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夏伯阳”

2009-05-21 10:09黄立忠
文史春秋 2009年4期
关键词:戴季陶冀东

黄立忠 张 仁

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智勇双全、顽强威武的主人公李向阳,《剑吼长城东》中令日寇丧胆、威震关内外的主人公鲍真,这两个生动鲜活的形象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但极少人知晓这两位英雄的原型都源于同一人——被誉为“中国的夏伯阳”的抗日名将、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冀东八路军第十三团(济南军区一三八师四一二团的前身)团长包森。

包森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三合乡义龙赵家村一户农民家庭,原名赵宝森,又名赵寒,小名亥娃。包森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个根据地中,连接华北与东北的冀东根据地的主要缔造者。智擒日本裕仁天皇的表弟赤本大佐,则令包森更具传奇色彩,他也因此成为日本天皇钦点的“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中国将领。

砸毁国民党县党部牌匾

包森的高祖曾做过河南省某地的县令,本来家道殷实,但到了父亲一辈,已败落了。不过,包森小时候还是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尤其酷爱读书。

“包森个子不高,比较瘦,脸黑,性子暴。”老家蒲城县的乡亲们这样描述着70年前的英雄。在很多村民看来,包森有点“蒲城愣娃”的性格——自己认定的事就做到底,而且特别顽强。

小学毕业后,包森来到三原中学就读。16岁时,听到李大钊遇难,他愤然在学校召开的追悼会上发言,谴责北洋政府的恶行,由于过于激动,以至于泣不成声。“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包森怀着一腔热血,带领学友到关中各地进行救亡宣传。一天,他们来到泾阳县演讲,却遭到国民党县党部的横加阻挠。在交涉无果的情况下,包森一怒之下砸了县党部的牌匾。

此事引起了强烈反响。回到三原中学后,学校怕引火烧身,以“触犯校规”与“不可救药”为由将为首的包森开除。但包森认为尽忠报国,人人有责,并不服学校的开除决定。对学校个别反动教员的鼓噪,他愤然追打,最后竟被军警押出了校门。

率领同学追打戴季陶

“包森出去从没有怯火过谁,胆大得很!”包森在三原搞革命的时候,都是晚上出去,“手上拎个笼子,身上揣把镰刀,一跑就是十里八里。”乡亲们如是说。

1932年4月下旬,国民党要员戴季陶到西安视察教育,主政陕西的省主席杨虎城听说戴季陶要在学生集会上演讲,担心会出乱子,但戴不听,坚持要演讲。

当戴季陶准时出现在民乐园上千人的学生集会上,向学生鼓吹当时国民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宣扬“攘外必先安内”的曲线救国路线时,并没想到刚说了几分钟,便引来学生的一片诘难。面对渐趋失控的局面,戴季陶支吾半天,也无法稳定场面,无奈只好草草收场。“打倒狗委员戴季陶!”“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见戴要走,包森冲到前面高呼口号,全场学生一齐响应。戴季陶始料未及,惊慌失措,立即躲进了后台。包森怕他逃走,和同学们用石块、砖头、木棒追打,并指挥学生包围了民乐园的各处出口。此时,陕西省教育厅厅长李百令出来劝阻学生,也被打伤。戴季陶最终还是仓皇跑掉。

智擒日本天皇的表弟

1938年下半年,包森到达河北,最初担任平西房(山)、涞(水)、涿(县)联合县县长,之后便率领40多名八路军战士挺进冀东,开辟燕山根据地。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他用起了“包森”这个化名。

由于有过游击队的军事经验,一到冀东,包森便发挥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当年6月,他在兴隆县上下苇塘村遇敌,仅激战了20分钟,便占据制高点,随后杀入县城,赢得了“兴隆大捷”。

1939年4月,日本宪兵大佐赤本坐镇遵化,妄想“擒贼先擒王”,通过活捉包森来瓦解冀东抗日活动。包森得知后,决定将计就计,先派了战士王振西乔装俘虏,将包森就在盘山孟子院的“消息”透露给了赤本。赤本听后大为惊喜,为避免走漏风声,竟只带了一名翻译和卧底的王振西来孟子院抓包森。结果,没抓到包森,赤本本人却被八路军来了个“瓮中捉鳖”。

由于赤本是日本天皇的表弟,他的被俘震惊了东京。为了营救赤本,著名女特务川岛芳子还专门派飞机撒传单游说八路军,许以“优厚条件”交换赤本,但这时的赤本早已被处决于长城脚下。

“蒲城愣娃”特别能打仗

包森善于摸索战法,尤其懂得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实战中,他经常采用奇袭、奔袭、分散、集中等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打击敌人。由他率领的第十三团,仅短短几个月,便先后粉碎了日寇五次大规模“扫荡”和数十次的“清乡”。从此,包森的名字如雷贯耳,老百姓亲切地称他“老包”、“包司令”。

1941年7月,冀东日军调走,改由4万多治安军建立“模范治安区”。包森率军相继取得双城子攻坚战的胜利和果河沿大捷。其中果河沿大捷以7个连的兵力对付敌人1个团(即玉田治安军第四团),全歼敌人千余名。由于接连两个伪团长因军旗被包森部队夺去而被日军指挥官枪毙,以至于伪军出门连军旗都不敢带了。连日本侵华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也哀叹“到冀东如入苦海”。

当时,除了东北的抗联,就数冀东的斗争最为艰险。但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坚韧顽强的“蒲城愣娃”包森还是在冀东扎下了根,打出了抗日的一片天地。

被誉为“中国的夏伯阳”

虽然是指挥官,但与日伪军短兵相接时,包森从来都是身先士卒,很多次甚至死里逃生。但身经百战的包森最终还是倒在了抗日的最前线。1942年2月17日,他率领的部队在遵化境内与日伪一部遭遇,当他上北山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时,不幸胸部中弹。实施射击的是一名潜伏多日的日军狙击手。当警卫员背着包森行至战场东侧小山时,这位威震敌胆的抗日民族英雄,已经停止了呼吸,时年31岁。

由于包森在冀东军民中享有很高威信,为避免影响部队和群众的情绪,组织决定对他的牺牲暂时保密,安排他的警卫员和包森的战马住在一个较远的山洞40多天,以制造假象。

过后,延安《解放日报》头版专门发表社论悼念他,说“他的赫赫战功和英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民的记忆中”,叶剑英则称他是“中国的夏伯阳”——夏伯阳是前苏联国内战争时期传奇式的英雄人物。

日本媒体也以《包森司令长官战死》为题报道了他牺牲的消息,言语中流露出敬重之意。

15年后,英雄的遗体转移到了河北省石家庄市烈士陵园。

猜你喜欢
戴季陶冀东
冀东地区野生大豆幼苗期耐盐碱特性鉴定
冀东麻地岩体铷等稀有金属元素赋存特征
国民党右派 戴季陶的“红”黑人生
戴季陶:“姐姐”的话儿记心上
戴季陶:“姐姐”的话儿记心上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戴季陶的戒酒戒指
戴季陶酗酒险送命
冀东地区草塘坨航磁异常的查证效果
1926年1月13日戴季陶被“禁止三年不得作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