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庆构建城市科技资源扩散支撑体系的探索

2009-05-13 08:10郭天平
探索 2009年2期
关键词:支撑体系城乡统筹

郭天平

摘要:本文着眼于构建城市科技资源扩散支撑体系,以实现城乡科技资源的统筹发展,服务重庆市城乡统筹综合配套试验区的建设。通过分析重庆城市科技资源扩散体系的可行性、必要性和内在需求,探讨了重庆构建城市科技资源扩散支撑体系的实现路径,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统筹;科技资源;扩散;支撑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2-0092-05

一、重庆构建城市科技资源扩散支撑体系的必要性

城乡统筹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当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对农业反哺期时,如果及时加强城乡科技资源扩散,通过城市科技反哺农业,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健康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如美国通过构建城市科技资源扩散支撑体系,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就以不到全球7%的耕地、5%的人口,生产出占世界农业总产值12,6%的农产品,占全美生产总值的2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加快科技资源扩散体系建设,对于解决重庆农村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同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需要

重庆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创新科技资源。重庆市农村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起步到今天,已经形成跨越第二、三产业,囊括建材、化工等多种行业,并在汽车、摩配等行业甚至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的局面。但新时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以帮助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提高人员素质、实施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国际竞争能力的目标。

2农业经营方式变化的新要求

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幅度提高农村生产力需要科技支撑,重庆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促进形成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迫切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和大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新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对科技及服务提出了多学科及多功能的需求。

3农村实现科学发展的新任务

重庆是大农村,又有三峡库区。很多农村地处偏僻:关注和解决不同农村地区中影响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各种问题,包括各类灾害的侵害,重大工程移民,一些地方性疾病,恶劣自然环境侵害,土壤、水体、空气污染危害等需要有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同时,引导区域各类产业实现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贯彻清洁生产,保护环境;科学规划村、镇建设;全面改善农村条件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对江河、湖泊沿线、草原、森林、湿地等特殊区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等也需要丰富的科技资源为依托。

4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新期盼

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使生活在这个区域中所有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提高。依靠科技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社区管理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科技手段。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依靠科技,提高收入,满足消费需求;提高医疗卫生、保健水平,降低发病率,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进农村社区环境,使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文化娱乐、旅游休闲,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质量。

二、重庆构建城市科技资源扩散支撑体系的可行性

重庆作为一个市情特殊的直辖市,大城市大农村的特点十分明显。但通过十多年的努力,重庆的城市技术创新对整个区域的发展已经具有强大的供给作用,已经具备构建城市科技资源扩散支撑体系的基础条件。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经过多年的努力,重庆已经形成以工业为支柱产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的工业体系,国有大中型企业数量和固定资产规模均居全国前列。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112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2.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88.6亿元。增长4倍。

2科技人才不断丰富

截至2006年底,全市科技活动人员达到77616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54147人。全市现有科技机构715个,科技机构中科技人员36717人,科学家和工程师25300人。2002年至2007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增长15.2%,引进外国专家1.1万人次。与此同时,重庆各高等院校为创新输送了大量的后备人才。

3科技经费逐步增长

2006年全市科技经费筹集总额达到了85.23亿元,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9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2%。从经费筹集来源看,企业资金占69.9%,政府资金占15.8%,金融机构贷款、其余来源分别占8.3%、6%。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全国第。3位,新产品产值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0.81%,位居全国第2位。

4创新能力日益提高

截至2007年底,全市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加到11个,取得了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混合动力汽车、2兆瓦风力发电机组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近五年来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50件。王鸿举市长在08年3月举行的全市科技奖励大会上指出:“过去5年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提高到全国第12位,高于我市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位,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

三、重庆构建科技资源扩散支撑体系的主要障碍

1财政税收政策不配套

财政税收政策对新技术,特别是农村新技术应用的产品化、商品化、产业化阶段支持不够、针对性不强。针对乡镇企业和农村市场的风险投资,贷款担保工作滞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及扩散贷款难。农村技术创新融资渠道狭窄,商业银行对创新特别是农村的技术创新的支持有限。

2中介服务市场不发达

经过多年的发展,重庆市科技资源扩散的中介服务机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规模小、人员少,投资小、资源少的状况。除西南信息中心、重庆市科技信息中心、重庆市高技术创业中心及其他少数中介服务机构外,其他中介服务机构规模则相当小。正由于其规模小、投资少,因而基础设施、服务资源较差,从而难以形成区域性科技资源推广的“发动机”。

3农技推广机制不健全

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由于组织上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职能交叉、重复研究过多,相互渗透、协作不够,研究工作的同水平甚至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普遍,难以集中资源解决急需的农村技术创新问题。由于缺少有效的密切合作,在城市科技供给与农村技术需求之间缺乏有效的双,向交流与沟通机制,导致农村研究领域与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变化的需要不完全相适应。经济脱节的局面不能得到根本改变,农村技术供求

上存在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失衡,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同时农村技术推广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严重滞后。由此造成多数基层农技推广难、经费来源缺乏。

4村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借贷体系不完备,致使农民使用新技术资金严重不足,阻碍了农村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目前,政府对农村科研和推广的投资强度远远低于发达地区,对农村科研的投资强度不及发达地区平均数的60%,推广科技资源的强度也仅为发达地区的60%~70%。项目选择和资金配置呈现出愈来愈离开农村,向上级部门和城市集中的趋势。

5农民文化素质整体不高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致使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差、愿望低。目前,全市劳动者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62年,仅列全国第20位,2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所占的比例列全国倒数第4位。农村整体较低的文化素质严重制约了其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而且全市农村的各种行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很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农民参与受到限制。

四、着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构建城市科技资源扩散支撑体系

重庆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要走出常规的发展模式,探索新的发展道路。要有区别于传统的新型资源观念,要有立足城乡的新型发展理念,要有支撑起城乡科技资源流动的扩散体系。为此必须建立起主城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的三级科技资源扩散体系(图1),以重庆主城九区作为城市科技资源扩散的中心源:以万州、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等6个区域中心城市为科技资源扩散的二级源,分别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带动和辐射周边县乡的产业升级和新技术应用,以铜梁,开县等25个县域中心城市为科技资源扩散的三级支撑点。

通过科技资源的扩散,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城乡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协调发展,进而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形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城市技术创新功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城市技术创新功能是城市技术创新本身所具有的功能,这些功能的运行,即形成了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而它的支撑体系则包括政策、中介和社会三个层面(图2)。

(一)构建城市科技资源扩散政策支撑体系

科技扩散政策体系,是政府为了影响或者改变技术创新扩散的速度、方向和规模而采取的一系列公共政策的组合(图3)。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激励企业、农村、农业组织、农户对科技资源的利用,来实现技术成果从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从而实现科技资源从城市向农村转移。

1优化财政税收政策

实施乡镇企业新产品开发扶持政策。针对全市乡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力度不强、技术使用和开发率低的情况,建议有针对性地加大优惠扶持政策的力度,对乡镇中小企业的新技术开发、新技术应用等,采取企业申请、相关部门联合认定方式,按新增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适当比例予以补贴。调动企业引进消化吸收的积极性,引导促进乡镇产业等的发展。

设立农村产业技术、应用技术研发专项资金。确保资金额度逐年稳定增长,并适度加大基数。增强政府对农村产业升级的引导导向力度,促进农村的结构调整。参照部分省市的做法,设立引进农村产业吸收再创新专项资金。建议由政府综合管理部门牵头制定并组织实施农村产业新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计划,强化对其中的关键新技术的研究掌握及提高,为我所用,加快提高我市农村产业技术水平。

支持乡镇重点企业研发体系的建立。推动乡镇企业技术应用中心建设,促进乡镇企业真正成为农村技术推广的主体。设立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资金,对乡镇重点企业的技术应用项目给予引导支持,促进重点企业优化完善技术应用基础设施。促进政府与企业的互动和交流,加大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打破两者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将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精简办理优惠税收政策的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2调整金融支持政策

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使乡镇企业能够真正得到优惠政策的支持。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创立多种担保方式,改善乡镇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乡镇企业优先进入全市拟上市企业储备库,充实完善市联合产权交易所的功能,支持开展对乡镇企业和农村产业的保险服务。加强农村信用体系、担保体系建设,强化信贷指导,加强信用环境建设,为农村产业升级和乡镇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一是由政府牵头设立农村技术信贷担保基金,向农村的技术型企业提供信贷担保以帮助它们获得发展资金,从而促进技术型的中小企业和风险企业的增长。二是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创新灵活的机制,吸引多渠道的资金投入,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参与的投融资体系。

3构建产业扶持政策

要加速科技资源扩散,就必须解决城乡产业脱节的问题。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积极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条件,重点扶植和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要在财政、信贷及其他政策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要依托城市在资本、信息、人才、科技、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以农村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产业化为抓手,将城市与农村市场融为一体,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日益融合,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服务相互配套,逐步建立具有经济、生态、文化多种功能的农业综合开发系统。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支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以配送连锁、电子交易、期货交易等现代市场流通业态为先导,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让市场信息“自由流动”,使农民方便快捷的获得及时和全面的市场信息。

(二)构建城市科技资源中介支撑体系

由于我国尚处在经济与社会转型期,市场机制发育不成熟,特别是针对农村市场的创新中介机构缺乏,政府在创新中介机构发展中的宏观管理、政策法规体制体系建设、市场培育、规范运行等方面,还必须发挥至关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建设服务城乡统筹配套体系的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图4)。

1建设城市科技资源扩散技术转移中心

为了更好推进全市科技资源扩散,建议在主城区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并在万州、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等六区设立技术转移工作中心,其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内容包括:加强对技术交易人员和民间技术转移机构的登记、支持和管理,组建常设的城乡技术交易市场,从事技术转移中介和仲裁业务,提供、收集、分析技术交易和评价信息,加强区域之间

人才交流和技术交易,构筑与技术交易机构\评价机构和转移机构的综合联系机制等(图5)。

技术转移中心应该是政府、金融机构、风险投资企业和相关组织共同打造的市场化运作平台。其主要任务是有效地促进技术扩散和技术商业化,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降低城乡技术转移扩散的交易成本,让城市的科技资源能够方便快捷的在城乡流动,在城乡之间建立起有效的科技资源扩散通道。为了推动城市科技资源通过技术市场的转移,政府应在程序和方法上提出具体方案,以确保成果公证、有序地向农村市场转让,并保护有关研究机构及个人权益。通过减免税收和融资的办法,促进城市的技术转移和技术输出。

2加快推进城乡科技信息平台网络化

政府要尽快解决城乡信息渠道不畅、供应不足的问题,打破信息封闭,整合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信息、研究分析机构的信息资源,建立区域性公共信息网络,并制定实施科技资源的共享制度,降低收费标准。建立起有利于知识、技术、信息以及人才交流的网络组织结构体系,鼓励城乡之间进行技术交流合作。发挥重庆市对周边地区的区位优势,加强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转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建立完善区域双向资源信息库和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建设,以重庆的几大城市为中心,创建辐射全市、服务区县农村的信息平台和服务平台。积极拓展与其他地区的科技合作渠道,建立和完善科技合作网络和中介服务体系,为区域吸引人才、资金、项目创造优良条件。

3努力实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化

应按照“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服务的市场化进程。首先,政府应该在资金投入、业务骨干培训、宣传和业务指导等方面要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重点支持一批专业服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已经树立服务品牌和信誉的中介服务机构。其次,加强对现有中介服务机构的内部改革,促进它们往企业化方向发展。对现有中介服务机构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做到产权明晰,要真正与政府分离,使之成为真正能够承担法律责任的机构。最后,大力发展民营化中介服务机构。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团体建立各种中介服务机构,鼓励一批科研院所向服务性企业发展,鼓励科学家、工程师开展业余咨询服务活动。通过建立一批民营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带动和促进我市中介服务行业的市场化,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和组织方式。

(三)构建城市科技资源扩散社会支撑体系(图6)

1建立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重庆农村人口比例大,而且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是由近600万个农户组成的,处于分散状态下的小农户无力承担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只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起来了,农民共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步伐才能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物质基础才能建立起来。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是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探索建立“支部加协会”的工作模式,这一模式是在党的领导下,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专业协会为载体,以富民为目的,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同时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农技组织、种养大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兴办和合办专业合作社,不断健全专业合作社的功能和机制。引导有能力和实力的龙头企业牵头兴办农产品行业技术协会,把同类农产品的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组织进来,发挥其行业代表、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协调等方面的职能,加大技术集成,提高产、加、销能力,提高行业的凝聚力和整体竞争力。

2全面实施统筹城乡的人才战略

设立专门的科技人才到农村的激励基金,鼓励科技人才到农村开展科技培训、技术应用等,建立经常性的人才输出机制,为农村的产业化升级持续不断的提供技术人才。通过实施科技人才战略,加快培养复合型科技人才,鼓励科技人员走出校(所)门,领办、创办涉农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必要资助、管理培训、融资服务等多种扶植手段,壮大农业创业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科技中介人才队伍,通过培养造就一批农业学科带头人和一流农业创新型人才,培育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为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此外,还要加大对农村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为农村提供科技人才支持。以农村信息员、农村科技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农产品经纪人等为重点,不断提高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科技服务人员队伍。

3着力打造农村科技信息推广平台体系

逐步建立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依托全市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结合区域发展需要,逐步建设一批区域性主导技术和产品开发实验室、实验基地、改良中心和产品创制中心,开展有优势、有特色的应用基础与高新技术研究、区域产业发展共性技术研究和重大技术集成转移。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探索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应用的新制度,实行行政首长项目负责制、首席专家技术负责制、技术指导员包户负责制、绩效评价制,从而解决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

逐步在重庆万州、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等区建立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拓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使之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载体,带动相关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针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依托城市现有科技优势,加强关键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推进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促进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加速生物工程、高效节能与环保、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领域的产业化,带动和促进农村有需求和发展有前景的新兴产业崛起以及传统农业的提档升级。推进农村资源节约和生态科技开发,培育一批农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的产业,提高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民一技”为方向,培育一批农村资源型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生产经营的专业化。

责任编辑王骏

猜你喜欢
支撑体系城乡统筹
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慈善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应用型本科院校五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研究
海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与路径分析
城乡统筹视角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理论述评
城乡统筹视角: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优化研究
浅谈我国农民工住房问题及解决措施
江苏城乡二元结构现状及实现城乡统筹的政策建议
中国移动校园4G品牌建设管理模式探析
黑龙江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服务支撑体系的现状调查研究
浅议消费安全问题多发的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