场供给的方式利用人的能力,也不一定非得采取政府雇佣失业者从事“其本身的效用尚成疑问的公共工程项目”的方式。以一定的社会政策实现一定程度的劳动力去商品化,劳动者也能够以非市场供给的方式实现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实现和发展自己的潜在能力是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人不是只有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之下才产生实现和发展自己的能力的愿望。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人也不一定非得以被雇佣的方式运用自己的能力,同样也可能以非市场的方式运用自己的能力,并有助于增进自己或他人的福利。在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个人如果有更多的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实现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获得更多的快乐、幸福。在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总体上社会还处于物质匮乏的状态时,人不得不通过艰苦的、被视为负效用的劳动来生产能够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的物品。在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人的基本需要能够得到普遍满足的状态时,尤其是在自然环境已经严重污染、生态平衡已经遭到极大破坏的情况下,是否仍然一定通过资本或政府强制的方式让人把自己的能力用于生产劳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许许多多的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人的生存状态的发明创造,主要是在人的好奇心、发自内心的兴趣的推动之下取得的。尽管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赚钱的动机使有关的发明创造得到了更大的激励,速度和效率都显著提高,但在经过了这样的既是必然也是必要的使大多数人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极大破坏的发展阶段以后,在以人类历史积累的文化为基础的人的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对自己能力的运用是否应该适当地向着更多地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动机的状态回复呢?

三、对中国的应对之策的一点思考

当前,我们恰恰正处在各后工业化和进入工业化的国家的政府、经济学者大张旗鼓地、千方百计地拉动有效需求的情形之中。适当的市场需求与适当的生产活动的相互作用无疑是人快乐、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但是,当出现了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严重的贫富分化使多数人没有必要的购买力,市场供给与人们的实际需要不相符合,抑或是市场供给已经超过了人们的实际需要(不是相对于购买力)?就人类社会已经发生过的情况而言,这三种原因几乎同时存在,但在不同的情况下三种原因各自的地位是不同的。因此,在具体的情形下找出导致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就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通过政府增加投资保就业并非是第一位的政策目标。一方面,通过政府增加投资在市场中创造的就业机会给处于失业边缘的劳动者能够提供的收入至多也就是达到国家的最低工资标准。这样的收入对于拉动内需效果微乎其微;另一方面,通过增加投资来增加就业首先制造出来的还是市场供给,制造出来的市场供给是否符合人们根据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的实际需要是值得怀疑的。

虽然我国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还远没有达到能够满足全国人民的基本需要的程度,但由于全球化,几十年里发达国家的投资者制造出来的许多脱离了人的根本需要的生产和服务方式对我国的(包括在我国的)投资者和企业家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结果,在我国这样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还远没有达到能够满足全国人民的基本需要程度的国家里,各种与人的根本需要无关的产品和服务方式的流行危害性就更大了。因为说到底,这样的产品和服务除了以赊销的方式推销给贷款消费的人以外,更主要地还是对准有购买能力的人。结果就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被用于制造与人的根本需要无关的产品和服务方式,而大多数低收入者的基本需要即使有购买力也缺乏适当的供给。

如果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为目的,而不是把制造有效需求作为根本目的,那么,当前的政策取向一方面是让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引导投资者把资金投向根据我们的文化积淀能够更好、更有效地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各种方式。另一方面则是加大再分配的力度,包括向农民工身份的失业者提供失业救助,同时引导失业者寻找和创造确实有社会价值的运用自己的能力的机会。这样就使所有的社会成员既有机会用货币表达自己的需要,也有机会尝试以更有价值的方式运用自己的能力。与此同时,市场则可以根据以实际需要为基础的需求调整供给,而不是单纯为了利润创造需求。当以实际需要为基础的市场需求推动了投资需求时,增加投资才是有意义的。此时,也会有更多的劳动者以市场供给的方式运用自己的能力。

总之,我们不能以维持和增加就业为首要目的,而是应该以健康、有效地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为目的,包括引导人们以更多样化的、既让自己感觉是享受又对社会是有价值的方式运用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3][4][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35,337,132,135.

责任编辑 杜福洲

猜你喜欢
市场需求
麻纺标准紧贴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不旺 红枣行情暂稳
全球磷肥市场需求减弱
全球磷肥市场需求减少
2025年,单一材料塑料包装全球市场需求将达到710亿美元
复合肥市场需求清淡 价格平稳运行
涵盖技术、市场需求以及客户服务 ISE 2018面面观
载货车行业: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服装设计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