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09-05-25 09:59牟晓荣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09年4期
关键词:想象力创设情境

牟晓荣

著名美籍学者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有待于加强,而且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21世纪最具有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1. 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我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培养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

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

2. 注重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2.1 一题多解时,注重交流学习。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2.2 突破难点时,注重动手、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我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

3. 注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探索

新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它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方式,从数学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参与性、创新性。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包括:强调师生共同构建学习内容;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强调在活动中探索研究,围绕主题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地位。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直接的、有效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供自由遨游的空间。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传统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研究表明: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从教学中,我体会到:教师首先要有创造精神,应将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使课堂上处处闪烁创造的火花。

总之,教师要通过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共同研讨,交流;教师要鼓励,重视学生的创新,对求新求异的学生大加赞赏,对于不成功的思路,也应充分肯定、鼓励,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被激发,学生的创新才成为一种可能。

收稿日期:2009-03-03

猜你喜欢
想象力创设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想象力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6月,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知识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