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海啸”看“替代全球主义运动”及其启示

2009-05-13 08:10
探索 2009年2期
关键词:启示

刘 洋

摘要:2007年8月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演变为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人们在关注这一危机的同时,又开始重新回顾、思考资本主义的“替代”问题。此次“金融海啸”的爆发,使我们对“替代全球主义运动”有了进一步认识,为我们探寻一种充满公平、合理、正义的全球化替代方式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前进动力。

关键词:“金融海啸”,“替代全球主义运动”,启示

中图分类号:D091.6;F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2-0155-04

“替代全球主义运动”(Altermondialisme Movement)是近年来在国际范围内形成的一种寻找另一种全球化以替代目前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运动,这一思潮表达了人们对一种充满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化的向往和追求。2007年8月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演变为“金融海啸”。此次金融危机虽然起始于美国,但却迅速发展到整个世界;虽然起始于虚拟经济,却迅速波及到实体经济,欧美发达国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业、出口业也同样面临着诸多危机,受到了巨大影响。危机尚未结束,但它已经在世界各国产生了不同反响。危机再次使人们重新审视马克思提出的资本主义“替代”问题。因此,从“金融海啸”中探析“替代全球主义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启示一: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此次金融海啸发生之后,对资本主义“替代”问题的研究又掀起了高潮,一方面,人们在积极反思资本主义制度、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人们又开始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希望从马克思的经典论述中找到解决危机的办法。李慎明教授认为,仅仅从经济技术学、经济运营学、经济管理学或公众心理学的角度,可以讲清美国这场金融海啸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但都无法讲清它的根源。为此,只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才能解释清楚这件大事的根本原因。目前,国外的许多专家、领导人又开始重读《资本论》,希望从马克思的经典论述中找到解救资本主义危机的“灵丹妙药”。法国总统萨科齐被人看到在翻阅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在德国得到了热销。连一些原来推崇新自由主义的西方大牌经济学家也承认,“只有马克思学说才是对资本主义的最佳解释。”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资本的本质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马克思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今天,伴随着全球化,资本主义已如此普遍,资本主义的矛盾正在以新裂变式的积累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出来。正是为了追逐利润和利益的最大化,资本打着“全球化”的幌子在全球范围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资本扩张到哪里,就把剥削延伸到哪里。在这个背景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但依然存在,而且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只要存在这一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在所难免的。

当今世界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马克思这位“千年伟人”的思想对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仍具现实的指导意义。对我国而言,我们要坚持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发展。我们相信,随着资本的“全球化”,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及其替代物——共产主义的论断将更鲜明地体现出来。可以预见,资本主义发展到其巅峰之日,也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到来之时。有朝一日,社会主义的全球化代替了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才能真正克服和解决资本主义所导致的全人类危机。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危机尚未结束,我们仍需进一步观察,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没有发挥完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社会主义就还得和资本主义在同一个地球上并存下去。但是,只要将社会主义理解为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形态,那么迟早会有前者代替后者的那一天。

启示二:危机说明了美国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失败。

此次危机说明了新自由主义全球范围内的彻底失败。纵观资本主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二战以后,西方曾经历了一个社会改良时期,那时西方实行的是国有化和金融管制相结合的政策,而不是像新自由主义主要强调的“三化”(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当时西方国家对外经济普遍实行保护和开放政策相结合,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政府经济发展计划,这样的社会改良经济政策的实施,就容易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二战以后的几十年里,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发生类似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经济危机。本来,社会主义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替代,这已经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无法抹去的历史和生动的社会实践了。当前,一个引起全球人们注意的理论问题出现了,这就是替代新自由主义的问题。从总体上说,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新自由主义席卷全球的时代,这将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人类面临的世界现实的主流或者说主导方面,就是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一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都在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同这个现实对话。1990年,针对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约翰·威廉姆逊针提出了十个政策,即“华盛顿共识”,它被喻为“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新自由主义,给一些国家尤其是拉美和非洲等一些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灾难,对此,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认为,拉美推行“华盛顿共识”的第一个后果就是使,1980年代成为“失去的十年”。唐袅教授在他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别名考》一书中也明确指出:“巧舌如簧的说教,再也无法掩盖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使全球陷入倒退和灾难的事实,大把的美元、大洋游戈的航空母舰,也封不住、吓不哑遍于全球的抗议和控诉。存在民族压迫的地方就出现民族反抗。存在阶级压迫的地方就出现阶级反抗。压迫越重,反抗越烈。反抗同时将是伟大的探索。这同样是一种天下大乱,一种美国霸权失去控制的天下大乱。世界太黑暗,那就来寻找和创造光明。这已经越来越不再是少数人的愿望,而成为我们时代绝大多数人的共同行动。历史没有终结。迎面而来的,正是新的转折点。”

新自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对于经济、技术等条件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对他们来说是“弊大于利”,他们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受到平等的待遇和享受同等的优惠。虽然说在国际关系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各自独立的,要遵守相同的国际政治、经济法则,由于西方国家主导了一些国际规则的制定。而这些规则维护的是发达国家的根本利益,对于发中国家来说承受的是更多的不公正、不平等的待遇。在

新自由主义的鼓吹者看来,全球化应该就是一个将新自由主义理念推及全球、惠及各地的过程。新自由主义并没有给人们带来财富、和平,相反,它带给人们的是失业、贫穷和战乱。所以一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反全球化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在西方新自由主义陷阱的驱使下在全球化过程中没有得到任何好处,相反却正在走向贫困化和边缘化,而本国环境和资源却日益遭到破坏,民族经济受到全球化的巨大破坏和冲击。

此次危机也预示着以消费主义为重要特征的美国流行文化是逆时代发展潮流的。崇尚提前消费、透支消费和过度消费,是美国流行文化的代表之一。这种崇尚并追逐自由的消费价值观,不考虑自己的实际购买力和预期偿还能力而进行超前消费,短时期内可能看不出什么弊端,甚至在别人看来可能代表着一种前卫和时尚的消费理念。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不顾客观实际、崇尚消费的价值理念,必然会导致人们在过度消费追求享受的同时不顾自己的实际消费和偿还能力,势必影响消费者个人的信用等级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资本主义制度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是最大限度的追求个人利益,这也是资本主义文化中的核心。尤其在当今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资本家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先进成果,不断扩大再生产,使资本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资本家获得了巨额利润,而他们把生态危机、资源浪费、对人的束缚不断延伸到其他不发达国家。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可以说,如果资本主义不放弃以个人私利为首的价值尺度,全球大多数人的基本利益将得不到保障,人们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其后果不堪设想。要想达到马克思所说的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和“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就必须放弃资本主义的价值目标。

启示三: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化时应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科学分析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和挑战。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科学分析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和挑战。人们普遍认为参与全球化、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弥补资本形成的先天不足,获得更活的技术选择和市场选择的机会,可以借发达国家产业梯度转移之机,加速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是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但有学者认为全球化是存在诸多矛盾的历史过程,进而把全球化分为两种:一种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即资本主义全球化或者说西方全球化,另一种是劳动者追求解放的全球化,或者说工人阶级、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从历史运动客体转化为主体的全球化。全球化历史进程的主动权至今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并由它决定着全球化的性质和方向。这一过程还将继续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来说,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风险共存。从总体上看,是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风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实现经济增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一方面必须要积极加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在全面参与全球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我国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规避风险,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积极的对策,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才能为自身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发展进程,我们必须仔细分析。一方面,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坚持平等、自由和互利的原则,促进国际间的平等竞争和互利合作,推动全球化朝着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与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对目前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的实质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权衡利弊,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认为,思想、认识、社会思潮,是决定一国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如果对落后背后的真正原因(要素、禀赋、结构)有足够认识,并据此制定政策。就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因此,转型过程中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转型路径,即使在非常弱的制度框架下,也有可能取得经济快速增长。他认为倡导“休克疗法”的经济学家忽视了一个因素—存在于原先计划经济体或发展中国家内的扭曲并不是随机的。这些扭曲多是“果”,其“因”在于优先发展的产业不具比较优势,企业缺乏自生能力,没有保护和补贴就无法生存。而中国、越南的转型成功,得益于推行了渐进式、双轨制、“摸着石头过河”的转型方式。可见,发展中国家必须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注意维护国家主权、经济安全和本国人民的利益;处理好开放与管理的关系;要确保本国政府的独立自主政策,其前提条件是国有和民族资本必须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这样才不至于受制于外资、依赖外资,才能确保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全球化治理环境,“另一个世界”的宏伟蓝图究竟是什么,非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前景如何等,此次“金融海啸”促使了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考、探索。可以说,从全球化(Globalization)、改造全球化(Alter-glo-balization)到反全球化(Anti-dobalization)再到替代全球主义运动(Altermondialisme movement)的提出和发展,说明了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在逐步深入,思考在日益加深。目前,人们正在探寻着资本主义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替代方案和策略,这都反映了人们对建设一种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化和建立一个诚信、友爱、团结的人类生活家园的憧憬和追求。

责任编辑龙涛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