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及其原因透视

2009-05-19 07:16王晓玮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大学生

王晓玮

【摘要】面对目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充分发挥高校学子职业生涯规划的参考系作用是其完善个人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途径。了解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并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探寻其高效落实的优化的方向,将帮助学校更好地建立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体制。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原因透视;完善方向

随着信息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全面快速深入,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的中国社会亟需一大批素质过硬、基础扎实的高素质人才。但伴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逐年激增,高素质人才却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高销低产与供给的失衡,并集中表现为大学生就业难与对大学生能力质疑等方面。

1.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日增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刻不容缓

随着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影响席卷全球,2009年毕业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据《2009年中国社会形式分析与预测》一书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最热门本科专业(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的毕业生半年后失业人数仍达6.7万,占本科总失业人数的32.9%。其中以法学为首的三个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失业的人数在万人以上,分别为14%(法学)、11%(汉语言文字)、1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热门专业失业严重,充分暴露出我国当下专业人才培养比例的失衡。另一方面,200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仍然失业的比例为12.1%,而在找到工作的人群中,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工作的比例为28.6%,其中每一个百分点都代表着约5万大学毕业生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一项针对获得签约的应届毕业大学生的职业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只有37.4%的人对于找到的工作感到满意。以上数据表明,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形势不容乐观,但本应由职业生涯规划指引与完成的高校应届毕业生自我职业素养与核心竞争力养成无法达到社会的需求,高等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高销低产与资源浪费。

引发上述社会问题固然不排除高校不合理扩招与经济形势变化等因素,但面对迫在眉睫的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加强以大学生本位的个性化、有针对的个人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模式,是各高校解决我国目前专业人才紧缺下的国内大学生供给失衡的当务之急。

2.我国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情况之现状分析

在哈佛商学院一项关于“十年后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抽样调查中,100%的调研对象选择在社会上拥有财富、成就和影响力。但是,他们中只有10%的人写下目标并作了规划。10年后,调查小组追踪发现,那10%为自己定下目标、作好规划的人,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是全部受访者的96%。这组数据,对于在校大学生们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如果从来没有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过长远规划,那么很可能等到了30岁,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真正专长和对自己未来的准确定位,从而出现在毕业求职时处处碰壁,或对已有工作不太满足,不得不频繁转行,要花费很大力气和付出很大的机会成本,使自己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近期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确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当然,问题首先来自于职业规划的主体人群---大学生本身。

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在国外己有多年的历史,但在国内尚属起步。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各类组织对人力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对个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生涯结束期和职业生涯开始期,大学生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定位自己,发展自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这一交替时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之路,不仅有助于缩短职业适应期,减少职业试错过程,而且对今后的职业成功及对社会的贡献都有很大帮助;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有利于人尽快成才,而且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面向全国高校提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旨在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和创业。高校相应指导部门应当摆正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的重要意义,树立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观,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培养高校人才服务。

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依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2.1 专业选择的盲目性与短视性导致高校学子择业期许“先天不良”

在目前的升学体制下,绝大多数学生在专业选择时并未对其名称背后的具体内容与就业前景作深入分析,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很少考虑甚至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这种填报志愿时对所选专业以及自身兴趣特长的双重模糊,使不少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心理落差巨大,为如何建立一种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规划理念带来了障碍。近期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调查报告显示,有9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择业困惑,36%的从大一就开始感到困惑。对于择业困惑的原因,53%的大学生认为主要是不明白自己所适合的职业,还有23%的则认为主要是找不到适合自己兴趣的工作。面对择业困惑如何处理,六成人选择调整心态,而认为需要寻找专业职业规划师的却不到5%。各学历的人对职业规划都有所了解,但接受程度都不高,其中本科生接受服务的仅为10.6%。

2.2 对自我认识的模糊导致大学生自我规划成为“空中楼阁”

作为在校大学生,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这是正确评价自我的前提,也是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自我认识包括个人的兴趣与特长、个人的性格与价值观、个人所选定的目标与需求、个人的工作经验、个人的学历与能力、个人的生理情况等在内的七个方面,只有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清楚自己的不足与缺点,才能避免自身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的盲点,才能确立正确的、合理的职业目标。

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很多人进入大学之后放松了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多数学生的大部分活动空间都局限于校园,缺乏对社会就业形式、对人才要求的准确认识,因此相当一部分人在个人认识上以及未来的自我职业发展上是模糊的。如,在问到“您了解您的兴趣吗”时,42.56%的学生回答说“不了解或不确定”;在问到“您了解自己的个性吗”时,59.9%的学生回答说“自我认识”,而29.95%的学生回答说“别人指出”;在问到“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和劣势吗”时,37.83%的学生回答说“不了解”,而29.6%的学生回答说“不确定”。由此可见,在通过高考模式进入大学的学生,由于家庭教育与中学教育的缺失,学生只是专注于个人的学习与成绩,无法正确地认知自我。既然不能全面地了解自我,一定会在大学四年中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较多的障碍;即使有就业指导课的教育,也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症结所在。

2.3 职业规划理念缺位使得大学生职业规划“成效不彰”

目前高校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逐渐开始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渐渐被在校学生所认识并被接受,但在普及面上还是不够广。在问到“您知道有职业生涯规划测评吗”时,46.58%的同学回答说“不知道”;在问到“您是否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时,58.32%的同学回答说“尚未进行,但想进行测评”,8.06%的学生回答说“尚未进行,也不想进行测评”。由此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大学所学专业在未来的就业方面还存在盲目性;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定位还不清晰,还没有了解自己的专业在将来毕业就业时的竞争压力,更没有一个合理、清晰的规划,也没有建立一个明确的职业观,也不能转化为自身的意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在学生心中还存在模糊的状态,也没有普及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更没有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很好的、全面的指导作用。

3.我国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尴尬处境之原因分析与完善思考

虽然各高校纷纷开展职业规划辅导与毕业生就业指导等相关活动,但基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启蒙阶段,导致高校相关指导课程社会实用性不强、学生认可度不高,就业指导沦为求职面试前的“临阵磨刀”,使其本身存在价值大打折扣。经过几年的实践,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达到预期的成效,学生并未通过职业规划获得科学而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的方法,对职业规划的认可度不高,自觉性不够。

3.1 职业生涯规划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许多高校开展了针对毕业生的集中性就业辅导工作。但仅靠毕业前的一次或几次职业辅导讲座以及为学生提供工作信息、求职技艺和适应工作技巧,并不能提高学生职业准备和规划意识,许多重要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品质绝不是短暂的求职技巧指导所能解决的。目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在高校没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来组织,多数高校把就业指导等同职业生涯规划,以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择业技巧为内容,忽视了这些客观环境与学生主观状况之间的联系,使其失却了为在校生自我职业素养培养指明方向与衡量标准的功能,导致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意义模糊,难以将所学与自身情况相结合,认为职业规划的可操作意义不大。

3.2 职业规划辅导设计理念滞后,深入性研究相对空白的现状

纵观各高校职业规划辅导方面的师资配备与教材设置,不难发现,由于缺乏专门针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权威性著述,各高校的相关指导课程多为借鉴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书籍,在理论适用和模式选择上,不能够很好地切合在读大学生的实际,缺乏理论积淀与对职业规划理论与模式间内在联系的深入认识,导致指导水平难以衡量,指导效果成效不彰。对于高校来说,有理论、技能和经验的教师很少,缺乏专业的教材,缺乏高水平的指导人员,教育方式和途径也亟待改变。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既是一项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应建立一套自己的科学体系。因此,如何加强课程建设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高校相关部门,应在新生入校起就开展理论教学和操作指导,并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专业方向,进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向学生灌输职业发展理念。深化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切实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应大学生群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与指导方式,尽快提上高校教育改革的议程。

3.3 疏于为学生营造职业化的整体氛围以及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识形成的对结果的期望的影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最终目的在于增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调动起学生自我实现的积极性,将自我能力养成意识由被动接受向主动自我完善转变。但如今,各高校并没有向同学充分阐释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为同学提供结合自我特征进行自我规划的科学模板与技术、信息支持,也没有充分以学生为本,注重指导,创新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笔者认为,只有使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指导贯穿高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以学生个体为中心为主导,创新形式,调动主体积极性才能实现高等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4.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对社会生活的每个人都显得愈发重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其个人的问题,更是高校的责任,需要国家、社会的共同关注。值得庆幸的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普及与方式改良等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及社会工作者的担忧和重视,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呈现出逐步深入的趋势。树立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观,确立学生自我促进式的培养模式,运用科学模式指引,让职业规划理念贯穿高校学子自我完善之主线,使高校学子借助对自我发展的准确定位,以更科学、更积极的姿态去应对大学生活以及未来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不仅是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更将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同时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宋冬梅.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问题的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0):29-30.

[2]汪凌勇.知识管理:理论研究与时间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4,(4):29-31.

[3]李莉,马剑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归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4):3-6.

[4]蔡荣生,解廷民.法律专业学生求职规划[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5]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美)亚历山德拉•利维特.上大学为了什么:职业规划从校园开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7](英)约翰·米多顿.职业规划[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8]Jeffrey H. Greenhaus(美).Career Management[M].South-Western.2003,19-37.

[9]Richard S.Williams.Career management & career planning[M].H.M.S.O.(London).1981.

[10]William J.Rothwell.Career planning and succession management:developing your organizations talent--for today and tomorrow[M].Westport,CT.2005.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增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思考
浅谈大学职业规划教育的价值、问题及对策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浅析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义及必要性
论用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