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2009-05-25 09:59刘雪利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09年4期
关键词:写作文作文语文

刘雪利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它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从而使语文成为枯燥无味的教科书。尤其在小学阶段中单方面强调语法与字词的传统做法,使学生体会不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从而成为一门不太受欢迎的学科。

笔者曾从事过语文教学,针对这一问题,想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大家商榷。

1. 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二者不可偏废 字词、语法的功夫是基本功,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写作能力、欣赏能力、演说能力根本无从谈起。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对字词语法已极为重视,夯实了语言基础,为更深层次的教学做好了充分准备,这方面的成绩是不容疑议的。但是在语文是交际工具被过分强调时,这一教学弊端就暴露出来了。

语文教学的任务,一是教会学生如何说话、写作,二是教导学生如何做人,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有代表意义的经典作品,是难得的教育材料,里面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这些课文的讲述中,教师应该引导孩子积极参与讨论,让他们通过比较、争论得出令自己信服的结论。比如,通过讲述小动物的课文,让学生联系自家豢养的动物,体会人与动物之间建立起的纯真的情感,再通过介绍当今社会一些人乱捕乱杀动物的事例,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周围环境的意识。

2. 注意学生个性的发挥,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能力,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体制过分强调了学生的共性东西的培养,而忽略甚至部分扼杀了孩子的个性,所以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往往只知道循规蹈矩,而不知道如何打开新局面,远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所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就应该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引导孩子在富有特色的人生轨迹上健康成长。

小孩子的天空是色彩缤纷的,充满了各种奇妙的幻想,我们应该大胆鼓励学生去联想、想像,不要在孩子提出“马是蓝色的”就简单地予以否定与嘲笑。现在的很多现实当初都是荒诞可会的想象,学生的一些新鲜想法我们应予以热情的鼓励与表扬,允许他们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长此以往,学生的新观点、新想法也就多起来了,创新意识也就会不自觉地得到加强。

3. 让作文成为创新能力培养的又一途径 传统的作文方式都给学生规定了套路,分几段,如何开头结尾都有章可循,旁边又有所谓范文可以借鉴,学生也就坐享其成,往框架里添几句套话,一篇作文就算完成了。写作文整修就像编作文,简直苦不堪言,作文千篇一律,写小姑娘的脸肯定是“像红苹果一样”,写做好事必定是拾到钱交给警察叔叔,或是扶老奶奶过马路,像流水帐,没有一点价值。我们通常留的题目是“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记一个熟悉的人”等宽泛的作文题,学生写起来很困难。其实让学写作文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与别人进行交流或渲泄自己的情感,因此学生的作文当中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写出真情实感,写出自己哪些幼稚的、荒唐的看法,这就要求我们慎重地选题,让学生写自己身边最为熟悉的人和事,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4.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 要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必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舍得“浪费时间”,必须让学生经历一个像蝉一样在黑暗中摸索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拥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否则,学生永远是不会学习,永远是亦步亦趋,走不出属于自己的路。当然,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绝不能急于求成。其次,要适当地指点迷津。教师的作用不仅是传道授业,更是解惑。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即在学生最想知道的时候,在学生情绪最高昂的时候启发他们。

学习是件苦差事,但恰当的学习方法能让人时刻品尝到成长的快乐。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发掘学生兴趣所在,找到兴趣与学习的最佳结合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收稿日期:2009-03-04

猜你喜欢
写作文作文语文
写作文的烦恼
小丁写作文
《我爱写作文》的魅力值
写作文等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