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学就业观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2009-05-19 07:16陈炳哲杨艳艳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理论实践

王 锐 刘 锐 陈炳哲 杨艳艳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不仅仅是因为需求岗位相对求职者数量上的不足造成的,有很多的毕业生就业难是因为对自身状况,对就业环境没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对职业的价值取向上过于关注眼前利益,而没有一个对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长远规划,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尤其重要。本文从理论上对科学就业观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并以大学生就业观现状调查为依据,对科学就业观教育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科学就业观;理论;实践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各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日益灵活,新的行业岗位层出不穷,大学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择业选择。同时,高等教育开始普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大幅增长,就业竞争也更加激烈。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就业是机遇也是挑战,找到一份能最大实现个人价值的工作是每个毕业生的期望。对国家来说,大学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使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统一,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

一、科学就业观的内涵

对于科学就业观的探讨,滥觞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4年以后就有文章论述科学发展观在各领域的应用,包括就业工作。但此时对于“科学就业观”这一概念的使用还不固定,没有赋予其特定的内涵,如2004年第11期《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重庆师范大学陈谦撰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人才强国的宏伟战略》,指出科学发展观对人才强国战略具有指导意义。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根本指针,转变人才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科学的就业观……。2006年第9期《黑龙江高教研究》,杨应慧、汪华林的《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培养》一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观中的消极方面,并提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的途径与方法。2006年第7期《生产力研究》中,漆向东撰写《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就业观》一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科学就业观,指出科学就业观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形成的正确认识和对待就业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此,对“科学就业观”的探讨仅仅局限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就业观念,但对于科学就业观到底是什么,基本没有相关研究。2007年6月,首都师范大学在教育部召开的“在就业工作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上公开提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的理念,介绍了科学就业观教育和引导的有关经验,受到大会重视。2008年第1期《思想教育研究》上发表了《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一文,界定了科学就业观的内涵,指出科学就业观是指求职者以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为前提,在客观评价自我,理性认识就业环境的基础上,指导求职者职业发展,并最终实现自身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就业观念。详细阐述了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的原则及路径,对科学就业观的理论做了一个较为深入的探讨。

2008年5月,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开展北京高校大学生科学就业观教育的意见》。意见以权威的形式确定了科学就业观的理念,即科学就业观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根据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自身特点,科学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及发展方向,理性选择就业岗位的就业观念。至此,对于“科学就业观”的内涵已有了一个清楚的界定,为科学、有效地开展科学就业观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二、大学生就业观现状调查

要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就业观教育,首先要摸清大学生就业观现状,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我们用抽样调研的方式对大学生就业观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在调查过程中,问及是否想过今后从事什么职业时,62%的人选择了想过,2%的人选择了没想过,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也会对未来的职业有过简单的设想,但当问及是否了解职业规划,是否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规划时,70%的人选择了有较模糊的规划,8%的人选择了走一步算一步,4%的人不知道什么是职业规划,这些数据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规划模糊不定,很少对自己和外界环境做综合分析,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职业。

在问及求职考虑的因素时,排在前三位的是薪酬(38%)、实现自我价值(22%)和兴趣、爱好(18%),可以看出学生在选择时把薪酬是放在第一位的。在回答期望的月薪时,4%的人选择1500元左右;24%选择2000元左右;30%的人选择2000-3000元;42%的人选择3000元以上;没有人选择1000元以下。大部分本科生的期望月薪在2000元以上。关于就业单位意向,选择民营或私人企业的有16%,中外合资企业的有24%,其余的60%都选择了国家机关、高校等事业单位。关于就业意向地区,2%的人选择了西部地区,94%的人选择了北京,4%的人选择了其他大城市。当问及大学生对目前就业形势的看法时,60%的学生认为形势十分严峻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大部分同学对将来的职业有所考虑,但很少有人进行真正的职业规划,更谈不上树立科学就业观。多数同学只关心现实利益,对薪酬、工作地区、工作单位的性质感兴趣,而且往往理想跟现实差距比较大,不太考虑人职匹配、社会价值和个人的长远发展。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结构性失业率高的症结所在。

三、科学就业观实践路径探索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一方面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在对就业的选择上进行正确的定位,能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制定职业规划,增强择业的技巧和能力,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一)科学就业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科学就业观的形成是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为前提的。进行“三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这就使得科学就业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成为可能。从队伍上讲,除了任课教师外,高校担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的主要是学生工作队伍,包括各院系的党委副书记以及学生工作干部,他们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基层从事就业工作的也是这些人,有的院校有专职院系就业工作人员,有的院校是学生工作人员兼职就业工作,都统一归党委副书记领导,因此队伍上是一致的,只是具体分工略有不同。

1.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培训

把科学就业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际上是把学生工作重新进行了整合,不仅没有增添学生工作的负担,而且使学生工作更有成效。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实际上都是院系党委副书记领导下的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结合可以焕发出新的活力,找到新的着力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可以通过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检验。就业教育相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新提出的任务。因为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不是问题,但随着高校扩招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才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方面。大学生就业教育队伍相对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对全体学生工作干部进行就业专业化培训,使他们都参与到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引导教育中来,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就业教育,形成全员就业的有力局面。

2.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就业观教育有机结合

大学生在就业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如何适应社会需要、如何发挥个人最大价值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定位问题。现在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有:只愿意留在大都市,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和基层;只愿意去传统的国有大企业、大机关、事业单位,不愿意去中小民营企业;只想找待遇优厚、工作环境好的职业,不愿屈就条件相对较差的岗位。这也是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认清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准确定位自身,树立起科学就业观,最终成功就业。

(二)科学就业观教育的全员化、全程化

要落实好“一把手”工程,完善“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校内就业工作体系。校内各院系也要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健全校、院系两级就业工作领导体制,明确责任和职能,把就业工作摆在学校各项工作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要注重整合校内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强大合力。要发动各科专业教师的作用。虽然从工作体制上,专业教师没有明确的职责,但在就业工作中他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些教师均是在某一学科领域有所建树的专家,在学生中有很大的影响力,由他们通过专业的角度对职业规划进行科学分析,对学生有较强的说服力,促进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全面的过程,应当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从招生、教学到就业的学校各教学单位、各职能部门应该协调一致,及时沟通,真正做到全员关注就业。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建立了“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专职就业人员/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负责人/教师—就业委员—学生”组成的“六级联动”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提供了六级人员联合的教育机制,将就业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将就业指导真正融入人才培养之中,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

毕业生就业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环节,此时进行就业教育难免有些为时已晚,科学就业观教育指导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对于新生,进行新生就业教育,初步建立职业生涯发展意识;对于大二、大三以及研二的学生,广泛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并帮助他们有针对性地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对于毕业生,开展就业实务必修讲座,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三)建构全面的科学就业观教育体系

1.课程建设是开展科学就业观教育的主要渠道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26号)“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并明确提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把课堂教学作为开展就业观教育的主渠道,扩大就业指导课程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就业指导课程质量,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开始关注就业、思考就业、积极主动地投入就业准备中,并且从理论、方法和实践上为学生提供信息和机会,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就业活动是丰富就业观教育的重要形式

丰富多彩的就业活动是开展就业指导的有效阵地。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设计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活动,引起学生关注、参与,实现了寓教于乐。如北京某高校,每年开展就业指导月活动,为学生精心打造多个特色牌活动,如:模拟招聘大赛、就业系列讲座、职场沙龙、现场咨询等实用性非常强的内容。这些内容使毕业生面临真实的求职时会更加从容,更好地发挥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赢得求职的机会。对毕业生来说,以指导月为契机,全面启动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引导全体毕业生尽快进入求职状态,为就业做好充足准备。对非毕业生来说,在低年级学生中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使低年级学生及早建立人生规划意识,明确发展方向,有目的的学习、补充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分层、分类、有针对性的活动最终促成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形成。

3.个性化就业咨询和服务是完善就业观教育的重要保障

个性化的咨询和细致入微的服务是就业工作的有力保障。面向学生开展个性化服务。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分析需要个性化。要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就业需求、存在问题、个性特长等状况。二是对学生的服务指导做到分类指导与分层指导相结合。分类指导即对于不同生源条件、能力条件、学历条件的毕业生给与有针对性的讲座、指导和教育。分层指导即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理解力以及就业与择业中面临的困难层次不同,采用工作坊、沙龙、训练营、朋辈辅导等不同方式,提出就业策略建议。三是确定固定时间,专门为学生提供预约咨询。一对一个性化服务虽然加大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却能够最大限度地迅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个别辅导要以学生为本,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需求、心态等等因素,将就业辅导贯穿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始终,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1]张文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问题的探究.思想教育研究,2008(1).

[2]孙秀华.大学生就业指导理念和实践模式之思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

猜你喜欢
理论实践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理论与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