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与学中求创新

2009-05-25 09:59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09年4期

罗 洁

【摘要】新的教改方向衍生着新的语文教育观。教师要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法加工,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见解和才华。

【关键词】探索新的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推行素质教育,提高人的素质,根本任务是教会学习和激励创新。在语文教学民主化思潮的倡导下,以学习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在如何处理好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基本要素的组合关系,使课堂教学进入低耗高效的理想境界,是优化“注、提”实验教学过程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1. 灵活运用教材,选择好入门的突破点

1.1 深入钻研教材

教师要领会大纲精神,了解本课内容在单元,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把握教材编排意图和新知识的生长点。“注、提”实验教学实践,“注”即注音识字、“提”即提前读写,教师要探明吃透。

1.2 科学运用教材

新的教改方向衍生着新的语文教育观。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的和学习实际,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度,审视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法加工,而不是原原本本地将教材内容直接呈现出来,做好教材的充实和变通,化聚知识,分散难点,选择最佳角度,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见解和才华。我教学中发现,有90%的儿童入学之初急切地想识字读书,而不是想学习汉语拼音。原因是家庭教育中,家长教会他们会读会写的是部分声母和韵母,只会拼读,不会直呼;同时,儿童生活接触的是大量汉字,就连他们口中的儿歌和古诗,也只会说不会写。他们在想,像大人们一样会读会写文字该多好呀!于是我就经常跟他们讲一些谜语、儿歌、童话,当兴趣正浓的时候,就告诉他们课本里就有你喜欢的东西,只要学好汉语拼音,就可以阅语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就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可是在拼音教学中,会遇到发音不准或者书写错误的问题,我就想法设法帮助他们。例如用吹塑纸剪成半圆和长竖,做成移动式教具,在移动和番转的过程中,有助于区分b、d、p、q 这四个声音;又如s和sh时,就编成歌诀: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要想说对四舌头碰牙齿;要想说对十,舌头别伸直。不觉中学生学会了s和sh的发音方法,把s和sh的发音区分开来;再如,学完声母和后鼻韵母想拼的音节后,编成“正月新春舞龙灯(deng),二月郊外放风筝(zheng),四月牡丹花正红(hong),六月荷花满池塘(tang)”。学生在反复

诵读中,锻炼语言,巩固了章节。

2. 凭借阅读课文、主动探索新的知识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潜能的人,他们的头脑不只是一个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需要用激情点燃的火把。只有激活主体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才能逐渐形成主体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浪花》一课,一年级的学生对浪花很少注意,而且又不常见,针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胚体情境,我就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一走进教室,我手拿一束鲜花让学生观察。

播放沙滩涨潮时情景图,学生兴致高昂地观察。

谁愿意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举手如林。

拿两个铁球磨擦、碰撞、划火柴,让学生说出分别看到了什么?

随机板书:“浪花”教读。

“浪花”是水与水撞击产生的像花一样的东西。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要问的吗?有什么要说的吗?”

学生初步提出疑问,也有了想读书的欲望,教师提出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的读书要求,标出自然段。

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学习中解决了疑难之后,又分自然段朗读,关注个读质量,复述课文。

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连词成句读得通顺流利,说说自己的感受。

大屏幕显示,沙滩涨潮时,沙滩上留下贝壳、小虾和“我”光着小脚丫欢快地跳着,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只要带着自己的感情。

这样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读一次课文都要有新的具体要求,通过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想像,让学生很自然地把自己当作课文中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体验生活。

3.要善于用好悬念,激励学生 ,提出更新更深层次的问题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归根结底是学生的活动。实施以学定教案 的教学策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解决和重点段落的深入阅读结合起来,体会文中描述对象的悲与喜。例如《浪花》一课,可以抓住“‘我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让学生用质疑的语气读出来,然后探索:是什么原因让‘我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学生的自读自悟不是单一语言训练,或者对课本的浅层次的理解,而是需要教师进行深层次的点拨。当学生产生新的悬念进行新的探索时,便鼓励学生看谁还能理出更新的问题。

“为什么我的小篮子都装不下啦?”

——“因为她给我捧来了雪白的贝壳和青青的小虾。”

“装不下怎么办呢?”

——“想办法要动脑筋,不然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带不走,为此而感到遗憾。”

“小浪花为什么像一群淘气的娃娃呢?”……

这样,对教材大胆质疑,主动评价,阐述异议,反复读文,主动领悟,使学生对教材理解更加深入,调动了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的积极性,自读、自疑、自悟的能力不断提高,也促进了学生思想品德、兴趣习惯、意志品格的主动发展。教书肓人,收效十分明显。

收稿日期:2009-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