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的课堂需要“插嘴”生

2009-05-25 09:59刁自珍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09年4期
关键词:鲇鱼沙丁鱼棺材

刁自珍

古往今来,课堂是由教师主宰的,学生只能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教师讲到哪里就听到哪里,不可越雷池半步。后来“放宽政策”,学生随教师所问,举手获准后可以发言。若偶有学生不举手就发言,就会被定为乱“插嘴”,有违课堂纪律。轻则挨批,重则受罚。我认为这种一概而论地斥“插嘴”为异端的做法是欠妥的。

记得我讲《囚歌》这首诗,讲到“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这一句时,话没说完,晶晶同学就插嘴问“什么是活棺材?”我先一愣,这正是我接下去要问的问题,他既然提出来了,我便接过来问:“这正是我要问的问题,你能回答吗?”他摇了摇头,认真地和同学们一起思考,忽然一生插嘴叫道:“叶挺当时在坐牢,活棺材是不是指这牢房?”同学们经他一提醒,便纷纷举手,……这个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像刚才这两位同学的插嘴,不正是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吗?

课堂上学生的“插嘴”,除少数胡说,有意捣乱外,多数总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情不白禁的主动发言。教师应善待这种“插嘴”。我认为能多几个这样的插嘴,课堂气氛将会因之而活跃起来。

有这样一则故事:过去挪威人出海搏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鱼死满舱,而死鱼卖价大跌。一些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一个方法:在鱼舱里放进几条鲇鱼,鲇鱼生性好动,四处乱游,而大量的沙丁鱼因见到几个“异己分子”,便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增强了机体的活动量,因而死亡率降低,渔民的受益也就高了。其后把这种利用鲇鱼以增大沙丁鱼活动频率、激发其活力、延长保活期的现象,称之为“鲇鱼效应”。若把只知道听老师讲课,“墨守陈规”的学生比作沙丁鱼,课堂气氛显得死气沉沉,而这个“船舱”中放进几条生气勃勃的“鲇鱼”,便能打破沉闷,增强活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便会提高。这几个会“插嘴”的同学不正是那几条“鲇鱼”吗?

为此,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老看法,认为学生课堂上坐得端端正正,只会定定神神地听老师讲课,才是最好的学生,这样的班级才是守规矩的好集体。事实上这样的鸦雀无声、平静无波的课堂无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动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教师要特别善待课堂上学生的“插嘴”。因为插嘴的学生,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全身心投入,积极思维,主动要求自觉学习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比那些脑子里也许还在想着如何坐好才能受到老师表扬,张着嘴等老师“喂知识”,甚至于“身在曹营心在汉”,想着室外事的学生要好得多。

因此教师要更新观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保护这种“插嘴”,缩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使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使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的这种“插嘴”受到批评或指责,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能会使他们以后连回答问题的勇气都没有了。因此,我们要区别对待课堂上学生的“插嘴”。

收稿日期:2008-12-19

猜你喜欢
鲇鱼沙丁鱼棺材
沙丁鱼
是棺材,也是艺术品
鲇鱼捕老鼠
“官财”的故事
轻视的代价
大鱼吃小鱼
货比货
鲇鱼钓老鼠
Passage Six
鱼钓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