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赏识融入数学教学

2009-05-25 09:59孙贺丽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09年4期
关键词:冠军数学课堂教学

孙贺丽

一件事情能不能取得成功跟一个人的自信心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们从小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如何让孩子们培养自信心呢?我认为,赏识教育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办法。孩子们最渴望得到大人们的赞扬和认可,有了赞扬和认可才能让他们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如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到自信与活力、体验到“我能行”的感觉,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几点看法:

1. 用赏识开启学生的心扉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学中也不是缺少好信息,而是缺少发现好信息的心灵。我班有个学生,非常顽皮,课堂上总是不大安份,不时在老师讲课时插上几句,喜欢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并经常在老师提问题时抢先答题。因此没少遭老师们的白眼,老师们总是看他不顺眼,对他在课堂上的表现不是大声呵责就是冷嘲热讽,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而我却对他非常赏识,并不时夸他脑子灵活,有机会就让他回答问题,总是有让人出乎意料的答案,当然,他对这个顽皮学生的缺点也不是一味的放纵,而做了适当的引导。偏见给了他内心的打击和恐惧,使他的其他学科学习进入恶性循环,兴趣锐减。而 赏识给了他信心和动力,使他的数学学习进入了良性循环,因此成绩名列前茅。

2. 用赏识震动学生的心灵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痛苦,而忽略了学习的快乐。其意在劝导学生勤奋刻苦地学习,但也容易使学生的情感闸门关闭,让学生找不到学习轻松有趣的感觉。有这样一种情况,当学生喜欢哪一位老师时,那老师所教的课就学得好,学生不喜欢哪一位老师时,那一位老师所教的课就学得不好。这实际上是情感在起作用,如果学习时调动了大脑的兴奋神经,大脑就会产生一种愉悦的情绪,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由于老师的赏识,师生之间仿佛架起了一座沟通之桥,把师生的情感联结在一起。老师不是在传授知识,而是把知识轻松地“流动”给学生,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吸收,这样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效果就会非常好。由此可见,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3. 用赏识敲开学生的心梦 学生都有好活动的天性,但在教学情景中的学生活动应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性的行动,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的活动,学生就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或导致老师的“博学”压抑学生天性的发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有必要把学生引入良性的竞争意识。在教学中,我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发言踊跃,发言积极性高。然后评出日冠军、周冠军、月冠军、学期冠军。在舒展每个人天性的同时,又培养团体精神。对于缺乏竞争心理的学生,实行轮换“助教”制。让大家有比较,有竞争。激发学生的潜力,提升学生的抱负,打破自身的局限性。课堂,最好的“老师”就是学生本身,因此,课堂上老师有时故意向学生“请教”,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迅速把学生的思维调动到最活跃的状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教”了老师之后有了成功的愉悦。对整节课的把握,老师就是不断地设问,通过问题来让学生开动脑筋,并跟上老师的思维,老师的作用是控制课堂的气氛,把握问题的方向,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来做。提倡学生采取科学的态度进行争论,对每个学生的发言,都给予正面的鼓励。即使是错误的答案,也不采取全盘否定的办法,尽量找出其闪光点。

4. 用赏识走进学生的心田 赏识教育的灵魂就是沟通。适当地转换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让老师成为学生,学生成为老师。我班有个学生,其它学科成绩都非常优秀,唯有数学成绩落后。通过交谈,我了解到该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由于种种原因,对数学课失去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给她讲大道理,而是用笔与他交谈,使他逐渐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我还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找一些数学兴趣题给她做,使她有一种成就感。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她的成绩提高很快,在最近的一次的数学考试中考了85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实践着,理解赏识激励学生,就是说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过程中,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想、捕捉、分析,把握学生的内心需求。老师应理解尊重和鼓励学生强烈的再现欲,和敢于突破创新的精神,把握学生的渴望成功的内心需求。当差生高高地举起手时,教师应该把握他们渴望关爱、关注的心理,用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今天,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学生的自信,已是必不可少。赏识教育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服“良药”。

收稿日期:2009-03-19

猜你喜欢
冠军数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郁闷的冠军
没有冠军的赛跑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