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让心去流浪

2009-05-31 02:32金新新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09年51期
关键词:思想者撒哈拉思索

金新新

第一次接触三毛,我就觉得她不平凡。她对我有着一种深深的吸引力,似乎她就是我一直在寻觅的可以与我共鸣的那个人。从她的作品和话语中,我感受到了她的内涵、智慧、坚强、敏感以及细腻。

三毛喜欢流浪,喜欢文字,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她还喜欢冒险,她的一生都在冒险。她最受不了虚假和欺骗,所以她真挚坦诚地待人接物。她说她不喜欢旅游,因为会累;她不爱“景”,而爱“人”。我想,撒哈拉真的给予了她另一种气质——悲天悯人的情怀。那健康、豁达、洒脱不羁,不正是她吸引别人的魅力之所在吗?

她天生就是个思想者,尚是童年,便开始将自己高悬在这个尘世的上空,冷眼去看生命之轻,去看芸芸众生如何追名逐利。她执拗着不肯“入乡随俗”,迷失与苦痛仿佛便是三毛童年的全部感受。然而,我始终不能明白那种迷失和苦痛究竟源自何方,难道仅仅是那幅《珍妮的画像》?或是上帝的恩赐?没有华美绚丽的文字,没有过多的修辞,只是平铺直叙,然而却引发人深深的思考。看她的文章,并不是单纯地看她的文字或是她的写作技巧,更是感悟她所思索的、她所经历的。这些也许也是我们所思索的,我们所经历的。读她的文章恰似品一杯香茗,入口,有些许苦涩,过后便是满口清香,流连细品之后,愈发觉得清甜。

白驹过隙,三毛开始回首过往的生活,审视现在的自己,她似乎觉得十年的流浪使自己有了质的蜕变,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对任何事都漠然啦。而给我的感觉是即使二十年后的三毛也始终未能摆脱她作为一个天生思想者的纠缠。正如她自己所写“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在对生命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往往因为过分执著,拼命探求,而得不着答案,于是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可能会占去他日后许许多多的年代,甚而永远不能超脱”。我不知道三毛是否最终探寻到了满意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她自始至终未能超脱那童年的哀伤。

雨季果真没有再来吗?

从台北到香港,从马德里到伦敦再到撒哈拉,一路走来,三毛一直用一种淡然而又执著的眼光冷冷地看着那些可笑和可爱的人如何在创造文明的同时制造荒谬,以及如何繁殖“新人类”。最后又看回了台湾,她一直企图将那年的雨季驱赶出自己灵魂的阵地。然而许是台湾多雨的缘故吧,回到台湾的三毛,灵魂的最深处又渐渐下起了久违的小雨,最终漫过了心头。或许一个思想丰富的人注定要以苦痛陪伴终生。

三毛走过了大半个地球,最终也没给自己安了个家,但她给自己定下了故乡——撒哈拉沙漠。那个物质需求几乎为零,但能满足强烈的精神需求的地方。在那儿,她真的成长了,成熟了。

三毛终是走了,而我们依然呼吸如故,仍旧疯狂地追逐着,繁衍着。歌声依旧,笑声依旧。这一切都不会因为三毛的走而改变一些什么,所有的城市都在重复上演着有关创造、收获与庆祝的人生喜剧,思想与苦痛正被所有人不遗余力地唾弃,一切都在自觉地向文明挺进,野蛮正在被人类遗忘,仿佛已遥远到可以不去管了。一个活得如此充实、如此真实的女子,竟也终究逃脱不掉思想的谋杀。

但三毛留下的,是永远无法磨灭的,是璀璨的。她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因为她的才华,因为她的精神。

这般性情的女子,带走的,留下的,都将成为永恒。

【作者系浙江省温州市龙港高级中学龙渊文学社社员】

猜你喜欢
思想者撒哈拉思索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关于战“疫”专题的思索与展望
DESERT ECHO
《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甘露店
为什么《思想者》应该被称为《哀悼者》?
思想者的艺术表达——胡伟访谈录
深沉的思索
撒哈拉之眼
课前一分钟演讲教学实践思索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