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蜜蜂的姿态和语言”,吟唱“金黄色的歌谣”

2009-05-06 03:35饶正国
创作评谭 2009年2期
关键词:蜜蜂村庄劳动

饶正国

金三元的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在水一方》,受到广泛赞誉和欢迎。

细探起来,其艺术特色大体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选材富有时代特色、广泛而又贴近生活,为读者所喜闻乐见。《在水一方》没有写怒发冲冠,踏破贺兰山缺的激烈壮怀;没有写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昂扬斗志:没写大江东去,惊涛裂岸的意气风貌。但生在和平岁月,成长在祖国改革开放“金黄色”油菜花“花期”的作者,写的是“让我们和土地气息相融/并且冷暖相知”的《田野的风》;是“浸泡我们的肌肤,流进我们的血液,让我们的肤色,永如成熟的稻谷”的《田野的水》;是“跪着/并且行走/在庄稼行间,膜拜丰收”的《耘禾》。是“虔诚地守候布谷鸟”,“如成熟的稻子/再也长不高了”的父亲;是“草帽是一朵芬芳的向日葵/在她的头顶开放”的母亲;是“鸡叫三遍的时辰”,“打开门”,“把鸡鸭放出去/然后/坐在门坎的一边,悠悠地把夜色梳成黎明”的老祖母,等等。总之,作者是把富有时代气息的故乡,水边的村庄、似水的流年、载舟之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事、情与景、历史与现实、理想与劳作作为自己的写作题材,浓墨重彩地描写劳动,赞美创造世界的劳动,尽情讴歌劳动的人们、劳动的工具、劳动的场所、劳动的对象、劳动的情感、劳动的收获、劳动的伙伴——牛和狗。

正因为三元歌吟的是身边的事和物,是人们熟悉的故土和爱情,述说的是普通劳动者的生命,塑造的是大家喜爱的自我。比如《耘禾》中的“双膝留下的,双轨,竖起来,如梯,定能够采摘唐时的月亮”;再比如,他在《伞》中说的“看到田野里两手执锄的母亲/我的伞旋即凋谢,让母亲的斗笠,紧箍我的一生”,还比如,《父亲的姿势》中“弯弯的田埂一条条垄上父亲的额头,半夜的蛙鸣,从父亲的额头曲折传来”:同时他也写历史及历史人物,写屈原,写林则徐;写老红军南瓜汤,写年轻人的恋情与牢骚。等等等等。这些题材,平凡而不平庸,简约又不简单,朴实却不粗俗,让人们一看就感到亲切。可以说,这些精心选择的题材,为《在水一方》诗作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良好基础。

金三元诗歌的第二个艺术特色是。构思巧妙、奇特而又鲜活、贴切,给读者以深邃的启迪和美妙的心灵享受。

凡诗必须美。美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的外衣。这是中国诗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是诗歌区别于日常口语的根本标志。三元构思巧妙,诗笔如画,往往简单几笔就能化平淡为隽秀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动人的画面。乡下的小村,我们见了多少?简直熟视无睹了。但在三元笔下《小村》就是一个风景秀丽、平安和谐的桃花源:“杨柳依依/塘水清清鹏鸣/狗吠”:“村前是溪/村后是山/顺着炊烟找人家/跟着鸟儿去田野”;“割韭菜炒蛋/拔萝卜炖汤/香气溢了四条巷//秋天是一垒麦垛/冬天是一尊雪人/没有传说/点头/递烟/平静如水塘”。司空见惯的乡下孩子放牛,经金三元描绘,有了《诗经》“国风”的余韵:“男孩梳理牛尾巴扎成女孩的小辫/女孩用竹篮打水泼男孩的屁股/男孩哄小牛吃猪草/女孩急得把男孩的乳名叫/夕阳被牛啃出缺口/老牛识途领头往家走/一角叼竹篮一角圈藤柳/左边走男孩右边走女孩哦/一路的乡下孩子,把欢乐系在牛鼻上/把童年流放在山坡上”。在《在水一方》的80多首诗歌中,类似这样的篇什,比比皆是。

三元构思奇特,点石成金,充分挖掘事物内部深层次的美意、美味、美感、美形。一把锄头用了几千年,三元用诗笔掂出了它的历史斤两。他说《锄头》:“有茅檐青草的地方就有你/如同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握紧你/我就握紧了路和生命/你是原野上亘古的指挥棒/抠一把土/一句民谣破土而出/东南西北风吹过/你起起落落/村庄肥肥瘦瘦”;对于“平静地向前”的《犁》,金三元说,它“感受到泥土底层的回声,水的温柔”,它“开拓的路是让庄稼行走/弯曲的脊梁是在恭候丰收”;金三元用诗笔敲击古老的镰刀,《镰刀》便发出令人振奋的璀璨之光。他深情地对镰刀说,“举起你/这庄严而神圣的动作源远流长/所有的庄稼宁静/所有的村庄喧哗/平原因你更平坦/山因你而峻峭,秋天的风景任你勾勾画画/天空被你敲得好亮好响”。“一粒安详的符子压弯了秋风/你是秋天的秤钩/吊着收获的分量”。三元笔之所至,那个“村里最忠实的公民”——狗,也焕发出了情意缠绵的艺术生命力,令人感叹唏嘘,甚至黯然拭泪。他说,狗“用灵敏的鼻子/对村庄体贴入微”,“狗对每一扇门/摇晃/真溅的尾巴/狗的叫声准确地表达/村庄的祥和或不安”,“那年/我告别村庄/狗送得最远”,“那年/我回到村庄/狗最早与我相认”,“在任一角落安家的狗啊/你是村庄的流浪汉/我是城市的流浪汉/你不能把我留在村庄/我不能把你带到城市”。

三元构思鲜活,诗眼如泉。他能在人们想象不到的角度发现美,描摹美,讴歌美,能把人家写了无数遍的事物翻出新意,能把人们认为十分枯燥、艰涩、玄奥的道理美妙地表达得通俗易懂,哲理无穷还趣味十足。他说自己是屈原“从眼角拂落”“的一滴泪”,他川原是“真正勇敢的人/就是一滴透明的水”,而这“一滴水熄灭了太阳”!他痛心疾首地说,“咽下一粒粽子/我如同咽下一颗/石头”。他对屈原挥泪高呼:“我已被捏成/粽子馅/请——把——我——带——走——”,声情并茂,令人为之动容。他说岳飞刺满“精忠报闫”四字“的背/是中国史书里/一堵镌刻着标语的墙”;他歌颂林则徐“亲手点燃/一把火/煮沸了国人的血/烫红了洋人的眼睛”。“拿起一个哈密瓜/一刀切出一轮滴血的朝阳/一直照到今天”。在他眼中,老红军的头,“已是一座雪山了/拐杖点着草地/你三足鼎立/跨过的沟壑/纵横在脸部”,这形象多么惟妙惟肖,多么鲜活亲切!

金三元诗歌的第三个艺术特色足语言优美。他深谙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真谛。既不单纯追求诗歌语言的绮丽、花哨、繁复,也不刻意媚俗,用粗陋枯涩的所谓“口语”入诗。他致力于对语言元素秉赋的把握、调度、组合、架构,运用比喻、隐喻、借代、象征、夸张、排比、重复等种种修辞手法,使之精确、贴切地为捕咎事物、营造意境、承载想象、表达情感服务。作家雷子龙先生称赞说:“三元的语言简洁、精确、凝练,而又平易、青浅而远。”《想家》:“想炊烟倒下去/生米就煮成了熟饭/筷子倒下去/妈妈就站起来”,“想成熟的稻子倒下去/镰刀就笑弯了腰/秋天就高高站起来”。这一个“倒”用得何等大胆、奇妙而又贴切!在《吃母亲做的饭》时,他又把“一轮荷包蛋/升上了我的天空/黄灿灿地照亮我的黑夜”,这一个“升”字,让母子情深,跃然纸上。还有他在《回村》中说的,为什么要回村?因为“牛鞭、柳絮和芝麻/村庄站在阳光里/伸出水、路和民歌/喊我”。“喊我”,这一句极普通的口语,“喊”出了多么深远、悠长的乡音乡情,实现了作者多么深厚的恋乡情结!它缀在诗中,就犹如精心镶嵌在敦煌千佛洞中的一盏明灯,使整个精美的壁画熠熠生辉,让人赏心悦目,也使主人公“我要把名字和种子一起埋进泥土”,“我得回去/看清每颗粮食的形成过程/向布谷鸟学习农谚/让身体的每个部位弯曲/走向一垄垄的节气”的诉说变得真切、可信。

三元吟唱《金黄色的歌谣》:“油菜花和蜜蜂/一同灿烂/让我们感知春天的光泽和力量/走近油菜花/就有一曲古老而动听的歌谣”。要“我们以蜜蜂的姿态和语言/进入油菜花的花期/把比油还珍贵的汗水/渗入泥土”,我们就可以“然后/成为歌谣的一部分”。

那么,什么是“蜜蜂的姿态”?什么是“蜜蜂的语言”?

蜜蜂的姿态就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劳动姿态。

蜜蜂的语言就是无怨无悔、低调吟唱的语言。

自小就勤奋劳动的农民儿子金三元,就是这样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18年前,作为全村第一个时代幸运儿,通过高考进入了高等学府。新时期的文学热潮催生了他的灵感,在诗情荡漾的校园,他几乎每天都要写诗,写村庄和水,写爱情和歌声,写老师和同学,竭力诠释一个大学生的青春故事,努力探寻水情、亲情和爱情的深浅。正是他的这种坚持和努力。这种勤奋与才气,成就了他的《在水一方》。

猜你喜欢
蜜蜂村庄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 春
热爱劳动
蜜蜂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村庄在哪里
蜜蜂
蜜蜂
蜜蜂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