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资源:特点、矛盾及其实践理念

2009-05-13 08:10刘宗洪
探索 2009年2期

刘宗洪

摘要:执政资源具有客观性、稀有性、系统性、阶级性、流变性和可塑性的特点。执政党掌握这些特点对有效利用和开发执政资源有重要意义。在执政资源的理论体系中,存在着运用与开发、积累与消耗、维护与流失、成本与效益和整体与部分等方面的矛盾关系。执政党处理好这些关系有助于把执政资源转化为实现政治目标的能量。加强执政资源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发展、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

关键词:资源特点;矛盾关系;运用的理念

中图分类号:D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2-0031-04

执政资源是党的执政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2004年以来,理论界对执政资源的研究不仅在具体概念上有深入思考,而且在体系上也作了初步的探索。笔者认为,科学认识执政资源理论,应当把握其特点,了解其内在的矛盾运动形式,进而把握建设的方法。也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通过执政资源建设推进党建新的伟大过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一、执政资源的特点

资源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是人类生存的来源。《辞海》把资源定义为“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如果我们把“资源”与“执政”联系起来,那么,资源不仅有了自然的属性,而且有了政治的品格。因此,考察执政资源的特点,不仅要考察自然的属性,也要考虑政治的待质。

1客观性。执政资源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伪造,不能有虚假,更不能随意被增减。列宁曾经指出:“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执政资源的客观性,是执政党利用和开发执政资源的前提条件,也是执政党整合和配置执政资源的根据。既然执政资源是客观的,那么,执政党对现有的执政资源就要认真调查和盘点,使执政资源为推进党的事业发展起积极作用。研究执政资源的客观性对执政党用好执政资源的意义重大。一方面,承认执政资源的客观性,有助于执政党最大限度地利用执政资源。在自然、社会和政治体系中,执政党有许多执政资源可以利用。但在不少情况下由于执政党忽略执政资源的存在而不能把执政资源转化为政治能量。如我国社区有许多优秀人才资源就由于党组织没有发现或使用而被闲置。另一方面,承认执政资源的客观性,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从共产主义运动的教训看,伪造虚假的执政资源是共产党执政的大忌。苏共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制造了大量的虚假政绩资源,最终引发了合法性危机。我国在“大跃进”时期,也曾通过“放卫星”制造了许多虚假的政绩资源。由于对执政资源的错估,因而在人民吃不饱的情况下用粮食去支援“世界革命”。可见,研究执政资源的客观性,既有利于我们党有计划地自觉利用执政资源,也有利于我们党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评判和拓展执政资源。

2稀有性。执政资源与自然资源一样,具有稀有性的特点。对我们党来说,执政资源的稀有性首先表现在执政资源存量的有限。在执政资源体系中,有些资源要素可以无限使用,如党的理论资源,但也有些资源只能有限使用,如物质资源。执政党如果对有限资源进行无限制开发,就会引发执政危机。上个世纪的70~80年代,苏联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把国家的有限物力与人力过多地用于军事装备,结果导致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执政资源的稀有性,还表现在执政党使用执政资源的相关限制。我们主张积极开发执政资源,但有些资源要素并不能随意拓展,如权力资源。在民主政治国家,执政党所拥有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驶。从这个意义上说,权力资源也是稀有的,需要谨慎使用。苏共演变的重要原因是把党的权力凌驾于国家权力之上,使用了无限的权力。执政资源具有稀有性的特点,要求执政党运用执政资源既要有成本的意识,也要讲法律的边界。

3系统性。执政资源是由诸多资源构成的,具有系统性特征。首先,执政资源中的要素存在有机的联系,能形成新的整体合力。依据结构主义理论,系统中的要素之和不是1+1=2的简单相加,而是1+1>2的关系。同样,执政资源中的诸多资源要素是相互联系着的,在整体形态上能展现更强大的功能。正因为如此,执政资源建设需要研究资源要素的配置和优化。其次,执政资源要素之间有能量。的交换。依据系统学理论,系统要素之间有能量的交换,能促进整体功能的增强。同样,执政资源体系中的要素之间也有能量的交换。比如、物质资源越丰富,政治资源的能量就越大;反过来,政治资源的夯实也会促进物质资源的发展。第三,执政资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目前学术界研究执政资源尽管还比较零碎,但执政资源本身是一个系统。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执政资源的系统主要包括物质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等四个方面。理论界的任务是依据客观存在的资源要素,在理论形态上勾勒出执政资源的体系。

4阶级性。执政资源的阶级特性主要表现为执政资源的政治性质。在执政资源的诸多要素中,有些执政资源有明显的阶级性。如权力资源和意识形态资源。对带有阶级性的执政资源,执政党应充分运用。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政治集团。毛泽东曾经指出:“党是阶级的组织”。执政党开发和运用具有阶级性的执政资源应当是执政资源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具有阶级特征的执政资源与政党的性质、政治目标和相关利益有密切联系。运用这样的执政资源越充分,越有利于执政党意志的实现。在执政资源体系中,也有资源要素并没有明显的阶级性。如物质资源和人才资源等等。但是,任何资源一旦被某个政治集团所利用,就带有阶级性特征。科技人才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但被某个政党利用后就有了阶级性。人才资源可以为人民大众服务,也可以为资产阶级服务。因此,执政党总是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竭尽力量把没有阶级性的执政资源为本阶级服务,扩大带有本阶级特点的执政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党的执政资源都是有阶级性的。根据执政资源的阶级性的特点,执政党开发和利用执政资源,就要有党性观念,要有政治的敏锐性。

5流变性。执政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是恒定的,它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流变。马克思曾经指出:“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执政资源的流变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积累式流变。执政党在执政时总要消耗执政资源。为长期执政,执政党对被消耗的资源必须予以及时的补充。随着社会的发展,执政党原有的执政资源会不断积累,同时会产生出新的资源要素。这些执政资源的增加有助于提高执政党的能力。二是萎缩式流变。执政资源是具体的,历史的。有些执政资源在_定的历史条件下曾经发挥过重大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会失去价值。如用群众资源以大规模政治运动的方式从事经济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就不能使用。因此,执政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执政资源,对不适事宜的执政资源要坚决摒弃。三是消散式流变。执政党在应用执政资源

时,会发生执政资源流失的问题。如在社会转型期,就有信仰资源和民心资源流失的危险。鉴于执政资源流变性的特点,执政党加强执政资源建设要维护执政资源,积累执政资源,及时补充被消耗的资源要素。

6可塑性。所谓执政资源的可塑性,就是政党按自己的目标和要求对现有的执政资源予以加工、细化和塑造,并使之为本党的利益服务。执政资源往往处于“毛坯”状态,如,果没有精细的加工和提炼,就不能成为政党执政的积极要素。为什么不同的政党在同一时空状态下执政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一个重要原因是有效执政的政党善于提炼和塑造执政资源。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后,把儒家的核心思想改造为他们的思想资源,就统一了民众的思想。当年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把全国的三大工会联合起来,使党有了强大的组织资源。我们党非常善于发现和提炼执政资源。汶川大地震时涌现出的无数感人事迹,我们党及时提炼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加强了党的思想资源建设。依据历史经验,执政党对执政资源的塑造,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价值目标及时发现和开发执政资源;另一方面要提高开发执政资源的能力和艺术。

二、执政资源中的内在矛盾

执政资源与其他理论形态一样,内部要素存在着各种矛盾关系。毛泽东曾经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加强执政资源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执政资源中的一系列矛盾。

1运用与开发。运用是激发执政资源的能量,而开发是对执政资源存量的补充或积累。运用与开发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对执政资源的运用,就没有开发执政资源的必要;反之,开发了执政资源而不去运用,开发就失去了意义。运用是开发的目的,而开发是运用的前提。我们知道,政党执政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拥有执政资源。执政资源越丰富,执政的条件也就越优越,政治目标也就越容易实现。但是,一个政党如果只知道运用执政资源而不去开发执政资源,执政就难以持续。一方面,执政资源在运用的过程中需要及时补充资源能量。对执政党来说,执政资源的许多要素是稀有的,不可能无限制使用。对不断消耗的执政资源,执政党必须及时开发和补充。另一方面,执政党在运用执政资源时需要开发新的执政资源。执政资源的种类不是恒定的,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要求。当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候,政党执政就需要新的资源要素。否则,执政的效能就会大大降低。如网络资源,就是现代政党执政的必要条件。政党政治的实践证明,执政党对新的执政资源开发得越早,执政的优势也就越大。

2消耗与积累。政党运用执政资源的过程,也是消耗执政资源的过程。为使执政资源可持续利用,执政党就必须不断积累执政资源。消耗与积累是一对矛盾关系,两者相互依存和转化。执政党消耗执政资源是为了获得政治成果,同时也是实现政治目标的必要代价。但政党在消耗执政资源的时候必须以执政资源的积累为基础。政党执政是不断消耗执政资源的过程,因而持续执政需要丰厚的执政资源作储备。执政资源的积累犹如国家资金储备一样,不仅能保证当前执政的消耗,而且可以应付各类突发的危机。一个执政党如果只顾执政资源的消耗而不注意执政资源的日常积累,就可能在重大危机中遭受挫折。苏共在推行所谓的“民主”时,由于没有足够的物质资源、精神资源和民心资源的储备,因而在首次民主选举时就遭受惨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执政党积累执政资源难,消耗执政资源易。古今中外,不少政权由盛到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权的开拓者积累了雄厚的执政资源,而后继者却不断消耗前人的执政资源,从而导致政权出现“周期律”。所以,一个谋求长期执政的政党,必须平衡消耗执政资源与积累执政资源的关系,做到积累大于消耗。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有的党组织领导干部急功好利,对前人所积累的执政资源大量消耗,而对自己离岗后的政绩却漠不关心,结果留下一堆烂摊子。正确处理消耗与积累的关系,关键是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一方面,要善于消耗执政资源,因为执政党没有执政资源的消耗就得不到相应的政治效益;另一方面,要不断储备执政资源,因为执政资源积累越多,就越能保证执政的持续性。

3维护与流失。执政资源的流失是指执政党掌控的执政资源在没有转化为政治能量的时候就发生了没有意义的蒸发。执政资源既然有流失的现象,执政党对易失的执政资源就要进行自觉维护。维护与流失也是相互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没有执政资源的流失就不需要维护,而维护执政资源的目的是防止执政资源的流失。执政党对执政资源的维护越充分,执政资源的流失就越小。执政资源的流失,一般是执政党在没有清醒维护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之所以失去政权,一个重要原因是执政资源的流失。台湾国民党在第一次竞选时失利,主要是搞黑金政治,内部分裂,失去了民心资源和组织资源。同样,民进党在第三次竞选时惨败,是因为陈水扁腐败和经济衰退,失去了合法性资源。执政党维护执政资源,需要关注在一定条件下最易流失的资源要素。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党最易流失的执政资源是信仰资源和权力资源。发展市场经济,会产生价值多元趋势,而价值多元化必然会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产生冲击,从而导致信仰资源的流失。执政党维护信仰资源,就要加强思想理论的灌输,倡导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权力资源流失也是社会转型期的严重问题。因为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相伴随,必然对执政党掌握的权力资源提出挑战。在某些地方,一些不法私营企业主与当地的干部联合起来,使党和政府的政策有利于资本的利益。还有一些地方的私营企业主直接用手中的钱“贿选”,其实质就是党的权力资源的流失。防止执政资源的流失,重在对执政资源的有效维护。

4成本与效益。成本与效益的辩证关系是,成本消耗是效益的基础,而取得好的效益是成本消耗的目的。但从经济学的视野,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是经济人的追求。把经济学关于成本与效益的原理用于执政资源建设,就要正确把握投人与产出的关系。执政资源是有成本的,消耗了成本,就要有执政的效益。执政党运用执政资源,应以最小的执政成本获取最大的政治效益。但在政党执政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讲政治效益的资源投入,造成了执政资源的极大浪费。比如,苏共在军事上的巨大投入,就没有考虑政治利益上的相关效益,从而无端消耗了大量不必要的执政资源。历史实践证明,如果一个政权维系它的运作总是要比别的政权多花费好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财力、物力和精力,那么,实施的效果暂且不论,至少这种运作在成本上是难以为继的,肯定会入不敷出,最后破产了事。在我们党内,也存在运用执政资源不讲效益的情况。1958年开展的“全民炼钢”,就是不计执政成本的政治消耗。“文化大革命”以巨大的资源投入不仅没有产生任何政治效益,而且使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当前,在我们党内仍然存在不计成本的执

政行为,如一些地方搞“形象工程”,用了巨大的经济投入也没有产生任何政治效益。不计成本地追求某一政治目标,这是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大经验教训。为此,加强执政资源建设,必须提高成本意识。

5局部与整体。执政资源作为一个系统,存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执政资源的体系是整体,而构成整体的资源要素是局部。整体是由多个局部构成的。没有局部就没有整体,而没有整体,局部的存在也没有意义。整体是局部存在的价值,而局部是整体存在的条件。为此,处理执政资源中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应当着眼于资源要素的有机联系和整体功能的优势。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是对执政资源的要素进行有效配置和优化。依据系统学原理,执政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和优化,不仅会产生执政资源系统性的合力,而且会产生大于原有要素相加的政治能量。对我们党来说,追求执政资源的整体合力,就是要把物质资源、文化资源、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对接,使之相互适应和相互配合。实践证明,执政党对资源要素的整合越科学,配置越优化,执政能力也就越强。

三、执政资源建设的理念

加强执政资源建设,重在运用,而有效运用执政资源的关键是树立科学的理念。科学的理念是观念的体系,能对执政资源建设提供理论根据、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含了资源运用、消耗、开发和维护等_系列理念,因而是加强执政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

1把发展作为执政的第一要务,不断增加执政资源的总量。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发展不仅有经济的增长和结构的提升,而且有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进步。但是,政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相应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才有可能。根据这一原理,加强执政资源建设,首先要积累物质资源。党的物质资源的增加。将会为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增长提供必要的条件。毫无疑问,物质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增长。自然会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事实上,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也就是社会资源总量不断增加的过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开宗明义地引用了摩尔根的一句话:“人类进步的一切伟大时代,是跟生存资料扩充的各个时代多少直接符合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其本质是不断增加资源的总量,让大多数人在自然和社会中获得自由,过上幸福而美满的生活。为此,加强执政资源建设,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不断追加社会总资源作为根本目标。

2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让大多数人创造和享用执政资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有多种含义,但基本要义是发展好实现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享受”。以人为本的这一理念,间接地回答了执政资源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为什么要运用执政资源,由谁来开发执政资源,执政资源最终归谁享受”。马克思主义的资源观认为,资源是由人民创造的,资源的成果应当让人民享受。可见,马克思主义的资源观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基础,凸显出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我们党加强执政资源建设,必须树立为人民开发执政资源的意识,紧紧依靠人民开发执政资源,让最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执政资源的成果。

3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原则作为基本要求,不断增强执政资源的整体合力。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党的十七大强调,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同发展。同样,加强执政资源建设也必须体现物质资源、文化资源、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全面而协调发展的要求。事实上,执政党片面发展某一执政资源并不利于执政效能的提高。这是因为执政资源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单一资源不可能离开其他资源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发展物质资源而不开发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物质资源最终也不能发展。同样,如果没有物质资源作后盾,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为此,加强执政资源建设必须体现全面协调的要求。对执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注意节约的原则。在执政资源中,不少资源要素是有限的,如物质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要注意一代又一代人的需求。但执政资源中的不少资源要素是可以不断再生的。如执政党的民心资源和理论资源。对这些资源,执政党可以通过制度和机制不断地持续开发。

4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有效推进执政资源建设。依据执政资源的分布状况,我们可以把执政资源分为不同的类型。从空间上划分,我们可以把执政资源分为国际资源和国内资源;从形态上划分,执政资源可分为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从治国的要求上划分,执政资源又可以分为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从信息技术的视角,执政资源又可以划分为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从政党的运作情况看,执政资源也可分为党内资源和党外资源,等等。以统筹兼顾的方法加强执政资源建设,就是要兼顾执政资源的两个或多个方面,切忌片面性。要做到两个或多个资源同时运用,一同开发,以增强执政资源建设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