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内容习得问题及对策

2009-05-25 03:32许泽芳
广西教育·C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

许泽芳 蔡 红

[摘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商务英语人才除了要掌握语言知识与商务知识以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商务英语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内容习得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对提高商务英语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国际商务英语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内容习得问题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涉外商务活动发展迅速,这一趋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涉外商务活动。与此同时,社会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被作为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来培养。然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大都是从文化角度研究某个领域的问题,探讨中西文化差别,但是对高校人才培养中文化内容习得问题的专题研究尚是空白。本文试图分析我国现阶段商务英语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内容习得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旨在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以使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的文化教学能更有效的展开。

一、目前我国商务英语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内容习得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第一,将文化内容简单等同于目的语国家概况或其他普通文化,忽视世界观、价值观等深层文化。顾嘉祖认为:“文化现象可分为硬文化与软文化,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文化的表层结构,而精神文化被称作文化的深层结构。”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及价值取向,如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自己为自己负责,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相反,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侵犯个人隐私。因此,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取向往往会成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障碍,因为许多人在跨文化交际中都倾向于用自己内在的观念对对方进行思维模拟,也正是这种原因,导致跨文化交际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第二,将商务英语专业的文化教学等同于普通英语专业的文化教学,忽视了专业特点。胡文仲和高一虹认为,文化教学可能包括的内容有五个方面:语言交际、非言语交际、交际习俗与礼仪、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价值观念。他们选择的是一些与语言和语言运用关系较密切的文化内容,而且由语言推及文化,由具体推及抽象,由微观至宏观,很有层次与系统。以此为基础,他们还提出了外语教学大纲中的文化项目表。基本上勾勒出了一个文化教学的框架,并列出了可为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与测试提供参考的细目清单,有力地推动了文化教学系统化。于是,大多数教师就沿用这一文化教学的系统进行教学,统一模式下的内容取向都大同小异。然而,商务英语专业不同于普通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这一专业不是为了科学研究也不是为了学术交流,而是为了从事有关的涉外商务工作。因此,在这个专业的文化教学中不能忽视的就是行业文化——商务文化内容的教学。

第三,学习内容圈定在英语国家文化,忽视学生将来在就业后可能交际的对象实际。因为学习目的语(英语)并不一定只是用于和目的语本族语者进行交流。一方面,英语是许多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母语或通用语,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有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们之间的差异有的还很大;另一方面,同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同是英语的本族语使用者,人们也常常是分为各个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例如,在浙江省内,不少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都会选择在绍兴柯桥、金华义乌等国际商务活动集中地工作,但是这两地的国外客商来源地以中东国家为主。尽管大家都是用英语交际的,但其文化归属却有所不同。沃尔夫森曾指出,不能以某一特定文化社团(往往是强势文化社团)的交际文化来统领所有的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应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学习目的学习不同的交际文化。因此,在文化教学中笼统地说“英语文化”是不准确的,不符合当今各地国际商务活动开展的实际,阻碍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二、对策分析

由于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上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以上误区。因而教学工作的展开困难重重。到底应该选择哪些内容来进行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为其以后的职业取向起到最大化的积极作用呢?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对策。

第一,根据统一的文化分类,制定目标明确的文化教学大纲。由于文化的复杂性,一般教师都是根据自己对文化的理解来选择或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受到不同的理论主张的影响,对文化的定义尤其是文化分类的看法并不一致,对不同教学阶段应导人的文化内容也没有统一的认识,因此,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导入的文化内容往往不同。笔者认为,在文化教学实践中应以大多数人认可的分类方法为依据来制定统一的文化教学大纲;从文化教学的角度考虑,英语教学所要求的分类并不像社会学或文化学要求的那么严格,分类的目的只是为了方便文化教学,使文化导人有一定程度的条理性。只有制订一个统一的文化教学大纲,才可能对不同阶段应导人的文化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也才可能根据大纲系统地编写教材,选择内容,才可以有效地促进文化教学的全面提升。笔者较为倾向于采用张占一、赵贤洲等人的分类方法,把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应采用交际文化为主、知识文化为辅的文化习得方法。

第二,教师要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选择文化内容,减少文化项目在各种课程中的重复,加强文化项目和特定语言要素的结合。胡文仲先生在《试论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曾指出:根据他的硕士生的调查,约有一半的年轻人在听到赞扬时说“谢谢”、“还行”或其他肯定的话,而不是说否定或贬低自己的话,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西方人和中国人在面对赞扬时的不同表现已经相当熟悉,与此相类似的一些问题学生们在中学时期就已经掌握了。因此,在上课时对“Whereandwhere”、“Have you eaten?”之类的文化项目应少涉及或不涉及。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文化项目还应统筹安排,尽量减少已经在其他课程中已经出现过的文化内容,比如在综合英语、口语、阅读等课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的文化内容。跨文化交际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它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跨文化交际教师要导人的文化内容需要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既要涉及与日常交际有关的文化,也要涉及包括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深层文化,因此,对文化内容的选择需下大功夫。

第三,课堂设计上要强调文化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因为单纯的文化知识的灌输虽然使学习者了解了不少文化知识,却无法使其形成文化意识和产生理

解力,其结果是学生容易产生般硬套学到的文化知识,由此产生误解和冲突,甚至闹出笑话,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商务活动的正常开展。蒲红梅曾提出:在适量地讲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地从外语材料中理解文化的主体认知能力是外语文化教学更为重要的另一个目标。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曹文提出文化教学存在两个层次,即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拥有文化知识并不意味着具有交际能力,文化教学必须超越文化知识层,达到文化理解,文化教学的定位应是以文化知识为起点,文化意识为桥梁,文化理解为最终目标。

第四,重视行业文化,课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渠道了解商务文化,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商务英语报刊、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商务网站、有声磁带、光盘等。通过阅读商务英语报刊,了解世界各国商务文化及商务习惯礼仪等,通过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接触活生生的商务文化;商务网站可以提供最新的商务信息和商务动态,等等。通过各种渠道对商务英语进行视听接触,可以接受大量的商务英语题材的视听材料,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商务英语语言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于商务文化的敏感性,加强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积累。

第五,引导学生增强对母语文化的理性认识。在外语文化教学中应关注母语文化内容这种观点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但目前对应涉及的母语文化内容和方法尚无具体的研究。教师不可能在外语语言课上大量讲授母语文化。外语课堂上母语文化的导人应主要以和目的语文化进行对比的方式进行。因为大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和在母语文化环境中的耳濡目染,对本国的文化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些了解大都较为感性,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对本国文化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把对本国文化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对本国文化的理性认识可以加深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例如,中国学生可能了解许多关于集体主义的文化行为项目,如把荣誉归功于集体,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等等,但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和西方个人主义相对立的集体主义的文化特征,在介绍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时,可以适时导人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二者的差异与共性,寻找两种文化特征之间的关系,这也有助于加强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力。

三、结论

近年来,我国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必然能有力地促进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但应当注意的是,当前商务英语专业的文化习得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文化习得不仅要涉及与日常交际有关的文化。还应该结合专业特色与就业市场,更要涉及包括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深层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文化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从文化知识接受的层面上升为文化的理解与有效使用的境界,从而促进商务活动的有效开展。取得对外交往中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商务英语通用语研究:现状与反思
交际羊
“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法及应用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基于SPOC的商务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基于图式理论的商务英语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