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稳定作用

2009-05-13 08:10课题组
探索 2009年2期
关键词:社会稳定危机管理沟通

课题组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整合、沟通、规范、危机管理等基本功能,将这些功能延伸到社会稳定领域,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进而具有了社会稳定的功能。因此,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稳定中的作用,有赖于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基本功能,并立足社会稳定领域充分拓展和运用这些功能,建立它们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密切关联。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稳定;导向;整合;沟通;规范;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2-0116-06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系列基本功能,将其置于社会稳定的视域来讨论,借助于其基本功能的实现,进而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社会稳定,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稳定功能的最终体现。一个高度稳定的社会政治体系,既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支撑,更需要统一的思想基础维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就在于构造这样一个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及其在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导向功能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实现国家或社会的某种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目标和社会目标等方面的导向,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做出符合设定目标的选择,并对其偏离设定目标的倾向进行纠正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的发挥有助于社会稳定。

(一)理论导向功能的社会稳定作用

社会稳定需要一定的理论来维系。当一种理论被广大群众普遍接受的时候,它便会转化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巨大力量。政治稳定是社会稳定的核心,而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理论认同又是政治认同的基础。当执政党的指导理论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掌握的时候,才会产生政治认同。一个国家政治上的稳定取决于权威。“政治权力只有转化为权威,才能带来服从的效果。”这种服从是以心理与意识的认同为前提的。任何统治阶级为保证自己意志的贯彻和实现,都要通过某种意识形态的信仰体系为社会成员提供对其服从的理论依据,从而证明其存在的正当性。这一过程是通过理论的导向功能实现的。一种理论能否转化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巨大力量,关键是其能否被广大群众普遍接受。其能否被广大群众普遍接受,又关键取决于其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导向功能,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科学理论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的功能,实质上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人、引导人。首先,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统一人们思想的理论指南,促进了社会稳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导向,能把全国各族人民汇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这能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其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能使人们对党的路线、纲领及方针、政策产生认同,增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纲领及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并将其落实到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从而促进社会稳定。

(二)思想导向功能的社会稳定作用

思想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思想稳定首先表现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信奉和认可,使人们按照其提供的价值标准和规范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这便使社会大众有统一的思想基础,形成最基本和最必要的共识,从而把不同的社会群体有效地整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的精神支柱及其以此为基础的思想上的稳定,是很难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思想稳定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导向实现的。首先,理想信念导向通过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在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进而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促进社会稳定。其次,思想道德导向通过加强理想人格教育和典型人物教育,引导人们在了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进而规范和提升自己的行为。再次,奋斗目标导向通过社会全面发展目标导向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导向,引导人们在了解社会和人民需要的基础上,明确为之而奋斗的目标,使社会全面发展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融为一体,从而促进社会稳定。

(三)利益导向功能的社会稳定作用

社会稳定需要一定的利益关系来维系。利益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关系和谐的基础,而社会关系的和谐又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益导向功能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和对待个人利益,实现利益关系和谐,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稳定。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遵循统筹兼顾的原则正确认识和对待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既有助于个人现实利益的实现,又有助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实现,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把自身利益的实现建立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为社会多尽义务和多做贡献的基础上。这可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稳定。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充分认识共同利益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增强共同利益的社会认同,从而有助于人们正确看待我国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在处理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时,识大体,顾大局,自觉地为实现共同利益而奋斗,促进社会稳定。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功能及其在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整合功能是指通过思想观念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以及行为规范的实行而进行的社会整合。即思想政治教育使每个社会成员体会到个人与国家休戚与共的关系,从而唤起人们强烈的聚合心理,并将这种聚合心理转化为统一行动,从而实现国家有效的内部统一和社会控制。

(一)政治整合功能的社会稳定作用

社会中的绝大多数成员拥护现存的政治系统,并自觉地接受该政治系统的管理和控制,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任何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地位都要借助政治整合功能的发挥来维护政局稳定。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对抗的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政治整合功能因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而难以形成普遍的政治认同,因而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我国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整合功能对于社会稳定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领导所决定的。首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普遍的政治认同,这有助于把全国各族人民汇聚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稳定的促进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党的性质、宗旨、优良传统、路线、纲领和奋斗目标,可以使人们对党的领导产生普遍的政治认同。这有助于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党提出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二)思想整合功能的社会稳定作用

在社会大众中形成统一的思想基础,形成基本的、必要的共识,从而把具有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要求的社会群体有效地整合起来,将社会系统中分散的个体整合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这是实现思想稳定进而实现社会稳定的必要前提。在思想整合中,意识形态的整合又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意识形态能够为政治系统的合法性提供道义上的诠释,有助于培养系统成员对于政治权威和体制的合法性情感。在我国现实中,通过意识形态的整合来促进社会稳定又是借助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实现。首先。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问题,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才能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认识,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体现,是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再次,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时代精神是战胜各种困难、经受各种考验的强大精神动力。只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实现社会的动态稳定。最后,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使人们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为社会稳定奠定基础。

(三)文化整合功能的社会稳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文化整合,指在多种文化因子的基础上确立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发挥主流文化的主导作用,从而形成普遍的文化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功能的发挥是促进社会文化体系关系和谐与提升,进而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对于社会稳定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冲击实现的。首先,弘扬先进文化能够弘扬社会正气,凝聚社会人心,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次,通过分层文化整合、规范文化整合、强制文化整合、网络文化整合等抑制、弱化乃至消除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负面影响,促进社会稳定。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功能及其在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沟通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以语言符号为媒介所进行的思想信息和情感的双向交流与互动。沟通功能具体表现为心理调适、情绪调控、人际关系调节等,这些功能又会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社会稳定。

(一)心理调适功能的社会稳定作用

心理调适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能够针对人们在自身心理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提高适应和承受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把人们原来心态上的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并由此使人们在精神上、行为上和生理上达到有益的适度状态。这样一种状态对社会稳定是极为有利的。首先,沟通能够引导人们积极地调整主观心态,主动地适应客观环境,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努力实现二者的协调。如针对社会转型而导致一部分社会成员产生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焦虑、烦躁等进行调适,能够引导人们调整自己的心理,平和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行为。其次,沟通能够引导人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挫折,用正确的态度和理性的行为对待挫折,积极疏导情绪,有效平衡心理,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再次,沟通能够引导人们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各种社会问题,以正确的态度、理性的行为来对待这些问题,克服个体的认识和行为偏差,增强人们对现有政策、规章、制度等的认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降低社会整合的难度,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情绪调控功能的社会稳定作用

首先,沟通有助于稳定情绪。一是沟通有助于人们在交流中达成共识,缓解或化解矛盾。沟通的安慰和开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缓或消除痛苦和恐惧,获得心灵的慰藉。在此基础上实现心理平衡、情绪稳定。二是沟通能够有效地控制弱势群体利益表达上的情绪跳跃,最大限度地避免这种跳跃及其引起的不稳定。三是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等社会不稳定事件过程中,充分而有效的沟通能够起到分化和缓解矛盾、安抚人心、稳定情绪的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事件升级、事态扩大,降低处置难度。其次,沟通有助于宣泄情绪。理论和经验证明,无论是言语宣泄还是行为宣泄,对社会运行都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但决不能因为社会宣泄具有负功能就堵塞社会宣泄渠道,相反,广开社会宣泄渠道,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正功能。沟通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合理合法的宣泄情绪的通道,使人们能够依托这个通道诉说并释放自己的不满,排解自己的情绪。这样就可以缓冲思想和情绪压迫,减弱矛盾和冲突能量,避免不良情绪被堵塞或累积而产生激变,避免采用违背社会法律法规的、具有破坏性的方式来宣泄,能够大大减轻因人们的不满情绪而引发的社会震动。再次,沟通有助于转移情绪。针对一些暂时难以化解和消除的不良情绪,沟通可以设法创造条件,引导人们调整视线,离开原来关注的焦点。进而转移情绪,最终实现弱化或淡化原有不良情绪的目的。特别是对于那些生成和发作具有时段性的不良情绪,这种转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人际关系调节功能的社会稳定作用

现实生活中人际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正是这些矛盾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造成人际摩擦和内耗,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在化解这些矛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能够起到非常重要和明显的作用。首先,沟通有助于解决观点分歧。沟通使人们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达成更多的“共识”,人们在对问题的看法、对处理问题的方法的选择上就会有很多相似的观点和相近的做法。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人际摩擦,减少人际“内耗”,从而化解矛盾、理顺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和睦的社会风气。其次,沟通有助于化解隔阂。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许多隔阂往往是由于缺乏沟通引起的,人们往往由于不沟通而生误解,由误解而生猜疑,由猜疑而变成嫌隙,人际关系的障碍常常由此而来。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人与人之间交往沟通的机会,通过沟通能够消除误会,增进理解,协调和改善人际关系。再次,沟通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在目前社会转型以及相应的利益格局、价值取向等发生大调整的背景下,一方面,人们的精神焦虑加重,另一方面,人们相互交流的耐心和机会

越来越少,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受到阻碍,再加上许多人失去了更多的组织依赖或庇护,消沉、绝望、无意义感等等往往成为其难以排遣的情感体验,封闭感和失落感渐渐产生。与此相应,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正常投入和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一旦受阻,必然寻求其他方式和途径来调节。邪教“法轮功”等之所以受到一些人的青睐,原因就在于社会生活中良好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缺乏。沟通有助于理顺人际关系,营造健康、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培育团结、互助、互信、友爱、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避免不稳定因素的滋生。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功能及其在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规范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支配、影响和制约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规章制度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功能主要表现为自律规范功能、他律规范功能和社会规范功能。这些功能能够使受教育者的社会参与、政治参与理性化、法制化,避免非制度化参与和失范、越轨行为,从而推动社会稳定的实现。

(一)自律规范功能的社会稳定作用

自律规范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受教育者个体自愿地认同并遵守社会规范、规章制度,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首先,使受教育者个体形成自我约束,将其行为纳入制度化轨道。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社会规范向个人价值观、道德观的内化,使受教育者个体在观念上确立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的行为标准。一旦个人的某项行为违背了社会规范,其本人心理上会感到内疚,促使其自动纠正错误行为。这种个人自律可以使受教育者个体在制度化框架内理性、合法地进行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避免冲突的发生或升级,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其次,使受教育者个体自觉接受社会管理,有效地规避矛盾和冲突。对于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纠纷,要在社会规范、规章制度柜架内依规、依法解决。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受教育者个体认同并遵守当前的社会规范、规章制度。思想政治教育把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帮助受教育者个体将社会规范、规章制度的外在要求内化为自己内在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进而自觉接受管理,采用制度化参与的理性方式解决矛盾和纠纷,从而保证社会健康稳定。

(二)他律规范功能的社会稳定作用

他律规范功能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约束受教育者个体的行为,使其遵守社会规范、规章制度。首先,约束受教育者的个体行为,避免或减少越轨、失范行为发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宏观上以各种社会规范规定社会共同体成员应当履行的义务和责任,正是这种共同承担的义务,将受教育者个体的行为约束在社会规范规定的义务和责任框架内。思想政治教育在微观上以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合作精神等要求规范着受教育者个体的行为。当受教育者个体的行为违背了社会规范时,便会受到共同意识的压力和公共舆论的谴责,促使其改正错误行为。因此,通过对受教育者个体行为的约束,使其不敢跨越雷池,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从而避免越轨或失范行为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其次,规范受教育者的社会行为,使受教育者的行为朝着秩序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志,受教育者的社会行为对稳定的社会秩序的维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受教育者社会行为的规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具有高文明水准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保证社会秩序健康有序地运行。

(三)社会规范功能的社会稳定作用

社会规范功能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整体形成一致的社会认同,接受现存的社会规范、规章制度。首先,使受教育者整体理解和认同社会规范、规章制度,达成政治共识。政治学理论认为,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只有在大多数社会成员对它们持相对一致的态度时,才能获得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受教育者对既存政治、社会体系的认同感,促使受教育者对社会政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形成较高的共识,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维护社会的稳定。其次,避免或减少集体搭便车行为,阻止群体性事件发生或恶化。所谓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集团在不付出任何代价(成本)的情况下而从别人或社会获得好处(收益)的行为。这一现象超出了社会许可的限度,就会严重影响政治集体行动的效能,从而导致社会成员对国家现存体制合理性的认同危机。在群体性事件暴发前夕或发生之初,没有人愿意出头劝阻或制止,即使有个别人愿意这样做,也难以得到其他人的支持,这种搭便车行为客观上加速了群体性事件的蔓延和恶化。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接受和适应现存的社会规范和规章制度,能够避免或减少这种集体搭便车行为。当受教育者相信社会规范、规章制度是公平的时候,就不会有机会主义的搭便车行为,而是自觉地遵守和维护社会规范、规章制度,维护社会稳定。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危机管理功能及其在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危机管理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自身的教育系统参与社会危机的预防和治理。这些功能的发挥有助于危机的有效治理,进而有助于社会稳定的维持和恢复。

(一)信息收集与反馈功能的社会稳定作用

信息收集与沟通是危机预警和处置的最根本的前提条件。首先,通过信息收集和处理为防控危机提供信息条件。一是为信息收集提供载体与途径,促进信息来源多元化。危机爆发前,引发危机的因子正处于不断的形成积累过程中,并可能通过一定方式表现出来。危机发生后,危机消退或扩散都会有各种迹象出现。可见,对民情、舆情信息的把握是社会危机预警与处置的必要条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了解社情民意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者密切关注社会存在的易引发公众不满和冲突的社会问题,长期关注民众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及早发现问题,为防控危机提供信息。二是为信息处理提供方法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在对信息的定性定量分析、风险识别与预测、汇报与反馈等环节上能够发挥有效作用,由此为社会危机预警提供全面的信息条件,为危机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其次,通过信息发布为防控危机提供舆论环境。在社会危机事件传播过程中,如果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不平衡,往往使谣言的负面传播效果大行其道,对危机防控形成负面效应,甚至会引发危机扩散,形成“涟漪效应”或“潮涌效应”。及时而真实的信息发布,能够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有利于树立权威的信誉形象和设立权威的信息传播途径,减少流言和谣言传播及其负面影响,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其长期工作所形成的教育平台、交往基础、信任基础、感情基础等进行信息发布,能够引起民众对社会危机的关心和增强民众对危机的认识,建立起民众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信心,调动民众积极性,争取民众广泛的合作支持,争取能够有效地预防危机的爆发或控制危机的态势。

(二)危机心理救治功能的社会稳定作用

危机心理救治功能是指危机爆发后,通过引导认知、危机心理干预、心理调适技能训练等方式来安抚公众心理、进行公众心理救治,引导和帮助民众很好地应对危机。首先,促使民众形成对危机的科学认知,消除恐慌心理。一是通过媒体报道使民众及时获得信息。二是通过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向群众说明具体情况,让人民群众理解危机治理的措施,树立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削弱大众沟通中口传信息的行为导向作用。三是使民众意识到社会支持的存在,有利于消解恐慌心理。四是引导民众进行危机认知重建。其次,进行及时的危机心理干预,减轻危机心理冲击。危机中的心理干预可起到缓解痛苦、调节情绪、重塑社会认知、调整社会关系、引导正确态度、矫正社会行为等作用,极大地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防止负性激情引起的异常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促进危机后心理健康重建。再次,加强心理调适技能引导和训练,使民众学会应对危机的有效策略,提高危机中民众的心理调适能力,减少由心理危机所导致的不当社会行为对社会稳定的不利影响。

责任编辑金华宝

猜你喜欢
社会稳定危机管理沟通
社区工作者思想状况调研及问题分析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关系研究
试析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危机管理视角下我国出版经纪人的发展前景
浅析我国民族企业品牌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基于危机管理理论的边疆危机预防与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