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文化意味的达成策略

2009-05-25 09:59陈乐科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09年4期
关键词:数学文化

陈乐科

【摘要】数学是一种文化,但在当前的数学课堂,原本属于文化范畴的数学,如今正渐渐丧失了它的文化意味,“让数学变得文化些,还数学以文化之本来面目”,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亟待关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就小学生数学学习中遭遇的现实问题引发思考,从数学课文化意味的达成策略来阐述作为数学课应有价值追求的数学文化,以期有效重构数学课堂文化。

【关键词】数学文化;文化意味;达成策略

新课程以来,数学教育无疑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洗礼,虽然短暂,我们却已深刻体会到了一种如“思潮”般的动荡。在数学教育这“繁荣”的背后,却只见其显平面化,虽“显赫”然而实质上却更加边缘化了,因为它远离了作为数学本身的博大精深和文明智慧,它越来越失却了数学本身的文化意味及价值追求……我们目睹着种种教学作为“误”入极端;我们亲闻呼唤数学传统回归的声音;我们追求着“数学化”和“生活化”走向平衡的课堂;我们更期待着以文化润泽的数学课堂。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课文化意味的达成策略。

数学课如何体现出文化意味?首先要对数学课堂要有新的理解,要调适好自己数学观、数学文化观、数学价值观,要明晰自己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对于数学课堂,在时间上,不仅指狭义的课堂有限时间,还包括课堂教学之前的准备和课后延续、拓展阶段;在空间上,不仅要考虑孩子的现在,还要为其将来负责;在内容上,不仅只是数学史实及背景故事,更要关注数学概念定义、法则规定、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方面面的数学文化教育价值。由此,上出数学课的文化意味就在于选择什么样的数学课程内容、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式实施等表现出其特性。

1. 系统综合:让数学课强化文化意蕴

数学教学实践中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统整,强化数学的文化意蕴,有助于学生理解种种学科知识所拥有的关联性,也有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现文化的情境性,实现文化的创造性,数学课也就招越了数学的“一般性实用目标”,走向了文化意味的境界。

如将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系统综合成《走进圆的世界》单元。课时内容的重组有助于学生在新的版块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发现和归纳。在单元内部可以重组,在学科之间可以进行系统整合和处理,这一切将为学生提供一种可能与之有效对话的平台。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我们正是通过综合,使时间、空间上有了保证,借助于音乐、美术、多媒体等手段“解释自然中的圆”和“欣赏人文中的圆”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层层铺染、不断推进,努力使圆所具有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的习惯思维定势。。使数学课充满浓浓的文化味,强化了数学的文化意蕴。

2. 找准切入:让数学课直抵文化内核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涵盖概念定义、法则规定、思想方法、及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怎样从这些看似静态的数学知识背后挖掘出“活力十足”数学文化教育价值,就需要找准切入,使其直抵数学文化内核。如作为《圆的周长》这一具有数学文化历史的一课,教学中,学生用多种材料、方式探究圆的周长这一体验过程,这所以得到学生的欢迎的广泛参与,正是找准了文化切入点,使其具有极强的数学文化意味。

3. 文化关怀:让数学课走向文化创造

作为数学文化源头的西方数学及其哲学史上历来有这么种说法:“上帝是按照数学原则创造这个世界的”。如今,与其说数学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毋宁说她是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的再造,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可以让学生创造轴对称图形。又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时候,在更多的时候是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由此学生自创命名为“加法结交律”。这不正可谓是一种创造,一种数学式的思考吗?使得数学课成为一个审美的课堂、一个情趣的课堂、一个智慧的课堂,体验数学发展过程的多元化和数学思考的多样性,实现了现实价值的引领。它启示我们:让学生亲近文化,还要根据教材资源、学生认识水平,找准数学文化切入口。选择好文化核心要素,才能有效唤起学生兴趣,发挥数学课程内容引领作用,将学生有效领入宏阔的文化殿堂。

4. 多元互动:让数学课洋溢文化氛围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含着灿烂的数学文化,出现过刘微、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以及《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一些数学史实,比如:七巧板、圆周率、勾股定理等史料的介绍,在数学板报、数学小报、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另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用数学的眼睛看世界,关注、感受周围的变化。撰写数学日记,记录数学学习、生活经历中的点点滴滴。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 郑毓信,数学文化学,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2] (美)M,克莱因著,张祖贵译,《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3] (美)M,克莱因著,刘志勇译,《数学与知识的探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4] 郑毓信,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5] 陈士文,小学:数学教育,数学文化,《江苏教育》,2006年第一期

收稿日期:2009-03-27

猜你喜欢
数学文化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数学文化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贯穿高职微积分有效教学的必由之路
中职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途径探析
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关于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思考
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如何构建有文化的数学课堂教学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