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重视美育

2009-05-25 09:59杜文超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09年4期
关键词:欣赏美育课堂教学

杜文超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让美育融于教学,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能够感受美和表达美。

【关键词】课堂教学;美育;欣赏

The language teaching want to value the United States to teach

Du Wen-cao

【Abstract】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the teaching, full exertive the United States teach of function, let the United States teach to melt at the teaching, make student at appreciate the United States of in the meantime can feeli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expression the United States.

【Key words】Classroom teaching;The United States teach;Appreciate

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认为,美育“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学校中的美育,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大课题,因为学校是实施美育的基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课,是发挥情感教育的主阵地,是陶冶情感的重要学科。语文学科中具有许多美育因素,诸如自然美、建筑美、人性美、艺术美等。这些美育因素在语文教学中俯拾皆是。有效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让美育融于教学,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感受美和表达美,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1. 引导学生欣赏美

所谓欣赏,就是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语文课文中大自然的优美景色、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都是美的享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

1.1 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美。文学作品中不乏描写自然景物的佳作,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欣赏。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图,把春天优美的景色深深地烙在学生的脑海中。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苏轼《前赤壁赋》描绘了一幅清妙空灵的秋江月夜图,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月光水色,一叶扁舟仿佛飘荡在天际,那飘逸如仙的意境,让学生身心受到净化,思绪已随作者羽化而登仙了。这种美的境界,怎能不让人陶醉?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去感受这种神圣的自然之美。

1.2 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美。好的文学作品无不是文字与艺术的高度统一。朱自清的《春》中,“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睛”,“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话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作者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各种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一副优美的春景图。《孔雀东南飞》中作者调动各种手段,精雕细琢。如刘兰芝被驱逐,临行细细打扮,“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质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若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简直就是一幅精工描绘的古代仕女图。这种描写反映了刘兰芝自尊自爱的坚韧品质。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文学作品中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之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1.3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美进行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文本中的美进行想象与联想,使之受到美的教育。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首句是写实,阳光照耀下的湖面色彩跃然纸上。次句的雨中山色虽然也可置于眉睫前,但那空蒙中隐藏的无尽神秘已有虚的成分,留有想象的余地。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你可以想象西湖在任何一种情况下的美丽姿态。《陌上桑》中对罗敷的描写、夸赞,从环境、器物、服饰,铺陈描写了众人为罗敷的容貌所倾倒的神态,却没有直接描写她的容貌,可我们却能想象到罗敷那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般的美貌。这就是给读者留有思索想象的空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罗敷形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文字的阅读中想象美丽的自然景色,想象丰满的人物形象,想象深邃的意境物象,在这美的想象中受到美的教育。

2. 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美

所谓感受美,就是培养学生对于艺术和现实中的美好事物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学生对作品中优美的词语,诗一般的意境,素淡朦胧的景物之美都易感受到,但对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美的感知能力就比较迟钝,所以就得强化人性美的陶育。

2.1 引导学生从人物性格中辨别美。感受美的前提是辨别美,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他来说不是对象”。如果学生没有辨别美的能力,感受美也就无从谈起。语文课本收录的大多是古今中外的佳作,那动人的画面,鲜明的感情,精辟的言辞,个性化的人物等,使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的艺术价值,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分析人物性格,体会其内心情感,辨别真正的美。如《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作为文章中的线索人物。他的思想感情变化贯穿全文,从厌学、逃学、怕老师到爱老师、爱法语、爱祖国,是一种理性认识的深入,是感情的升华,他是一个不太懂事的但心地善良的小学生,因此,他是可爱的。而韩麦尔先生,是全文的主人公,深怀爱国情感却承受着国土沦陷的煎熬,文章运用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爱国者的形象,这形象是高大的,美好的,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学生在分析人物的过程中,也很自然地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

2.2 引导学生从人物性格中感受美。美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这种自我教育能否发生,是否有效,都取决于学生是否产生情感的共鸣。美感不能强加于人,却可以引导。引导学生产生美感是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工作的重点。高尔基《海燕》中 “海燕”身上无畏无惧的精神;矛盾的《白杨礼赞》中“白杨树”那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等,无不给我们美的震撼。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文学艺术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美感和审美

能力,使他们的心灵得到陶冶,情操得到滋润和培养。

3. 培养学生表达美的能力

表达美就是对美的感受与认识的实践,是审美情操的深化与体现。教师在学生欣赏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来表达美。

3.1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句名言:“美是生活,美是生活的教科书。”我们学生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美:“您好”、“谢谢”、“再见”、“请”等的语言美;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的行为美;干净、整洁、绿化了的环境美;诚实热情、遵纪守法、开拓进取、乐于助人的心灵美,都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时时处处去发现,去感受,去体验,去实践。

3.2 引导学生表达美。教师要鼓励学生用笔把自己认为美的东西画出来,写下来;用嘴,表达出来。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说、多练,让他们把自己对美的体验通过合适的、最恰当的途径表达出来。如我在讲完《海燕》这篇课文后,让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海燕。让学生通过手中彩笔将“海燕”无畏无惧形象的描绘出来,培养学生表达美的能力,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同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让美育融于教学,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能够感受美和表达美。如果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范围,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对学生实施美育,让受教育者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处于美感的激情状态,并把美育融入整个教育活动之中,使他们不断地得到美感的陶冶,养成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收稿日期:2009-04-14

猜你喜欢
欣赏美育课堂教学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美育教师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