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歌面临的困境及思考

2009-04-29 07:17杨丽君
管理观察 2009年8期
关键词:艺术形象形象思维感性

杨丽君

作家、艺术家从社会生活中获取种种生活材料之后,要经过一个从酝酿构思到艺术表现的过程,才能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这塑造艺术形象的整个过程,就是作家、艺术家进行艰苦的形象思维的过程。所以,形象思维是作家、艺术家的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形象思维既是一种运动,那么我们就应该从运动的角度去把握它的基本特征,了解构成这种思维运动的基本单位,运动的推动力量,运动的发展路线等。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

一、形象思维运动以具体的生活图画为基本单位

逻辑思维一般是舍去事物的具体感性的特点,以一个一个的抽象概念作为思维运动的基本单位。人们借助概念形成各种判断和推理,做出理论的总结,以反映客观的规律,这是逻辑思维的一个基本特点。形象思维的目的则是要塑造出具体感性的艺术形象,这就决定了形象思维始终不舍弃生活本身的具体感性的特点,而以一幅一幅的生活图画为思维运动的基本单位。在创作过程中,作家、艺术家虽然身居斗室,可他们的头脑却象电影银幕一样,一幅又一幅的具体生活图画在这里相继浮现出来,忽而是古代荒村,忽而是现代城镇,忽而是江南春色,忽而是北国雪景,忽而是清风朗月,忽而是暴风骤雨,忽而是情人相会,忽而是英雄献身……,万千图景,接踵而至,构成了文艺创作的思维运动。此种情形就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所写的那样:“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我们说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用的是形象思维,是指作家思维的主导倾向来说的,这里并不排斥逻辑思维。事实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当作家一旦处于形象思维状态,就以生活图画作为思维运动的基本单位。有人可能质向:不论那种思维运动,都必须以语言为工具,而“任何词(言语)都已经是在概括”,这岂不是说任何思维都要依赖抽象的概念,怎么能说形象思维以生活图画为运动的基本单位呢?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诚然,无论何种思维的确都以语言为工具,而任何一个词语都已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因此语言具有一般性的品格。科李家正是利用语言这一般性的品格,进行抽象的判断、推理,进行逻辑思维。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语言的一般性又可转化为个别性。当作家把普通的词语按照一定的语法结构化为具体的文学语言(具有形象化、个性化和感情色彩特点的语言)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这种语言描绘个别的具体的感性的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等。

二、形象思维运动以强烈的感情活动为推动力量

在形象思维过程中,在作家头脑里运动着的,除生活图画之外,还有作家的感情。

在形象思维过程中,为什么会充满作家的感情活动呢?我们说这是由艺术的本质所决定的。高尔基说:“艺术的本质是赞成或反对的斗争,漠不关心的艺术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的,因为人不是照相机,他不是‘摄照现实,他或是确定现实,或是改变现实,毁灭现实。”这种“赞成或反对的斗争”当然要贯穿整个形象思维的过程。当作家进入形象思维之后,他的脑海中相继浮现出了栩栩如生的形象,这些形象有真的、善的、美的,也有假的、恶的、丑的,作家似乎就处在这些形象的包围之中,实地感受着他们的种种崇高的或卑下的、伟大的或渺小的思想言行,作家对他们不可能漠不关心,不可能无动于衷,必然要鲜明地表现出赞成或是反对,爱或是憎。这样一来,形象和感情紧紧结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家的强烈的感情活动,不但伴随着生活图画,贯穿形象思维的始终,而且对思维运动起一种推动作用。

作家的感情活动不仅对形象思维运动起着推动作用,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它对形象思维运动的方向,还起着某种规范作用。当然,对形象思维起指导作用的是人们的世界观,但因为感情和世界观是分不开的,一定阶级的感情就是一定阶级世界观的具体体现,所以在形象思维过程中,感情对形象思维起着某种程度的引导作用,是毫不足怪的。

三、形象思维运动以概括化和个别化同时并进为发展路线

在形象思维运动中,作家头脑中的生活图画沿着什么路线向前运动呢?我认为形象思维运动的路线,是由形象思维运动的目标所决定的。对于进步的革命的作家来说,形象思维运动的目标,就是要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而艺术形象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体,就是说它一方面是具体的感性的独特的,一方面又是普遍的一般的概括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有不同于他人的出身、遭遇、语言、行动、心理状态、生活习惯,所以她是具体的独特的;但她又代表了旧社会千千万万受封建“四权”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共同命运,所以她又是普遍的一般的。创造这种一般与个别统一的艺术形象,就是形象思维运动的目标。为达此目标,形象思维运动就只有一条路线,那就是概括化和个别化同时并进。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高尔基曾说:“假如一个作家能从二十个到五十个,以至从几百个小商人、官吏、工人的每个人身上,抽出他们最特征的阶级特点、性癖、趣味、动作、信仰和谈风等等,把这些东西抽取出来,再把它们综合在一个小商人、官吏、工人的身上,—那么这个作家靠了这种手法就创造出‘典型来,—而这才是艺术。”]鲁迅也有相似的说法:“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者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高尔墓所说的“综合”,和鲁迅所说的“拼凑”,实际上就是概括化,当然这种“综合”和“拼凑”又不象科学家在逻辑思维时那样,把具体、感性、独特的成分舍去,“综合”、“拼凑”出几条抽象的公式、定理、定律来,而是“综合”到“一个小商人、官吏、工人身上”,“拼凑”到“一个”“角色”身上,并保留和丰富那些具体的感性的独特的东西。这实际上又是个别化,概括化和个别化就这样同时进行,不可分割。

综上所述,形象思维运动的基本特征是:以生活图画为运动的基本单位,以强烈的感情活动为推动力量,以概括化和个别化同时井进为发展路线。生活图画来源于生活,强烈的感情也来源于生活,概括化和个别化也要以深厚的生活为基础。因此,强调文艺创作要用形象思维,实际上也就是强调作家要深入生活,投入火热的斗争。这就清楚说明,我们所主张的形象思维论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一切否定、指斥形象思维的论调,都是毫无根据的。◆

猜你喜欢
艺术形象形象思维感性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形象的多元一体建设与推广研究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研究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
试论广告艺术形象的伦理意义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