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机制分析与中国的战略突围

2009-05-25 03:32于锦萍
改革与战略 2009年4期
关键词:影响机制中国经济

白 旻 于锦萍

[摘要]首先,文章介绍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演进过程及其对中国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其次,详细剖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最后,笔者对中国应该采取的战略对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结论认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双重“中心一外围”的世界分工格局所累积的全球经济失衡被打破的结果。面对这一危机,中国应该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立足广阔的国內市场搞大国经济战略,同时积极参与全球多极化制衡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影响机制;战略突围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09)04-0072-03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迅速恶化,演变为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冲击力强大的、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破坏最甚、危害最久的深刻危机,其对世界经济的长期负面影响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中国作为世界第四经济大国和第三贸易大国,其经济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不禁要问,这次爆发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以及中国经济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这些影响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传导到中国的?面对一系列的冲击,中国又将如何应对?

本研究首先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概况及其对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是通过怎样的传导机制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最后,笔者对中国应该采取的战略选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全球金融危机概况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全球金融危机概况

2008年下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次贷危机”,即“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债券危机”,其实质是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所作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创新过程中出现制度缺陷、链条断裂的危机)。2007年春季,美国“次贷危机”开始显现。同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贷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告破产。随后,有20多家次贷供应商宣布破产、遭受巨额损失或寻求被收购。随之,大量次贷形成坏账,基于这些次贷的证券也大幅贬值,“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短缺。2008年7月,美国金融市场再度紧张起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公司因陷入困境,被美国政府接管。进入2008年9月,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无奈破产;高盛、摩根士丹利实施业务转型,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和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相继被美国监管机构和美国银行收购;华尔街经历了一场“世纪洗牌”,并迅速波及欧洲、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金融“海啸”。

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源在美国,是美国的消费模式、金融监管政策、金融机构的运作方式,以及世界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过度超前消费的长期积累。美国长期盛行超前消费,鼓励公民买房子、买汽车、买高档消费品,用明天的钱买今天的享受。一旦经济不景气,出现大批失业者,还不起贷款,次级债务大量涌现。银行呆账、坏账成堆,相关投资银行必然面临破产。二是各种各样的高风险金融衍生品过多过滥。传统上,银行放贷后,应该把信用风险留在银行内部,一旦对方无力偿还贷款,造成的损失应由银行来承担。但是,美国的大批放贷机构却在中介机构的协助下,把巨额次级贷款以证券的形式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机构购买。投资机构又把这些证券变成新的金融产品,卖给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正是因为这样不断地转手、转换,使最初一美元的贷款可以被逐级放大为几美元、十几美元,甚至几十美元的金融衍生品。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调查。美国次贷总额为1.5万亿美元,经过转手转化后,最终形成为价值达数十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这样,金融业的风险也随之被急剧放大。当这些金融产品的基础——次级住房信贷资产出了问题,整个金融衍生品市场就像空中楼阁,随时可能坍塌。三是美国金融监管机制滞后。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为例,它只负责监督美国商业银行,无权监管投资银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到2004年才有权监管投资银行。这就使美国各大金融巨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人管控,可以不顾风险、自由自在地摘所谓的“金融创新”,催生各种金融衍生品。另外,在许多金融机构的贷款出现问题、金融产品漏洞百出的情况下,美国金融评级机制也出现严重失误,大量问题债券、问题银行长期被评估为“优等”,导致风险危机进一步加剧。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金融体系相对独立、介入国际金融市场不深,目前还只是处在金融风暴的边缘,但作为一个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开放大国,中国要想独善其身显然不太可能,正如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所说,当年已经成为“近些年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金融业由于所持有的美国银行债券大幅贬值而直接蒙受了经济损失。在金融危机中相继宣布破产、遭受巨额损失或寻求被收购的美国次贷供应商,他们所持有的大量次贷形成坏账,基于这些次贷的证券也大幅贬值。这些证券,我国金融系统也持有不少。仅中国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这三家银行,共计持有雷曼债券就达4.134亿美元,而这还只是目前看得见的账面损失。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马德伦在中国《金融时报》撰文表示,中国的银行涉及次贷的额度可能约在100亿美元左右。另一方面,世界贸易环境恶化导致我国出口增速回落。在出口、投资和消费这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贸易是我国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金融危机爆发后,作为我国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的欧洲和美国内需减缓,全球商品贸易量下降,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近期,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统计显示,受成本激增、外部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遭受的损失更大。据有关统计,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总额的增幅比2007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我国对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的出口189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受此影响,2008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07年同期回落了3.3个百分点。作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出口增速放缓直接造成了我国工业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回落。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机制分析

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之所以转化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并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这与目前全球所形成的双

重“中心-外围”格局的分工形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全球化浪潮中,分工将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分裂成两类国家:以美国、欧盟和日本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为代表的消费型国家;以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为代表的生产型国家。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是金融中心,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是生产中心。生产中心向金融中心出口制成品,金融中心向生产中心出口金融产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全球经济的循环链。具体来讲,如图-1所示,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不需要太多的投资,所以他们不需要太多的储蓄。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正好反过来,他们必须多生产、少消费。全球化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跟发达国家很好地联系在了一起。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利用本国的廉价劳动力生产产品向美国、欧盟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出口,再用赚来的美元购买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产品,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用出售金融产品得来的美元再购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制成品。生产中心积聚了越来越多的美元,同时伴随着大量的债权;而金融中心则积聚了越来越多的制成品,同时伴随着大量的债务。这样,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就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两极,使全球供需和分工体系维系在“脆弱的均衡”上。可以说,近十多年来,全球都在用这种高成本的“透支经济”(美国是金融扩张、中国等新兴市场是产能扩张)来熨平全球经济增长的周期。但是,膨胀不是无限度的,当美国“金融泡沫”和“债务泡沫”膨胀破裂导致其实体经济剧减、消费收缩和资本流失的时候,全球这个“脆弱的平衡”就被打破了。所以,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向中国的传导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过度消费型的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导致消费一生产供应的因果链条发生全面断裂;然后是过度生产型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发生经济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次危机的爆发就是对全球分工体系中的贸易分工和金融分工严重失衡的一次总调整。

三、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战略突围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是从失衡到再平衡的一个成长的过程。未来全球经济将进入艰难的结构调整期,因此,只有改善全球经济失衡的局面,全球经济才能真正从危机中走出来。而全球经济格局和全球货币体系的更迭注定是缓慢和渐进的。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中国必须首先转变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首先要做到“独善其身”,而后再尽力“接济天下”。这就涉及到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的战略选择。

在国内层面,中国应该将今后的经济发展立足于国内,充分利用国内大市场的优势,搞大国经济战略。这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大转变的力度。首先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可再生能源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因为,中国在生产上的庞大规模决定了其生产所需的投入的规模一定也是巨大的。要知道,200多年前在西方爆发的工业革命,至今也只不过将占世界人口15%的欧洲人及其后裔带入了现代化的生活。而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则意味着占世界40%的人口将向现代化的生活迈进。当年西方实现工业化时的情况是太少的人口面对太多的资源,但与西方当年不同的是,东方是太多的人口面对太少的资源,以至于如果按照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让东方的人民过上像美国人一样的生活,则几个地球的资源都不够用。所以,新能源革命很有可能首先爆发于中印这样的超大规模国家。同时,清洁能源的开发,很可能成为21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成为最有创造就业和财富能力的新经济支柱。其次是要进行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完全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中国可以利用自身的庞大的国家规模所带来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优势,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或产业资本、技术密集的环节)上摘自主创新与赶超战略。“中国制造”的战略重点要从过去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产业链的低端环节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产业链的高端,由加工贸易产业、服装、玩具产业转向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等全球战略产业,由组装工序等价值链的低端向核心技术研发和品牌开创等价值链的高端延伸,这样可以拓展中国工业的范围、深度,同时也会提高中国产业的竞争力,对我国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改变世界失衡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最后是要优化金融体系结构,促进金融转型。应该说,中国要成为金融大国、金融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年来,中国金融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内金融机构从资本充足率、治理结构、盈利水平等方面看,都较过去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金融总体还处于金融潜化阶段,金融体系资本利用效率不高、金融机构竞争力弱、缺乏金融资产的科学定价体系和机制等成为中国金融发展的障碍。那么,如何协调金融大国所需要的制度和环境,规避对制造大国和贸易大国的竞争优势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既要重实体,也要重金融。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充裕,可以因势利导进而推动金融体系由间接融资主导向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举的结构性转型;投资模式由政府主导向多元化投资并存的结构性转型;金融类型由一般商业金融向商业金融、能源金融、农业金融、创业金融等政策性金融并举的三大转型,这些都是推进我国金融深化的发展方向。

在国际层面,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全球多极化制衡体系的构建。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为美联储实行长期的低利率政策、滥用货币发行权、谋取铸币税及国际货币的好处提供了可能。这种货币体系一方面助长了美国人毫无节制的借款行为和寅吃卯粮的消费行为,刺激了房市的非理性繁荣;另一方面,通过所谓金融创新将风险转移给金融市场中的其他投资者,并使风险扩散至世界各地。所以,改革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是制止本次危机、防止发生下一场更严重的金融危机的关键所在。过去,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制度的被动接受者,然而,金融危机后的重建,恰恰给了我们一个积极参与规则制定的重大机遇。现在是中国参与并积极主导全球经济金融体系改革的最佳时间窗口,必须谋求与中国经济实力相称的经济话语权,短期内,中国应加强与全球各国的合作,建立中央银行之间的监管协调机制,对金融市场进行联合、跨境、全面的监管,消除金融监管的空白地带。长期内,中国应该加强与欧元区、拉美、东北亚、金砖四国的区域协调,广泛建立自由贸易区,积极推动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国际贸易交易货币的多元化,以及国际大宗商品计价货币的多元化,努力参与构建新的、多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打破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

[责任编辑:唐玉萍]

猜你喜欢
影响机制中国经济
房地产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及效率评估
浅析“全面二孩”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基于“三元悖论”的中国抉择
城镇化进程影响居民福利的内在机制探究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
企业经营绩效与创新投入的影响机制与治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