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历史教材的编写原则及特色

2009-05-25 03:32王守栋
广西教育·C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新课标原则历史

王守栋

[摘要]新课标历史教材的编写应坚持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互动性、探索性、开放性等原则,并凸显相应的特色。

[关键词]新课标历史教材编写原则特色

新课标历史教材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为指针,全面贯彻《标准》所包含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准确体现《标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并力求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标准”之外的知识,并使之与“内容标准”所要求的部分在呈现方式上有所区别,促使学生更好地达到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为达此目的,新课标历史教材的编写应坚持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互动性、探索性、开放性六大原则,并体现相应的特色。

一、编写原则

(一)时代性原则

新课标历史教材应体现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以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转化;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有利于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科学性原则

新课标历史教材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并作出客观评价;同时,吸收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考古文物的新发现,准确反映历史。

(三)可读性原则

新课标历史教材应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避免晦涩艰深的叙述和过于抽象复杂的概念;体例新颖,内容深入浅出;叙述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精心配置能够有效地辅助文字叙述的历史图片、图表、地图等;语言文字力求简洁、浅显、生动,使学生爱看喜读,从而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四)互动性原则

新课标历史教材应体现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适应谈话法教学模式,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供空间,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促进师生课堂互动与交流,使教师用之得心应手。

(五)探究性原则

新课标历史教材应努力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内容上力求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改变单纯“讲解式教学”、“接受性学习”的模式,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充分注意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给学生营造延伸的空间和独立思考的教材环境,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保证。

(六)开放性原则

新课标历史教材应促进师生改变呆板的教学与学习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学习空间。

二、教材特色

新课标历史教材的定位应全面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全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在达到《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以下特色:

第一,以基本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核心,强化教材的综合素质教育功能。新课标历史教材在体现基础知识教学时,不再把历史学习当成对历史知识简单的机械识记,而是注重对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和启发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发挥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掌握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知识观察与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第二,从学生的心智特点和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发,构建合理的历史教材结构体系。打破“学科本位”,构建科学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力求在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心理结构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以便学生学习、掌握,发挥教材的最大功能。力求突出生动性、趣味性、实践性、活动性,克服“成人化”、“专业化”、“学术化”的倾向,体现易学性和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

第三,体现时代精神,拓展教材的教育功能。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同时,着重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优秀品德的传承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国情教育和国际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注重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构建互动体系。教材从“教”和“学”两个维度,构建互动的教学过程,给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从教学的基本过程出发,尽可能注意揭示知识获取的思维过程,体现学科探究活动的规律、技能和技巧,一般先质疑,再思考,后活动,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历史教材的这种设计客观上要求教师采取开放的、启发的教学方法,运用探究式、合作式、开放式教学策略。在学习活动设计上,提倡主动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第五,体例设计新颖,教材弹性较强。“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自始至终穿插于课文之中,成为课文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的设计配以活泼的图片资料,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兴趣爱好。课后的“延伸”有较强的弹性,为学生的兴趣发展、个性发挥留有较大空间,增强了教材的灵活性,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教材表述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避免单纯使用语言文字阐述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的图片信息,再现历史,增强形象性和生动性。

第六,教材的版式设计生动活泼,编排富有启发性、思想性。增强教材的可视性和可读性。

猜你喜欢
新课标原则历史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新历史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