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0年来创办外商企业反思研究报告(上)

2009-05-13 08:10孙学文
探索 2009年2期
关键词:三资外商国有企业

孙学文

摘要: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过高,且外贸主导权已为外商控制。外商企业还控制了中国诸多产业及其产品市场,并招致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差别的迅速扩大。外商企业在华享受“超国民待遇”,其中不少企业重现了资本原始积累剥削的残酷性。对于这些问题,需要从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

关键词:对外开放;外商企业;超国民待遇;产业控制;市场占领;地区差距;资本原始积累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2-0171-06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绩。创办“三资”企业,积极参与“两头在外”的国际分工,成为近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截至2006年底,中国实际利用外资8826.73亿美元,其中外商实际直接投资6918.97亿美元,累计批准外商企业近60万家,其中已有27.5万家“三资”企业注册登记或开业投产。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从1992年以来一直列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列世界前四名。“三资”企业以占2/3的外贸额和新增额的比重推动了中国外贸从1978年列世界第27位上升到2006年第3位。

上述成就,并不能掩盖实践中的负面因素。这些因素,有的已经纠正,有的正在纠正,还有的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例如在39个工业行业中,外商企业在23个(占59%)行业中占优势地位;例如外商企业占中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到2006年达到1/3;例如外资经济2006年占中国GDP的18.8%等等。这些负面因素,在面临全球经济衰退的严峻时刻,将会有较充分的暴露。因此需要对“三资”企业的发展进行反思,站在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下面分十个方面主要从统计上做些分析研究。

一、中国划出3.8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创办各类经济开发区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截至2004年8月底,清理出有各类开发区6866个,列世界之最。其中,国务院批准的有71个,省级政府批准的有1094个,由省以下政府和部门违规批准的达5701个(占各类开发区总数的86.7%)。这些开发区规划面积(不包括2005年以后批准的新开发区)达3.86万平方公里。其面积相当于我国的一个台湾省,或者相当于35个“香港特区”。据报道,截至2004年11月,已核减开发区4813个,占开发区总数的70.1%,核减面积2.49万平方公里,占原规划面积64.5%。其中北京市就从470个减至28个,减少了94%;面积核减了原规划面积的53.7%。即经过清理整顿,已经砍掉了2/3的开发区,这是重大的纠偏行动。

创办开发区,是对外及对内开放之必须,但超过客观需要盲目地乱搞开发区,这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和浪费,而且还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使大批耕地弃之不用,使4千多万失地农民至少被剥夺了5万亿元的收益,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阶层”,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犯。当然,开发区并不都是为外商企业办的,但都是以吸引外商为名办的,这也是事实。

二、外商企业已占据了中国外贸的主导权

到2006年,外商企业的进出口已占中国外贸总额的58.9%。其中,出口占58.2%,进口占59.7%。此外,外商企业还分别占1991~2006年中国新增贸易额的61.4%。其中,出口占新增额的61.3%,进口占新增额的61.6%2006年,外商企业出口交货值高达42039.9亿元,占全国出口交货值总量的70.5%。中国外贸在1979~2006年平均增长17.2%,仅比前29年高出2个百分点。1991~2006年,全国外贸年均增长18.55%,而外商企业却年均增长25.95%,高出7.4个百分点;其中,全国和外商出口分别增长18.75%和30.65%,外商企业高出11.9个百分点;全国和外商进口分别增长18.35%和22.65%,外商企业高出4.3个百分点。外商企业不仅占据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导权,而且还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新的增长点。中国外贸之所以能从1978年列世界第27位上升到现在继美、德之后的第三贸易大国,外商企业的贡献近2/3。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1978~1989,年累计有贸易逆差300.1亿美元,其中1985年逆差高达149亿美元,创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新高;到1990年开始转为贸易顺差,截止2006年,累计有顺差5242.3亿美元,仅2005年和2006年两年就达2794.6亿美元,占累计顺差的53.3%。外商企业在1999年以前都有逆差,2000年才开始出现顺差。2005年和2006年国家外贸分另别有贸易顺差1020亿美元和1774.8亿美元,其中外商企业有567.3亿和3912.9亿美元的顺差,分别占国家顺差总额的55.6%和51.4%。

中国外贸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一般贸易转向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出口占国家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六五”时期平均只占7.8%,发展到“九五”时期占55.8%和“十五”时期占55.9%,2006年仍占52.7%;而一般贸易方式的出口却从“六五”时期占91.7%下降到“九五”、“十五”时期的41.5%,2006年也仅不到43%。在加工贸易中,我国偌大的贸易顺差并非为内资企业所得,却在加入WTO后因贸易顺差升高而不断遭到美欧等发达国家反倾销、反补贴的制裁。用时任总理朱镕基的话说,中国出口不过赚了可怜的加工费或人工费。例如,中国出口“芭比娃娃”玩具,在美国每个零售价9.99美元,而中国出口价仅为2美元。后者中。中国内地的生产工人仅获得35美分的劳务费(或加工费),仅占9.99美元零售价的3.5%;其余65美分用于进口原材料,占6.5%;另有1美元是管理费用和运输费用,一般为港台商人获得,占10%。其余7.99美元,为美国商品设计者和美国进口商、分销商占有,占销售价的80%。《工商时报》2005年7月19日一文形容中国招商引资的政策是:外商拿出30%的资本,拥有50%的股份,拿走70%的利润。而那种贴牌生产(“三来一补”方式),外商拿走92%的利润,中方最多只拿到8%的加工费。《人民日报》记者龚雯2005年11月9日报道,中美纺织品贸易的利润,国内企业只占10%,90%都被美国进口商和零售商赚去。

三、中国对外贸的依存度已经超过了主要工业发达国家

由于我国越来越依赖国外市场拉动GDP的高速增长,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外贸占GDP比重)逐年大幅上升,由1978年的9.7%上升到2000年的30.6%;2005年猛增为63.8%(此为世贸组织数据,按当年汇率测算为62.9%);到2006年进一步增至66.9%。中国外贸依存度已超过所有8个工业发达国家和2个发展中大国。以2005年为例,外贸依存

度美国为21.2%,日本24.7%,澳大利亚33%,英国40.1%,西班牙41.3%,意大利43.3%,法国45.3%,俄罗斯48.5%,加拿大60.9%,德国62.7%,以及巴西24.7%、印度28.2%,中国63.8%的外贸依存度比它们要高出1.1(德国)至42.6(美国)个百分点。

“三资”企业所需机器设备都依靠进口或由外商在境外自行采购(港台商人多数是以所带设备充作投资和股权的)。据时任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发文说,1995年进口设备占全社会总投资中的设备投资的64%,等于失掉了2/3的机电设备市场;同时使国产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由1990年占70.4%下降到1995年的23%,其中数控系统仅占3%左右。据统计,1994~1995年进口机床18.7~13.4万台,花外汇20.61~22亿美元。到2005~2006年进口机床11.6~10.9万台,花外汇64.8~72.4亿美元,同时进口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32120~40050万台,花外汇180.2~199.3亿美元。进口机床主要被日本FANUC和德国西门子等跨国公司垄断。任其发展下去将使中国数控机床产业被挤垮。另据报道,中国至今100%的光纤制造设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石油化工设备,70%的轿车制造、纺织机械设备和数控机床,都要依赖进口。由于重进口引进,轻消化吸收,工业发展陷入了“引进-落后-引进”的恶性循环。近30年来进口大量的机器设备,养肥了跨国公司,却削弱了本国的机械工业。如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在1950~1978年年均增长17.75%,而1979~2006年年均增长4.15%(到2000年是负增长),比前期低了13.6个百分点。到2004年机械工业只剩下5.5万户(包括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比1978年减少47%,工业总产值5.1万亿元,按现价计算虽有较大增长,但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却由1978年占27.3%下降到占22.9%,降低4.4个百分点。

四、外商办独资企业越来越成为首选方式

将统计局历年公布的数据相加,截止2006年,外商在华累计办独资企业265289个,占“三资”企业批准总数的44.7%;协议额8288.9亿美元,独资企业占56.3%;外商实际投人额3286.98亿美元,独资企业占48.9%。除了企业个数低于“合资”企业所占比重45.6%外,独资企业的协议额和实际投入额所占比重都超过“合资企业”分别占30.5%和37.6%的比重,大大超过“合作企业”分别占9.7%、13.2%和13.5%的比重(见表1)。

外商独资企业的个数、投资协议额、实际投入额,分别于1997年、1998年和2000年开始超过“合资企业”,并成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首选方式。据统计,在每年注册登记的20多万个“三资”企业中,外资占全部注册资本的比重,由1994年占62.9%上升到2006年78.2%,外商控股占近4/5。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纷纷大办独资企业。如2005年我国批准设立“三资”企业44001个,协议额1890.65亿美元,实际投资额603.25亿美元。而当年外商办独资企业32308个,占整个“三资”企业批准数的73.4%;外商独资企业协议额1459.09亿美元,占77.1%;外商独资企业实际投资额429.61亿美元,占71.2%。2006年外商办独资企业30164户,协议额1515.7亿美元,实际投资额462.51亿美元,分别占“三资企业”总量的72.7%、78.2%和73.4%。外商独资企业几乎占到整个“三资”企业的近4/5的比重。从资金到位率来看,独资企业最低:独资企业资金到位率(指实际投入额占协议额的比重)为41.7%,低于“合资企业”的57.5%和“合作企业”的47.7%(见表1)。

据发改委研究员高梁的跟踪研究,采用独资方式是跨国公司挤垮国有骨干企业“三步走”方略的最后一步狠招,这“三步走”方略是“合资、做亏、独资”,从以下案例中可见一斑。大连一、二电机厂分别是中国最大的电机企业和机械部定点的排头兵企业。1996年和1998年两厂各自与新加坡威斯特和英国伯顿公司合资,让外商控制。了经营权和购销渠道,巨额收入被隐蔽地转移到境外,造成合资企业连年亏损。外商掏空了合资企业资产后,收购了中方全部股权,仅用三年就完成了“合资、做亏、独资”三部曲。西北轴承厂是全国轴承行业一流企业,是铁道部生产铁路轴承的定点厂,在“做大做强”的要求下,2001年西北轴承厂整体与德国依纳公司合资,德方占51%的股权。在德方人员垄断决策权的情况下,德方资金久不到位,也_没有引进什么新技术,合资企业出现困难。连续三年亏损后,德方仅以2850万元全部收购了中方股份(拥有现代化设备技术和进行数字化生产和管理的企业),变成了独资企业。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是全国唯一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企业,1997年与美国约翰迪尔跨国公司合资,到2004年改为外商独资公司,使我国失去了在大型农业机械领域自主发展的平台。上述合资案,不仅没有达到“为国有企业解困、做大做强”的初衷,还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一半以上职工丢了饭碗,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五、掌控中国的制造业是外商企业在华投资的主要目的

制造业特别是机械装备工业,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装备部,是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吸收外资成了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国有企业改制的主要路径,跨国公司趁机加紧并购我国各行各业龙头企业。他们凭借世界“500强”的位势和公关能力,廉价收购我国制造业中骨干企业的优质资产、独有品牌、核心技术和制造能力,企图控制中国的制造业,垄断中国制造业的生产和市场。到2006年底止,外商总共在制造业开办企业187458户,总投资10412亿美元,总注册资本5924亿美元,其中外商出资4681亿美元;这四项各自占外商在华投资相关总量的68.2%、61%、62.6%、和67.3%;在这18.7万户制造业外商企业中,外商占股份79%。28年来,外商对中国制造业的投资占据了其在华直接投资总额的2/3。

据商务部有关人士披露,自2003年允许外商并购国内企业以来,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不断掀起并购内资企业的热潮。2006年批准外商并购国有企业项目1300个,同比增长25%,外国实际投入并购资金14亿美元,同,比增长49%。即外商仅拿出14亿美元就购并了中国1300个企业。据媒体报道,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正在中国掀起一场并购扩张风暴,中国机械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几乎都列入其并购计划中。它宣布,要在中国投资100亿美元建立“既包括生产、采购,也包括物流、营销、金融”的大公司。业内人士说,卡特彼

勒的野心是“整合并吃掉中国整个机械工业”。2004年5月,卡特彼勒仅以174.4万元就取得山东工程机械公可40%的股权。后者具有40多年的历史,年生产5000台工程机械,销售额10亿元,总资产6亿元,在工程机械行业排名第二位。卡特彼勒还表示,这只是一期并购,有权在未来三年内随时收购它的剩余股份。2006年卡特彼勒又试图通过控股投资方式,收购厦门工程机械公司,还谋求并购“三一重工”公司、广西柳州工程机械集团、河北宣化工程机械集团。厦工集团是中国“500强”和中国机械工业“100强”企业,其“厦工”牌装载机的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行首位。业内人士指出,如果这一布局得以实现,特别是并购厦工集团成功,就基本上确立了卡特彼勒公司在中国装载机市场的垄断地位,并将使我国装载机行业几十年积累的竞争能力和自主品牌随之消失。据悉,卡特彼勒公司至今已在中国建立了11个生产基地、2个研发中心和1个培训中心,包括卡特彼勒徐州公司、上海发动机公司、山西铸造公司、天津亚实履带公司等。

再如无锡威孚是国内柴油燃油喷射系统最大的厂商。2004年与德国博世成立合资公司,德方占2/3的股权,此后威孚只能生产低档产品,国家投巨资建立的技术中心被撤销合并,技术人员全部收进合资企业,使威孚失去了核心技术和产品自主开发权。由于博世控制了销售渠道,合资公司将喷油泵的销售单价从7000元提高到13000元。

再如锦西化机是国内著名的化工设备生产基地,其透平机械分厂石化装置的设计、制造和维修能力为国内一流,其最核心部分的透平分厂与德国西门子合资,外方占70%的股权。这一合资案对国内化工装备制造业带来巨大的震动,影响到相关核心企业沈阳鼓风机、陕西鼓风机等集团也和跨国公司商议合资、并购。

六、外商企业在华享受“超国民待遇”

中国自对外开放以来,为了吸引外资就一直对外商投资企业采取优惠政策,使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不利的地位。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文件的规定,我国对外商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在1994年以前,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经营活动免征进出口关税、工商统一税及后来开征的增值税、消费税、投资税等。其中企业所得税,国有企业由55%税率减为1994年的33%,外商企业在享受减免2、5、10年优惠之后,于1994年在开发区改为24%,在特区改为15%(减半后为10%,仍维持特区初建时的税率),在保税区减免一切税收。国有企业的名义税率比外商企业高出5~3倍。据近年来调查,外商企业实际税负为11%(香港为18.5%),内资企业平均实际税负为22%左右,国有企业仍比外商企业高出1倍多。而且内外企业的税基不同,内资企业计税工资定为800~1600元,这是2006年才实施的,2008年3月1日升至2000元。而外商企业没有计税工资概念,可以将员工的工资、奖励及外商吃喝玩乐等一切开支计入成本,此举可减少所得,甚至转移利润,以虚亏实盈来逃避所得税。现开业投产的外商企业近30万家,国税局说,有一半以上外商企业年年报亏损,其中2/3以上是假亏损。中国加入WTO后,为创造平等竞争环境,中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应并轨统一,但遭到外商和某些部门、地方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一拖再拖,直到2007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才决议中外商企业所得税税率同为26%。新的所得税法仍然实行“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政策,即对高新技术产业实行15%的税率,微利的中小企业享受20%的税率;对经济特区内的外商企业和服务业税率降为25%。税法刚通过还没实施,美国政府在4月初提出的2007年贸易报告中,就指责中国这样做“是政府干预的表现”。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指标测算,2006年国有工业资金利润率和资金利税率分别为8.36%和15.78%;外资工业分别为8.17%和12.47%,比国有工业(全部)分别低2.3%和21%(详见表2)。从“三资”企业上报的数据看,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好于外商企业,后者8.17%的资金利润率,比国有企业低了0.19%。但据世界银行2006年对中国120个城市12410家企业调查的结果,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回报率高达22%,比商业性借款年利息17%左右还高,是当今世界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方。这与外商企业自报的资金利润率相差1.69倍,高出13.83个百分点。可见外商在华隐瞒收入和利润之多。2006年外商工业企业6万多家(规模以上),拥有资金(指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之和)65927.55亿元,如果它的赢利率达到22%,那么它的利润总额应为14504亿元(65927.55×0.22),而现在上报的数字仅为5384.06亿元,瞒报了9120亿元的利润。按开发区所得税24%税率测算,偷逃所得税2188亿元。

从每百元产品销售税(指主营业务收入纳税额)看,国有企业每百元业务收入纳税2.58元,外商企业只有0.48元,私营企业也只有0.74元,国有企业纳税比外商企业要高出4.38倍,比私营企业也要高出2.49倍。再看百元产值的纳税额,国有企业为23.11元,外商企业仅为11.11元,私营企业为12.52元;国有企业纳税比外商企业高出1.08倍,也比私营企业高出84.9%。2006年全部国有工业纳税754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税收的52.2%,而规模以上外商企业纳税2839.5亿元(规模以下外商企业按2004年经济普查,总体是亏损的,至少是收不到所得税),占规模以上总税收的19.6%;规模以上私营工业近15万家,只纳税2345.26亿元,仅占全部税收的16.2%。国有企业纳税比外商企业高出4703.5亿元,外商企业纳税额仅为国有企业的37.6%(而不是媒体一些人估算的,国有企业只多纳税500~1000亿元,仅比外商企业高出1.66倍);国有企业占总纳税的比重高出外商企业32.6个百分点。与私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纳税高出,5197.74亿元和2.2倍,私营企业纳税仅为国有企业的3l%,国有企业占税收的比重比私营企业高出36个百分点。另据上海市80年代中期的一项调查,国家与各类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比例,国有企业开始时为6:4,扩权让利后减为4:6;集体企业约为3:7,个体和私营企业为2:8,“三资”企业为1:9。这种优惠外资、私营而苛待国有集体的税收政策,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吴涌汶

猜你喜欢
三资外商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加强农村“三资”管理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广州:农村集体“三资”交易全程上网
关于农村“三资”管理现状及相应对策分析
加强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措施分析
国有企业每5年至少审计1次
谁是冒牌外商
1—7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72170.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