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3600救台湾经济?

2009-05-09 10:25郑东阳
凤凰周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新台币消费政策

郑东阳

2月7日,中国文化大学四年级学生许雯一大早就赶往台北市大安邮局,终于领到自己那份3600元新台币的消费券。

如今“消费券”和“3600”已经成为台湾岛内时下最流行的词汇。为刺激消费,台湾当局为每位台湾民众发放价值3600元新台币的消费券,总额达800多亿元新台币,第一阶段发放于1月18日进行,第二阶段从2月7日开始。从台北到台南,从本岛到金马澎三个离岛,不论“总统”还是平民,不论富豪还是穷汉,都可以领到价值3600元新台币的消费券。

面对金融危机,世界各地都采取了不同的振兴经济方案,台湾成为第一个全民发放消费券的地区。在全球经济寒冬中,消费券在台湾引发的消费热潮赢得了不少掌声并刺激了包括部分城市已自行发放消费券的中国大陆在内的亚太国家和地区出现呼吁政府全民发放“消费券”的声音。

而不到两月即完成这件“从未做过的、影响全台的大事”,更是台当局近年来少有的高效率之举,台湾行政院院长刘兆玄称,这是他的行政团队“操兵的机会”。

由于政治立场的对立,台湾立法院的蓝绿攻防时刻都在发生。过去几年,围绕执政党当局提出的各项政策,立法院的蓝绿立委们多次“剑拔弩张”,不少议案到最后不了了之。但此次消费券政策,成为近年来罕见的没有蓝绿对抗、朝野共同支持的政策。

2008年11月18日,刘兆玄团队宣布发放消费券政策,12月5日立院即三读通过“振兴经济消费券发放特别条例草案”。连民进党都没人议事杯葛,以至国民党立委赵丽云说,立法院朝野一心,和谐通过议案,朝野合作得到的效应绝对超过3600元的价值。

“中央”有出招,地方拼创意

2009年1月18日,大选才刚过10个月,台湾老百姓又蜂拥涌进投票所,但这次不是领取选举票,而是领取3600元新台币的消费券。全台14200多个投票所,在一天时间里放出九成消费券。

台中东海大学教师蔡志忠告诉记者:“以往选举时排队投票,不知道人前人后是蓝是绿,有谍影幢幢的感觉,脸绷得紧紧的,很少人说话。领消费券则喜气洋洋,你一言我一语,尽管彼此并不认识,尽管一样有警察在站岗。”

“采取选举时期领选票的方式,可以降低行政成本,对于民众来说也不会陌生,”台湾“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政策委员、台湾大学经济学教授许振明认为,“消费券发行成功,行政团队通过了考验。”参与此次消费券发行的行政部门多达12个,包括内政部民政司、户政司、儿童局、家防会、移民署、经建会、财政部国库署、“外交部”、法务部、新闻局、中华邮政等几乎涉及各个领域。

行政院出招,并想出“投票所领票”等方案,地方不甘示弱。岛内各县市为了抢得消费券这波难得的商机,也绞尽脑汁。

两蒋时期,台湾的行政体制采取的是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即官僚体制。官僚体制强调对公共部门的政治控制,行政院和各地方只执行而不参与政策制定。但历经四阶段宪政改革之后,行政与立法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都出现大幅度的体制变革。

由于地方长官均为民选,需要对本地选民负责,在执行相关政策时,会有地方考量,也更具弹性。以此番发放消费券为例,由于金门酒厂盈余高,除了台当局发放的3600元新台币消费券外,金门县政府决定另外加发3600元。

曾任三届立委的周荃表示:“提出消费券构想和执行到位没什么了不起的,政府只能算是合格完成任务。但是地方拼创意,这个是可以加分的。”

过去,就算是编列社会福利或教育资源预算,由上到下,由“中央”到地方,很多预算其实都流失在僵化的公务程序思路,以及中央地方民意代表介入或地方民间组织提案瓜分的窘境。这次针对消费券政策,各地不但依实际情况加码,很多县市甚至不惜用大奖吸引其他县市的市民前来消费。

台中市规定,只要到当地使用消费券,就能抽大奖,一等奖是价值千万台币的150平方米豪宅,二等奖是价值50万到100万元新台币不等的汽车。台北县则拿出1亿元新台币买奖品,特别奖是一百两黄金。澎湖县也不甘示弱,头奖是一部轿车,特别奖则是当危礁无人岛的岛主一年。

官方动作频繁也带动了民间业者,电信业者。量贩业纷纷抢食消费券大饼,也频频打出“3600变6300”、“3600送7200折价券”等利好用意不言可喻。

许振明估计若无意外,此番派发消费券可拉动台湾GDP增长1.9个百分点。

“消费券”的台湾特色

作为此次经济危机中,全球第一个以全民发放“消费券”振兴经济的地区,台湾成为财经媒体和专家讨论的焦点,台湾“消费券”会否点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效法?

“全世界都在寻找各种突破金融风暴出路之际,特别是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在考虑救‘金融银行、大型企业集团,为财团注资时,台湾则是落实到每个自然人,比较人性化。”周荃表示。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李非则认为:“振兴经济的三大马车,包括投资、出口、消费。和大陆的政府主导不一样,台湾经济很早就进入企业导向型经济,政府要进行大投资很难;经济危机中,出口导向型的地区最受影响,所以只能从内部消费中寻找突破。我认为消费券的发放利大于弊,有出招总比没招好。”

马政府上台后也出台过“租税减免”等措施,但是舆论指出,“退税”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是相对的“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层面。有分析称,“消费券政策”,真正落实到“自然人”特别是落实到“弱势或边缘族群个体”,同时消费券也不排富,真正做到了“平等”。台湾媒体称,已经有不少富人将消费券捐赠给符合公益募款办法的公益团体。

猜你喜欢
新台币消费政策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